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这两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了,随着29号文、79号文的实施落地,信创产品加速从党政走向八大关基行业。
八大行业中,金融、教育、电信、石油等企业步伐更大,很多企业已经从窗口业务、日常办公这类轻量应用场景,到企业云、数据库这类核心业务场景全面替换。信创体系根源在CPU,目前兆芯、龙芯、海光、飞腾、鲲鹏等国产处理器,在性能方面基本都完成了追赶,市场空间颇大。
但当国产CPU深入到核心业务场景,也会出现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选型难度高,多种芯片技术路线并存,应用场景复杂;迁移难度大,从国外计算平台迁移应用到信创平台,工作量巨大、且复杂度高;技术路线多,软硬件生态适配不成熟,稳定性不确定等等。
面对着几家技术路线各不相同的国产CPU产品,信创替换选型要注意哪些事情?其实主要从三大维度评估。
维度一:看处理器性能发挥场景
目前国产处理器性能追赶进度较快,好一点的像是海光,性能已经和国际主流水平一致;龙芯,性能也做到了和三年前的Intel酷睿产品相近。
不过在产品选型的时候,也不能迷信纸面性能参数,实际性能发挥还需要看业务场景的具体需求。因指令集结构差异,几家国产处理器擅长应对的计算场景也不一样。
比如ARM架构作为精简指令集,最大特点是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但优势在于寄存器数量多,在多核协同的场景发挥不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