有人看了我的不完整回忆跟我聊天,说我是他见过的第一个在国企做实事还比较辛苦的人。
怎么说呢,我们工厂是非常标准的传统的国企,现在很多国企都走上了现代企业的管理之路,我们工厂还是好多年前的样子。管理确实比较滥,无数人每天无所事事,基本上一个人干活要养三个闲人那种,那么干活的这部分人自然就要辛苦一些了。很多人在国企看到的都是那些比较闲的人,实际上一个企业能活着,就必然会有一些人在努力工作,我就算那种干活的吧。我最近一年多是被外派出来了,相对轻松一些了,在当年我们干新型科学考察船的时候,我同时负责六条产品的工作,其中科考船完全没有基础,在那段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周六周日就没休息过,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晚上8点,除了春节休三天、五一休一天、十一休一天,元旦休一天外,其余所有的假期都是不休的。关于加班效率是否高的问题不好说,但我知道,如果不加班,这些工作是无法完成的。以前也觉得不太平衡,有人什么都不干一样拿很多钱,我们这些拼命干活的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报酬甚至尊重。不过,人总要活着,抱怨也没用,自己又不想跳槽离开家,那么就干吧。
好像说的有点远,这篇博客主要是想说说我们科的三个人,也没什么特别的中心思想,我爱好计算机,平时总会做一些软件给自己用,我的同事们包括我因为在工厂里面,有时候也会进水楼台设计一些东西给自己用,说说我们做的一些东西吧。
先说说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周兄。我总觉得我和他的性格有些类似,不过我所在专业虽然重要程度与他的专业不相上下,但是我的专业却无处跳槽,而他所学的专业,以其现在的水平和资历,跳出去五十万一年应该还是比较轻松地吧。很多单位都曾经给他发过邀请函,不过此人不为所动,每个月仍然拿着相对很可怜的工资在工厂干着。他的专业水平不说了,也绝对是该领域顶尖人物之一了。我们科室绝大部分专业都需要机械设计相关知识,不过真正可以称得上具有较高机械设计水平的人很少,他算一个。他爱好电子,平时总能看到他拿着自制的控温电烙铁焊各种电路板。我总觉得他的爱好比我的爱好(计算机编程)要强,因为电子与机械结合更容易,而计算机与机械设备中间实际上隔着一个电子层,而这是我的短板,曾经想过研究一下电子电路单片机之类的,不过最后由于懒一直没动手。我想如果我们俩合作的话,那应该比较完美了。平时我特别喜欢与他交流,总能通过与他的交流中学到一些东西。
周兄做过最牛叉的事情就是自己设计了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雕刻机,虽说最后由于加工精度问题最后并不实用,但也相当牛了。我们工厂不是一个精细加工工厂,尽管一般的机械制造问题不大,但是对于精致的小车床零件来说,工厂的精度还是不够,最后由于导轨的精度不够,这台车床经常会被卡住,但其设计本身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制造问题。其实整个中国工业也是这样,很多时候都是设计能搞出来,但是制造精度不行,最后导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比国外要落后。周兄做的这个数控车床和雕刻机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着玩的东西中水平最高的,也算是最复杂的了,零件图大概有几十张的样子。
周兄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玩意是他家的电动晾衣杆,机械部分没什么好说的,比较简单。相对比较夸张的就是整个晾衣杆的控制不依靠任何集成电路,完全依靠电磁继电器和触点开关,我没见过实物,不过想想就很壮观,一启动的话一定是噼里啪啦一顿乱响。
小郎是我的师弟,虽然年纪比我大两岁,但是入门比我晚,所以我还是师兄,他是师弟。小郎也是一个喜欢玩单片机的人,不过属于刚入门,还没深入,所以还没用单片机搞出太值得炫耀的东西。他做过让我都大跌眼镜的东西是一个天文望远镜,自己根据需要进行设计的,不过这些我们都不觉得夸张,觉得夸张的是他的镜筒是用全铝制成,这也不算夸张,主要是由于工厂无法卷制出那么精确的镜筒,所以他的镜筒最后是用一大块直径20厘米左右长将近1米的铝棒加工出来的,中间完全是镗孔镗出来的。我们都觉得这是我们最浪费工厂资源的一次加工。
耗子是另一个喜欢做东西的人,他与我们不太相同,我们一般都是设计,一般的加工工作都交给工人去完成,他则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做。他做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刀,总是从各种杂志中找刀的图片,对各国的军用匕首也比较关心,然后照着样子来做。借工厂的光,总还能弄到一些相对比较好的材料来做,一般做出刀来开刃后都要拿铁管试试刀,猛砍一下,看看是否卷刃或者崩刃,基本上都是铁管被砍了一个很深的刀痕而刀刃毫无损伤,主要归功于材料相对较好和不错的热处理。开刃是最考验功夫的,经常看他磨十天半个月才能磨出一把刀。他的另一个被大家认可并传播的设计是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宽画幅的照相机,一次拍照要用三张普通胶片三张,比较适合拍风景。整个相机机身也是全铝加工而成的,为了精度,他没有在我们工厂制作,而是专门找了哈尔滨一个在有数控中心单位工作的朋友帮忙加工的,回来后其它部分都是自己制作或者找厂里工人制作的,最后算是研制成功。不过主要其实不是为了要用这个相机,主要是设计出来显摆一下的——跟我很多时候设计程序一样。最后这个相机就用了两次吧,成像效果一般,镜头才1000来块钱,素质不足够好,不过一下子能照那么宽看起来也还挺爽的。
这篇博客么,没什么目的,就是忽然想介绍一下我的同事,可能以后的不完整回忆中会用到他们,先做一个铺垫。
