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常见的问题解答

1.HashMap的数据结构?

hashmap采取数组+链表的数据结构,在遇到哈希冲突的时候采用链表结构来解决哈希冲突,jdk1.8后分成了两种情况,bucket中元素个数大于8的时候,自动转换为红黑树的结构。目的是因为链表的查询速度比较慢,元素越多越明显,改成红黑树是为了提高查询速度。

2.hashmap为什么线程不安全?
  • 1.7的hashmap扩容的时候都是采用头插入的方法,在扩容的时候,resize会使同一桶的数据链表头尾倒置,而在多线程下这会导致会形成死循环;
  • 1.8的hashmap虽然改良了resize方法,修改了插入的方法改为了尾插入的方法,不会改变数据的存储顺序,解决了死循环的问题,但仍没有解决丢数据的问题。多个线程同时putval就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扩容后的元素下标不用重新计算,只有哈希值跟原数组长度进行与运算,不为0就需要在原来的下标上加上原数组的长度。
3.hashmap为什么数组长度一定是2的次方?

HashMap中的数据结构是数组+单链表的组合,我们希望的是元素存放的更均匀,最理想的效果是,Entry数组中每个位置都只有一个元素,这样,查询的时候效率最高,不需要遍历单链表,也不需要通过equals去比较K,而且空间利用率最大。那如何计算才会分布最均匀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运算,哈希值%容量=bucketIndex

由于计算机中直接求余效率不如位移运算,源码中做了优化hash&(length-1)。

hash%length==hash&(length-1)的前提是length是2的n次方;

例如长度为9时候,

3&(9-1)=0 2&(9-1)=0

0000 0011

& 0000 0100

都在0上,碰撞了;
例如长度为8时候,

3&(8-1)=3

0000 0011

0000 0011

不同位置上,不碰撞;

4.没有对hash表的长度取余而使用了位运算来得到索引,这是为什么呢

HashMap的初始容量和扩容都是以2的次方来进行的,那么length-1换算成二进制的话肯定所有位都为1,就比如2的3次方为8,length-1的二进制表示就是111, 而按位与计算的原则是两位同时为“1”,结果才为“1”,否则为“0”。所以h& (length-1)运算从数值上来讲其实等价于对length取模,也就是h%length。hash%length==hash&(length-1)的前提是length是2的n次方;

5.如果想使用线程安全的HashMap该如何做?

Collections的synchronizedMap() 方法使HashMap具有同步的能力

Map map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或者使用ConcurrentHashMap

使用hashtable也可以

HashTable主要支持同步和但不允许null作为key和value,任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写Hashtable,即线程安全),因此也导致了 Hashtable 在写入时会比较慢。

6.jdk1.7与1.8中的hashmap的扩容方法有何不同,并且做了什么改良?

jdk1.8haspmap的resize函数分析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通过(e.hash & oldCap) == 0来判断是否需要移位,如果为真则在原位不动, 
                            if ((e.hash & oldCap) == 0) {
                              //尾插法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尾插法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 当前hash槽位 + oldCap的位置;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不同之处在于:

1)1.8不再为元素一一重新计算下标,而是分成两类,一类不需要计算直接用原来的下标,一类为原下标+原tables数组的长度
2)1.8对于1.7的节点重新定位代码进行了优化

下面对不同之处进行一一的分析:

#####(1)为何 e.hash & oldCap == 0为什么可以判断当前节点是否需要移位, 而不是再次计算hash;

记得这个计算桶下表运算吗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jdk1.7的源码,jdk1.8没有这个方法,但是实现原理一样的,在方法体中运用
     return h & (length-1);  //第三步 与运算
}
   //默认大小16的时候
	 old:
   26: 0001 1010
   15: 0000 1111
    &: 0000 1010    
    //扩容一倍之后
   new:
   26: 0001 1010
   31: 0001 1111
    &: 0001 1010

两个函数结合看就知道为什么了。其实因为扩容一倍之后呢,h&(length-1)等于左边多了一位,所以如果oldcap获取的值根据原来来看是tables的长度即16,恰好就是多左边多出来的那位。0001 0000,所以 e.hash & oldCap == 0如果不是等于0 代表示它高位的第四位是为1,即它通过indexfox计算的下标会与原来的不同(即没有了冲突),所以可以鉴定出出它是需要移位的。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那为什么j + oldCap就是他的当前下标呢?

原因很简单:j代表的是为扩容前的下表,而上述既然表现出它比为扩容多一位,那一位就恰恰好等于oldcap长度,(这也是为什么hashmap扩容是扩两倍,都是环环相扣的)。

(2)jdk1.8对于1.7的节点重新定位代码进行了优化

参考于: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667787/article/details/86678215

1.7重新定位的代码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boolean rehash) {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Entry<K,V> e : table) {
            while(null != e) {
              //导致闭合的重要原因,先获取了next,另一个线程如果先resize完,那么gg公司了,会导致闭合
                Entry<K,V> next = e.next;
                if (rehash) {
                    e.hash = null == e.key ? 0 : hash(e.key);
                }
              //重新利用hash计算下标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头插法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
        }
    }

上面的代码是JAVA7中对于HashMap节点重新定位的代码, 我们都知道HashMap是非线程安全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resize的时候会形成环形链表, 然后导致get时死循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时候有两个线程需要插入第四个节点, 这个时候HashMap就需要做resize了,我们先假设线程已经resize完成, 而线程二必须等线程一完成再resiz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经过线程一resize后, 可以发现a b节点的顺序被反转了, 这时候我们来看线程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线程二的开始点是只获取到A节点, 还没获取他的next;
.2 这时候线程一resize完成, a.next = null; b.next = a; newTable[i] = b;
.3 线程二开始执行, 获取A节点的next节点, a.next = null;
.4 接着执行 a.next = newTable[i]; 因为这时候newTable[i]已经是B节点了, 并且b.next = a; 那么我们把newTablei赋值给a.next后, 就会线程a-b-a这样的环形链表了, 也就是上图的结果;
.5 因为第三步的a.next已经是null, 所以C节点就丢失了;
.6 那这时候来查位于1节点的数据D(其实不存在), 因为 d != a, 会接着查a.next, 也就是b; 但是b != d, 所以接着查b.next, 但是b.next还是a; 这就悲剧了, 在循环里出不去了;

这就是JDK7resize最大的缺陷, resize会使同一桶的数据链表头尾倒置,而在多线程下这会导致会形成死循环;
那么JDK8做了优化以后, 死循环的问题解除了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上图我们发现JDK8的resize是让节点的顺序发生改变的, 也就是没有倒排问题了;也是假设有两个线程, 线程一已执行完成, 这时候线程二来执行:
.1 因为顺序没变, 所以node1.next还是node2, 只是node2.next从node3变成了null;
.2 而且JDK8是在遍历完所有节点之后, 才对形成的两个链表进行关联table的, 所以不会像JAVA7一般形成A-B-A问题了;
.3 但是如果并发了, JAVA的HashMap还是没有解决丢数据的问题, 但是不和JAVA7一般有数据倒排以及死循环的问题了;

HashMap设计时就是没有保证线程安全的, 所以在多线程环境请使用ConcurrentHashMap;

  • 2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