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测试之道读后感

测试人员划分

 测试人员严格区分为SET和TE。SET前期深度参与项目的开发,推动开发人员的自测,从破坏者的角度寻找各种bug,通过开发各种测试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TE则在后期项目被确立后参与进来,从用户的角度去平衡开发与需求。google中测试人员被派驻到到各个产品中进行测试,SET更多的负责产品的质量保障,加快测试与研发的效率,而TE则是从用户角度去体验和完善产品,优化各个逻辑操作,推动产品的用户体验。

组织架构:


本书在一开篇的定位,就打破了「测试」的局限,Google 最开始的测试团队叫「测试服务」,之后演进为「工程生产力」团队,别看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不同的名称所代表的职责范围和目标却是完全的不同。

国内公司目前大部分团队的称呼还是「测试」,和 Google 的「测试服务」有些类似,工作重点都是表示层的验证,并且随时响应不同项目的测试(验证)需求。

还有一部分团队的称呼是「QA」,相对与「测试」,「QA」的职责会更宽泛一些,可以涵盖流程质量、测试质量和发布质量,以及各环节中所有可以更好保证质量的事,都可以由「QA」来推进。

「工程生产力」是相对「QA」更进一步的职责扩展了,就是除了测试和质量之外,还会跟进生产力提升,比如帮助开发更好的完成测试和质量保证工作,就是把测试和质量保证前置,转移给开发,测试人员给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持。

测试环境

小型测试(fake环境) -> 中型测试(fake或真实环境) -> 大型测试(真实环境)
mock:对外面依赖系统的模拟,一般可以动态地设置返回值;

fake:一种虚假的实现,只返回固定的结果;

stub:和mock意思接近,但它一般不知道是否被call过。我自己觉得这3者差别也是太大,偶尔大家都混用(如全都叫“mock”)。个人感觉是,一般是测试方写的mock/stub,提供方在没完成功能前提供fake;另外,mock/stub一般可以工具直接生产,而fake一般是手写的。
强调小型、中型测试的自动化覆盖率;小型、中型、大型测试的比例:7:2:1


测试认证级别

根据测试覆盖率、分层测试情况、继续集成、缺陷和测试用例的关系,将团队分为5个级别。 Level 5 最高,做的做好。
SET主要负责mock/stub、API测试、测试工具、CI工具,更偏向于代码开发;
TE是面向用户的测试,具备测试代码开发和用户为中心测试的双重能力。
TE完成测试整个过程,风险评估、测试计划、测试执行、探索式测试、用户反馈。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洋气月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