怎么说呢,我们工厂是非常标准的传统的国企,现在很多国企都走上了现代企业的管理之路,我们工厂还是好多年前的样子。管理确实比较滥,无数人每天无所事事,基本上一个人干活要养三个闲人那种,那么干活的这部分人自然就要辛苦一些了。很多人在国企看到的都是那些比较闲的人,实际上一个企业能活着,就必然会有一些人在努力工作,我就算那种干活的吧。我最近一年多是被外派出来了,相对轻松一些了,在当年我们干新型科学考察船的时候,我同时负责六条产品的工作,其中科考船完全没有基础,在那段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周六周日就没休息过,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晚上8点,除了春节休三天、五一休一天、十一休一天,元旦休一天外,其余所有的假期都是不休的。关于加班效率是否高的问题不好说,但我知道,如果不加班,这些工作是无法完成的。以前也觉得不太平衡,有人什么都不干一样拿很多钱,我们这些拼命干活的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报酬甚至尊重。不过,人总要活着,抱怨也没用,自己又不想跳槽离开家,那么就干吧。
好像说的有点远,这篇博客主要是想说说我们科的三个人,也没什么特别的中心思想,我爱好计算机,平时总会做一些软件给自己用,我的同事们包括我因为在工厂里面,有时候也会进水楼台设计一些东西给自己用,说说我们做的一些东西吧。
先说说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周兄。我总觉得我和他的性格有些类似,不过我所在专业虽然重要程度与他的专业不相上下,但是我的专业却无处跳槽,而他所学的专业,以其现在的水平和资历,跳出去五十万一年应该还是比较轻松地吧。很多单位都曾经给他发过邀请函,不过此人不为所动,每个月仍然拿着相对很可怜的工资在工厂干着。他的专业水平不说了,也绝对是该领域顶尖人物之一了。我们科室绝大部分专业都需要机械设计相关知识,不过真正可以称得上具有较高机械设计水平的人很少,他算一个。他爱好电子,平时总能看到他拿着自制的控温电烙铁焊各种电路板。我总觉得他的爱好比我的爱好(计算机编程)要强,因为电子与机械结合更容易,而计算机与机械设备中间实际上隔着一个电子层,而这是我的短板,曾经想过研究一下电子电路单片机之类的,不过最后由于懒一直没动手。我想如果我们俩合作的话,那应该比较完美了。平时我特别喜欢与他交流,总能通过与他的交流中学到一些东西。
周兄做过最牛叉的事情就是自己设计了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雕刻机,虽说最后由于加工精度问题最后并不实用,但也相当牛了。我们工厂不是一个精细加工工厂,尽管一般的机械制造问题不大,但是对于精致的小车床零件来说,工厂的精度还是不够,最后由于导轨的精度不够,这台车床经常会被卡住,但其设计本身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制造问题。其实整个中国工业也是这样,很多时候都是设计能搞出来,但是制造精度不行,最后导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比国外要落后。周兄做的这个数控车床和雕刻机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着玩的东西中水平最高的,也算是最复杂的了,零件图大概有几十张的样子。
周兄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玩意是他家的电动晾衣杆,机械部分没什么好说的,比较简单。相对比较夸张的就是整个晾衣杆的控制不依靠任何集成电路,完全依靠电磁继电器和触点开关,我没见过实物,不过想想就很壮观,一启动的话一定是噼里啪啦一顿乱响。
小郎是我的师弟,虽然年纪比我大两岁,但是入门比我晚,所以我还是师兄,他是师弟。小郎也是一个喜欢玩单片机的人,不过属于刚入门,还没深入,所以还没用单片机搞出太值得炫耀的东西。他做过让我都大跌眼镜的东西是一个天文望远镜,自己根据需要进行设计的,不过这些我们都不觉得夸张,觉得夸张的是他的镜筒是用全铝制成,这也不算夸张,主要是由于工厂无法卷制出那么精确的镜筒,所以他的镜筒最后是用一大块直径20厘米左右长将近1米的铝棒加工出来的,中间完全是镗孔镗出来的。我们都觉得这是我们最浪费工厂资源的一次加工。
耗子是另一个喜欢做东西的人,他与我们不太相同,我们一般都是设计,一般的加工工作都交给工人去完成,他则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做。他做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刀,总是从各种杂志中找刀的图片,对各国的军用匕首也比较关心,然后照着样子来做。借工厂的光,总还能弄到一些相对比较好的材料来做,一般做出刀来开刃后都要拿铁管试试刀,猛砍一下,看看是否卷刃或者崩刃,基本上都是铁管被砍了一个很深的刀痕而刀刃毫无损伤,主要归功于材料相对较好和不错的热处理。开刃是最考验功夫的,经常看他磨十天半个月才能磨出一把刀。他的另一个被大家认可并传播的设计是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宽画幅的照相机,一次拍照要用三张普通胶片三张,比较适合拍风景。整个相机机身也是全铝加工而成的,为了精度,他没有在我们工厂制作,而是专门找了哈尔滨一个在有数控中心单位工作的朋友帮忙加工的,回来后其它部分都是自己制作或者找厂里工人制作的,最后算是研制成功。不过主要其实不是为了要用这个相机,主要是设计出来显摆一下的——跟我很多时候设计程序一样。最后这个相机就用了两次吧,成像效果一般,镜头才1000来块钱,素质不足够好,不过一下子能照那么宽看起来也还挺爽的。
这篇博客么,没什么目的,就是忽然想介绍一下我的同事,可能以后的不完整回忆中会用到他们,先做一个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