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专访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偏科不可怕,只要把擅长的事做到极致

182247daa2523cd07de6ce752b8693da.jpeg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王兴兴的创业故事,也许是“早思考早行动”。

2009、2010年左右,机器人赛道尚鲜少有人问津,公众对机器人的认知尚来源于科幻电影,而那时的王兴兴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动手制作和科研立项,开启了被机器人“硬控”的十余年。

“我大一时候就开始动手制作了,也在思考未来要做什么方向。”经过琢磨,他自研出了当时“最廉价”舵机做的双足机器人,得出结论,对传统舵机的被控性能感到绝望,完全不适合用于机器人控制。

对于王兴兴来讲,早期的求学之旅远非一帆风顺。本科期间,他开始为自己的科研项目申请筹措经费,后因为发现深度不够考虑去读研究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他却因为英语成绩没有过线而错过了浙江大学(总分足够),最终被调剂去了上海大学,但正是在上海大学,他做出了当时小有名气的XDog小型纯电驱动的四足机器人。

为了这款机器人的诞生,原本在2015年中下旬要毕业的王兴兴特地申请延毕了半年多。“做了一半的项目是没有价值的,我当时就想着把它做好再毕业。”看着周围同期的同学纷纷顺利毕业,王兴兴却一门心思扎进XDog的设计制作当中,无暇顾及。针对这件襁褓之中的毕设作品,他当时比较开创性的使用外转子无刷电机直驱的动力方式,从而使机器人实现了直接力控,并且大大简化了机械复杂度及成本。

手握学生时代的心血,他信心满满地一个人报名参加了上海的机器人大赛,在和各路团队PK的过程中还拿到了二等奖的8万奖金。XDog早期研发投入成本不足2万元,早期的成功激励了王兴兴在机器人领域持续深耕的决心。借着这款早期产品的东风,他开始被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顺利拿到大疆的offer,后辞职正式创立了宇树科技。后来的故事也逐步为大家所知。

如今,宇树科技已经发展壮大为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中的中坚力量,机器狗春晚亮相,H1、G1人形机器人等产品的陆续发布也迎来了更广泛的关注度。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王兴兴在回忆创业历程中强调,“如果一个(创业)方向在早期不被人怀疑,那么很多情况下说明你已经没有机会了。换句话说,当大家都看到这个机会的时候,这就已经不是机会了。如果这个方向本身就比较热,你再进去,就需要清楚你的竞争力、团队、背景,技术和产品能力,在这些方向能不能杀出重围。”

第17期智源专访,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讲述他的创业故事。以下为专访全文(为方便流畅阅读,笔者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智源专访栏目意在展现行业顶尖技术研究者和创业者的研究经历和故事,本次专访为总第17期。

采访:李梦佳

整理:李梦佳、王淇

对于偏科的人,一直以来的建议就是,你必须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得足够好。如果你能在某件事上做到全校、全市、全中国第一,其实不愁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反而假如你每方面都比较一般,才很危险。因为进入社会开始工作,需要创造力,如果每门课都很平均,大概率说明你可能没有太大的创造力,我觉得这个是更需要担心的。

学生时代:不怕偏科,只把擅长的事做到极致

回想学生时代,哪些经历对您影响深远?

我小时候就比较痴迷科技,手工类的绘画、雕塑,机电类的航模、电子电路、涡喷,化学类的充电电池等都玩的比较多。其中记得对电机一直很有兴趣,比如小学时重新绕制四驱赛车的直流电机的绕组,可能是一时兴起拆了原来的绕线,然后拆下的线并联后重新绕制,发现电机的转速可以快很多。小学或初中时我还用铁皮、漆包线和磁铁手工制作过一只直流电机。

在差不多大一的时候,我翻阅了几本神经网络相关的书,也和人工智能相关,我比较喜欢,大概2010年左右,我自己也去学了一些人工智能相关的东西,翻阅了很多物理、数学相关的书。我是小城市出身的,接触的知识面比较窄,在本科突击接触了大量前沿知识,在思维提升方面收获很大。

我个人非常推荐的一本书叫《从一到无穷大》,讲的是数学的历史,包括数学从如何诞生、到如何使用的整个过程,这是对我提升数学能力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我们小时候学的算术、代数,大部分大家都学得稀里糊涂,只记得一些数学公式和规律。但数学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逻辑和体系是怎样的,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想的很清楚,我对这本书印象非常深。这本书其实难度不大,我非常建议家长买来给上小学的孩子读,会非常有收获,对提高对数字的理解等方面都非常有帮助。

1f7fe371e31491693584df76c47b6293.jpeg

您从家乡,再到浙江、上海,再到海外,这样的个人成长轨迹对您的影响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的县级市,从小偏科比较严重,可以认为整个学业过程其实并不是特别顺利。大家也知道,目前的教育体系喜欢的是各方面课程都比较好的学生,但是我英语偏科比较严重。中考的时候就没考好,去了一所比较一般的高中,但是高中以后,数理化比例加重,理综的课程让我重新对自己的学业有了更多把控,我从刚入学全校垫底的成绩,到第一学期就变成了全校的前几名。后来就是高考,虽然只是考入了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但是我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上网,也可以去图书馆看一些更前沿的知识,所以大学对我整个人生的发展变化影响比较大。

我大一的时候就会自己做一些动手制作,也一直在思考未来要做什么方向,这些都是我大一就开始思考的事了。当时我也做了一些科研项目,自己去申请经费,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深度不够,所以又考虑去读研究生。原本是打算考浙大的,但因为英语没有过线(总分足够),调剂到了上海大学,而正是在上海大学就读期间做了XDog机器人。

3eb5828c46984d62d499b1a7711a4471.jpeg

XDog小型纯电驱动的四足机器人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保持足够的学习以及持续思考的能力,要一直想着提升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多地去发挥自我价值,而不是被社会或者被个人的背景约束,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过去几年创业最大的一个体会——持续学习才是永恒的,是永远正确的方向。如果觉得自己差不多比较厉害了,不能坚持学习,过个一两年就很容易和社会的最前沿脱节。

对于跟你一样有些偏科的学生有什么建议?你认为要继续专注数理化,还是说可以适当吸收文科的内容作为补充?

