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电信通信简史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telecom.com.cn/sxgz/07/01/t20060116_1881.htm

        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西连四川省沪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北接陕西省和四川省广安地区、达川地区,共辖43个区市县,全市面积8236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022.77万(1996年末),是我国特大城市之一。

近代电信通信

        重庆电信事业创建于1886年9月,时值国运危难、西南边疆多事之秋。1883年法国殖民主义者挑起中法战争,1885年2月大举进犯镇南关(友谊关),中越边境风急云骤,军情如火。为军讯传递快捷,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准加设鄂川滇电报线。电线从汉口循长江架设,次年秋到达重庆,重庆电报分局创立、由上海电报总局管辖。1913年,电报分局改称重庆电报局。至1920年,先后建成重庆至长寿、沪州、贵阳(直达)、南充、奉节、铜梁、合川、江津10条电报线共1468公里。至1930年,重庆周边各县都有电报线相通。

        1913年,重庆镇守使(川军第一师师长)为军事便利设置电话。数年后,重庆警察厅向白理氏洋行订购50门磁石式电话机,供官署公务之用。1930年电话扩建,在长安寺后街设立电话交换所,开始公用。

        1936年开办了长途电话,1938年7月重庆电话局成立,下设北碚、沙坪坝、江北、南岸等13个分局。此后,电话线逐步延伸至农村,1936年,乡村电话线路已达7945公里。至1938年,12个县共有483个乡镇通了电话。

        重庆无线电台于1928年在市区较场口大观坪建,与汉口、宜昌及成都通报。1929年,又在江北弋阳观建成第二座无线电台,与上海、贵阳及万县通报。1930年,在重庆建立无线电第五区总台。1935年第五区总台并入重庆电报局。1943年1月,重庆电报局与重庆电话局合并,成立重庆电信局,统一管理全市电政。

        重庆电报分局创立,即成为西南地区电报通信枢纽,1913年至1949年,历届川藏(川康藏)电信管理机构都驻重庆,由重庆电报分局局长兼理电政监督,或由川藏电政监督兼任电报分局局长,从而使重庆成为川藏电政管理与指挥中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重庆成为同盟国中国抗日战区的作战指挥中心,为适应这种形势,交通部以重庆为重点,在重庆、兰州、昆明建立三大通讯中心,沟通与前线主要城市和国际通信联络。有线电报先后改建和新建重庆至西安、洛阳、老河口、芷江、衡阳、桂林、昆明以及成都的通信干线。无线通信首次开通至英、美、苏、印等国国际电路15条。此外,还开办了国际传真和特快电报业务。1942年和1943年,我国首次在重庆至美国洛杉矶、重庆至昆明间开通无线电像片传真和真迹电报业务。1943年重庆市电信部门收发国内电报占全国8.5%,收发国际电报占83.5%,接续长途电话占全国15%,市内电话用户占全国电话用户33.76%,报话占全国16%,而电信员工仅占全国电信员工的6.5%,足见重庆电信员工之艰辛和勤奋!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重庆工商业日渐萧条,电信业随之陷入困境。电报,1945年共收发转583万份,1949年减为296万份;市内电话交换机,1944年为4370门,1949年减为3840门;国际电路则全部关闭。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通接管委员会电信部接管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重庆电信局。1950年6月,重庆电信局改组为重庆电信管理局,管辖范围包括川东、川南及川北部分地区电信部门,不久,电信管理局撤销。12月1日,恢复重庆电信局建制。

        重庆解放前夕,溃不成军的国民党军队及反动地方武装,对沿途电信线路进行了严重破坏,致使重庆通往各地有线电路几乎全部中断。经过广大职工奋力抢修,短时间内在12月13日,重庆电信局全面恢复了电报。长途电话和市内电话营业,至1950年底,重庆电信局至各地有线电报电路已全面恢复。1952年,开通有线电报电路41条,无线电报电路16条。

