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简答题

一.简述肝、胃、胰的位置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小部分在左季肋部。(4分)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

部,小部分位于腹上区;(3分)胰在第1、2腰柱前方横位于腹后壁,属腹膜外位器官。(3分)

二.列出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因素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2分)

(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2分)

(3)囊内压。(2分)

(4)血浆胶体渗透压。(2分)

(5)‘肾血浆流量。(2分)

三.简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6分)主要功能是经呼吸道吸氧人肺,在肺内进行气

体交换后,再排出二氧化碳;(3分)此外,鼻薪膜还具有嗅觉功能,喉还具有发音的功能。(l分)

四.简述血压的形成并列出影响血压的因素

有多种因素参与动脉血压的形成,血管内的血液充盈是其首要前提,心脏射血是其能量来

源,外周阻力和弹性储器血管的可扩张性与弹性是其重要条件。(5分)

影响血压的因素包括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循环血量与

血管容量的关系

五.简述胰液中各种消化酶的作用。

(1)胰淀粉酶(1分)

胰淀粉酶对生的或熟的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消化产物为糊精、麦芽糖。(2分)

(2)胰脂肪酶(l分)

胰脂肪酶可将甘油三醋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醋和甘油。(2分)

(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2分)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是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的。(1分)肠液中的肠致

活酶可以激活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是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转

化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的。(1分)

六.简述血压的形成并列出影响血压的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血管内的血液充盈是其首要前提,心脏射血是其能量来源,外周阻力和

弹性储器血管的可扩张性与弹性是其重要条件。(5 分)

影响血压的因素: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循环血量与血

管容量的关系。

七.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2 分)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

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2 分)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

体,包括口腔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胰以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胃腺、肠腺

等)。(2 分)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粪便。

八.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脱及尿道四部分组成(4 分) ,它的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

液。(2 分)

机体内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尿酸、多余的水分和元机盐等通过血液

循环在肾内形成尿液,经输尿管排出,人膀肮储存,由尿道排出体外。(2 分)

肾脏通过泌尿还对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九.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

血管内有充足的血液充盈是血压形成的前提。(2 分)心室收缩射血和血液流向外周所受

到的阻力(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 (6 分)此外,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和回缩对

血压有一个缓冲作用。(2 分)

十.简述胃液的组成成分和生理作用

(1)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酸性境;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促

进膜液和胆汁的分泌;有益于 Ca Fe2+的吸收。 (3 分)

(2) 胃蛋白酶原:被激活为胃蛋白酶后,可水解蛋白质为际和陈。 (3 分)

(3) 薪液:保护胃薪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 (2 分)

(4) 内因子:保护维生素 1Z 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2 分)

十一.简述体循环(大循环)和肺馆环(小循环)的途径

体诵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右,中房。 (S 分)

肺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

房。(5 分)

十二.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1)小管内溶质的浓度,浓度升高阻碍水的重吸收可发生的渗透性利尿现象 ;(5 分)

(2) 肾小管的通透性,它受抗利尿激素和醒固自同的影响。 (S 分)

十三.简述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胆汁的主要成分: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 (4 分)

胆盐的作用包括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促进脂肪和脂榕性维生素的吸收;促进胆汁

的分泌。胆固醇、卵磷脂等也有乳化脂肪的作用。(6 分)

1、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负反馈在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中起重要的作用。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较迅速,反应部位比较局限,作用时间较为暂短。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

类型: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1、结缔组织的特点。

(1)、细胞间质多,由细丝状的纤维、基质组成;

(2)、细胞数量少,但种类多,无极性。

2、上皮组织有哪些特点?

上皮组织的特点:(1)C成分多、 C间质少;

(2)C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

(4)有基膜。

3、简述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1)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的物质或水溶性强的物质,依靠细胞膜上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扩散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镶嵌蛋白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载体蛋白质,另一种是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膜上“泵蛋白”的作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耗能过程,所以称为主动转运。

(4)入胞和出胞:一些大分子或物质团块的转运,是通过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来实现的。

4、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1)相同点:A、顺电化学梯度转运;B、靠膜蛋白质协助。

(2)不同点:A、载体的高度特异性,通道的相对特异性;

B、载体有饱和现象,通道无;

C、载体有竞争性抑制,通道无。

1、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可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去极相:阈上剌激引起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阈电位)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在电位梯度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大量内流,使细胞膜去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2)复极相:之后Na+通道失活,K+在电位梯度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大量外流,使细胞膜复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3)静息期:钠钾泵活动,恢复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水平。

1、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可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去极相:阈上剌激引起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阈电位)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在电位梯度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大量内流,使细胞膜去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2)复极相:之后Na+通道失活,K+在电位梯度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大量外流,使细胞膜复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3)静息期:钠钾泵活动,恢复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水平。

2、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传递的特点有哪些?

  1. 单向传递;

  1. 突触延搁;

  1. 对受环境变化敏感;

  1. 相对易疲劳;

  1. 1对1的传递。

3、神经冲动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学说:由于神经纤维膜两侧的溶液都是导电的,于是在已兴奋点产生动作电位反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点静息状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之间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点,使其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跳跃式传导:是动作电位沿有髓鞘轴突由一个郎飞氏传导到下一个郎飞氏结的过程,它能在不增加轴突直径的情况下增加动作电位的神经传导速度

4、什么是完全强直收缩?为什么骨骼肌能够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心肌不能?

由于骨骼肌细胞一次兴奋后绝对不应期的时间要远短于其收缩时间,当骨骼肌发生快频率的兴奋时,下一次收缩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的收缩期内,肌肉持续收缩不发生舒张称为完全强直收缩。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要长于其收缩期,在其收缩期内不能产生新的兴奋,不能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5、钠离子在神经细胞膜两侧是如何分布的?试述钠离子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1)膜外浓度高于膜内。

(2)转运方式及特点:易化扩散(钠离子通道):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内,细胞不耗能(被动转运)。主动转运(钠离子泵):逆着浓度差转运到胞外,细胞耗能。

6、兴奋收缩偶联。

把肌细胞膜的电兴奋与肌细胞内部的机械收缩活动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主要由Ca2+介导的,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横小管将兴奋传入细胞内部、三联体处信息的传递和终末池Ca2+的释放。

7、试述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产生机制,比较二者的异同。

动作电位: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是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导致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直达钠离子平衡电位。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引起膜去极化未到达阈电位,少量钠离子内流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