        1954年至1956年,邮电部在全国推行电报和长途电话业务领导局制度,确定重庆、天津、上海、武汉、西安及沈阳为电报转报中心局,重庆处于西南区电报和长途电话网中心地位。与此同时,在渝蓉、渝汉等主要干线上安装了苏制12路载波电报机,在电报交换室安装了电传机,大大提高了电报传递速度。1955年新建解放碑及上清寺自动电话分局,装置由德国引进的自动电话交换机4000门。在农村,主要整修了农话线路,增加新线,至1957年,12县已有市内电话12处,84.5%的乡已通了电话。

        1958年7月,重庆电信局与邮政局合并成立重庆市邮电局,针对形势发展,在“大跃进”期间开办了“钢铁电报”、“钢铁长途电话”。从市局到区县局,普遍增设或扩建会议电话室和会议电话设备,建成重庆市至西南地区各省市、重庆市至省内各专区以及市至区县、重点厂矿的会议电话网。同期,电信业务量大幅上升,仅电报科电报交换量1960年比1957年增长457%。

        “文化大革命”中重庆市通信生产和通信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和损失,但由于广大电信职工的努力,通信生产和建设得以继续进行。1967年1月至6月,建成綦江县北渡战备机务站,开通重庆至昆明、贵阳、常德及涪陵等地载波电话电路108条。此后,市内电话六分局新装电话1500门,北碚电信分局人工改自动电话1000门,市内电话二分局新装自动电话交换机2000门。

        1969年9月,重庆市邮电局撤销,重庆市电信局成立。1970年,在北碚缙云山、綦江回龙寨、石桥铺长石坝建成微波站,10月1日,试转电视节目成功。1973年12月,京渝首次接通微波电话电路,翌年10月1日,正式一蔟北京??成都??重庆微波电路。1975年9月,北京??重庆??贵阳??南宁微波电路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为电信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庆电信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通信网自动化水平和通信能力,由模块网向数字网过渡,大坪至上溥寺3次群”PCM“数字光纤通信工程开工,程控电话正在筹建中,成??渝1800路中同轴电缆投入使用;全电子电传机、140回线用户电报交换机开通,长途电话半自动对端设备装毕投产。从1978年开始,璧山县、南桐矿区、綦江县、长寿县、永川县人工改逢动电话交换机工程和巴县邮电局自制600门准电子自动交换机投入使用,提高各县市内电话通话能力。

        “七五”期间是重庆电信通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和1984年成立的重庆市邮电局的双重领导下,重庆市电信局负责重庆市近郊六区的电信经营和建设。五年间,市内电话容量净增2.9万门,达到5.1万门。其中,引进并开通程控电话2.7万门,达到5.1万门。其中,引进并开通程控电话2.7万门,市内电话结束了“摇把子”的历史,长途瞬息万变动交换从无到有,安装并开通了长途自动交换设备1500线,长途电话电路净增567条,实现了重庆与全国各大中城市乃至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拨通话。1024线用户电报和256路自动转报系统相继开通,300波特低速数据通信网投产,为重庆市的信息情报检索和计算机通信创造了条件。传输手段由明线为主向大容量的电缆、微波、光缆过渡,西南地区最大的大坪微波通信枢纽大楼建成投产。先后建成了成渝、渝筑两条同轴电缆和上清寺至大坪、市区至江北机场、李家沱至上新街三条光缆,初步完成西成渝、汉渝两条微波干线的改造。新建通信管道1135管孔公里,通信生产能力有了明显进步且科技含量明显增加。1988年,全市电报交换容量达783.7万份,长途电话交换量500.2万张,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为2.5万门(不含郊县及远郊区)。“七五”期间,电信业务总量从940万元增长到2610万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幅为22.66%,大大高于重庆市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业务收入由1291万元增长到4740万元,接近翻了两番,年均增幅达到29.71%。

“八五”期间,是重庆市电信通信事业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期。

        1992年初,邮电部和四川省邮电管理局,立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现代化通信网的需要,对重庆市的邮电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撤销了重庆市邮电局,将重庆远郊的十二个区市县邮电局划归重庆市电信局管理,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电信局管理区市县邮电局“电管县”模式,使全网的调控能力和企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对重庆电信通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年间,重庆市电信通信能力显著增强,通信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局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亿元,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3.6亿元,新建长途光缆干线467公里,城区到区市县光缆线路400公里,并相继完成了汉渝、杭福贵成两条一级干线光缆重庆段的建设任务,为本市对外通信提供了大容量、高质量的传输通道。新建数字微波通信线路1136波道公里。新建了重庆卫星地球站,增加长途自动交换机2.9万路端,达到3.05万路端,是1990年末的20倍;净增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66.3万门,达到72万门,是1990年末的2倍多;新开通的900兆移动电话机交换容量7.5万门,信道1553个,移动通信覆盖全市21个区市县。无线寻呼从单一的126数字人工台,发展为人工与自动、数字与汉字兼容的多个寻呼台,系统总容量近100万门。五年中电信基础网完成了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过渡,基本实现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重庆市进入全国一级干线7号信令网和数字同步骨干网。全市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达72%,实现了全市城区及各区市县长途传输数字化、电话交换程控化。

        “八五”期间,重庆电信部门在增强通信能力,提高通信装备水平的同时,适应通信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手段日趋多样化,服务水平逐年提高,为重庆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多层次的通信服务。市话用户由1990年末的4.28万户增长到32.3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由0.4万户增长到19.9万户;900兆移动电话从无到有,用户达到了3万户;寻呼用户由1990年末的3599户增长到17万户;农话用户由0.73万户增长到3.8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由0.88%上升到3.3%,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2%。公用电话、用户传真、用户电报、会议电视、信息服务等业务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以其方便、高效等特点,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和使用。

新的起点

        进入“九五”期间,重庆市的电信通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是1997年3月,重庆直辖市成立后,邮电部对重庆的邮电体制进行了调整,于1997年4月10日撤销重庆市电信局、邮政局,分别成立重庆市电信管理局和邮政管理局,同时将原四川省管辖的万县、涪陵、黔江两市一地共22个区市县邮电局划归重庆市管辖。同年4月至7月,根据邮电部的部署,重庆38个邮电企业实行了邮电分营。重庆市电信管理局下辖38个区市县电信局,重庆城区设移动通信、数据通信、长途电信、长途传输、电信营业五个专业局和上清寺、观音桥、南坪、沙坪坝、杨家坪电信局;管理局机关按部定方案设办公室、计划财务部、运行维护部、业务市场部、工程建设部、人事劳动部等13个行政职能部门,定编140人。当年,重庆电信实现了电话号码升8位,长途区号由“811”改“23”,建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原重庆所辖21个区市县本地电话网,1998年内将建成含万县、涪陵、黔江在内的扩大本地电话网。

        重庆市电信管理局成立后,按部1995年至2010年通信发展计划,重新修订了重庆市“九五”和2010年通信发展规划。总目标是:到2000年基本适应和满足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通信的需求,电话普及率达到10部/百人,努力缩短与全国电信通信总体水平的差距,实现传输交换数字化、业务种类多元化、网络管理智能化、服务水平优质化,建设和完善重庆市023扩大本地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数据通信骨干网和电信支撑网。新增长途交换机4万路端,达到8万路端,新增电话交换设备181万门,达到380万门,新增移动交换机容量110万户,达到140万户,电话用户达到335万户(含移动),分组交换和数字数据网及计算机互联网通达所有区市县,所有乡镇和75%的行政村通电话。全市综合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将产生质的飞跃,一个完整、统一、先进的现代通信网将在跨世纪前建成,并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编译原理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效、可靠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关键。本文将对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进行详细介绍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编译原理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效、可靠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关键。本文将对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进行详细介绍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编译原理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效、可靠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关键。本文将对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进行详细介绍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编译原理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效、可靠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关键。本文将对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进行详细介绍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