我个人从小,大概是思维方式的原因导致我对文字确实记不住,虽然不影响我看书。但比如英语单词如何拼写,我真的死活也记不住。在这种条件下,我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去背单词,我觉得这是个死循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也不太好。现在回过头去看,主要是学习英语的方法错了。

所以我对于偏科的人,一直以来的建议就是,你必须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得足够好。如果你能在某件事上做到全校、全市、全中国第一,其实不愁可以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反而假如说你每方面都比较一般,才是比较危险的,因为进入到社会开始工作,需要创造力,如果每科成绩都比较平均,大概率说明你可能没有太大的创造力,我觉得这个是更需要担心的。

当然如果你的偏科课程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导致的没学好,还是要花时间好好学。如果你是天生的,找了各种方法都确实学不好,我觉得只能尽量学,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会更有价值。

88002c61ba46d0b1d54b3abafa853bc5.png

安卓之父Andy Rubin与王兴兴

虽然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你后来有自己再去补习英语或者补点儿文科知识吗?

说实话,大家公认的英语学习方法是有问题的,我现在大概知道当时没学好英语的原因了。第一,绝对不要去背单词,应该像学中文一样,把自己当个文盲,不要去记单词的拼写,也不用学语法,只要记住音,把音串在一起,对照成从小学习母语的状态去学。不要想着把音翻译成中文再去理解意思,是条弯路。

跟你讲一个非常搞笑的事情。我从小就知道英语很重要,我大概是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左右的时候,那时候学校没有教英语,我看电视节目突然发现英语肯定是很重要的,我照着电视节目学,我自学的第一个单词是no,这是我自己照着电视机学的。虽然我从小对英语很重视,但后来英语学的一团糟,其实很好笑。

主动申请延毕只为XDog,单打独斗PK整个团队

聊到XDog,你当时做这个产品的契机是什么?

这和我在2013-2016年读书期间做的毕业课题相关,为什么做XDog,最早我们实验室想做一款比较大的液压机器人,但后来我觉得整个工程量非常大,很难做。但是电驱动这个方向,整个电控系统、机械结构、包括控制算法,在全世界做的还不够优,有很多方案可以把它做的更好,所以我当时就提出了XDog的方案,并且最终经过验证效果非常不错。2015年,我还拿这款机器人参加了上海的一个机器人比赛,拿了二等奖,赚了8万块奖金,当时机器人研发投入只花费2万人民币,所以算是赚了一些钱。

另外,其实我原本是15年中下旬就要毕业,但那时机器人只做了一半,我觉得做了一半的项目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就想着把它做好,主动申请了延毕,花了半年多时间做完后才毕业。同期的其他同学全都毕业了,而我申请延毕后正巧遇上一个机器人比赛,于是我想着可以去试试,加上当时比赛又有比较高的奖金,我一个人去报了名,而其他参赛方都是一整个团队。

后来到了2015年下半年,我利用XDog去找工作,比较顺利地拿到了大疆的offer,去大疆工作了几个月,后来我的机器人被国内外媒体报道,一下子火了,后来我就辞职出来创业。后面的事情相对比较顺利。我觉得最核心一点,就是你得做一个比较好的成果,把它做完整。大家发现这个东西确实做的好,无论是后续找工作还是其他,都非常有价值。相反,如果事情做了一半或者本身就做的不够好,就比较糟糕。

2016年正式创业的时候,你已经很坚定这个事就能成?

我是相对坚定的。但我认为,不可能说天时地利人和所有因素都齐全了再去创业,这也不太现实。2016年这个时间节点不错,当时有人愿意买机器人,有人愿意投资,而且正赶上XDog在机器人圈火了一把,可以认为至少在社会上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大家愿意接受这个产品,整个的基本盘已经有了,而不是说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就去创业。

ce411224e272aaafd99ce2ecf53339fb.png

创业的底层逻辑:如果一个方向不被怀疑,那说明你已经没有机会了

您创业初期,2016到2017年,这个时期大家对机器人认知比较少,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也并不是特别了解,您如何面对创业初期大众对这个赛道的怀疑之声?

这是肯定的。(创业)的底层逻辑是,你进入所有的新兴行业或者前沿领域起初都一定会被人怀疑。很多你认为值得做、有价值的前沿方向,大部分情况下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不认同的。要相信自己的技术能力,毕竟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口,哪怕是再小的赛道,只要把这个方向做到极致,公司生存下来都是比较容易的,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夸张。

如果这个方向不被人怀疑,那很多情况下说明你已经没有机会了。换句话说,当大家都看到这个机会的时候,这就已经不是机会了。如果这个方向本身就比较热,你再进去,就需要清楚你的竞争力、团队、背景,技术和产品能力,在这些方向能不能杀出重围,因为风险是比较大的。

此外,对创业是否坚定。我一直感觉很多人怀疑自己要不要出来创业。我觉得如果你在怀疑,就不要出来了。如果自己想清楚了,根本就不会怀疑。举个例子,我16年辞职出来创业,当时我跟我爸妈一句话都没有说,到公司成立了好几个月以后才跟爸妈说辞职创业了,我觉得如果你真的想的很清楚,基本上就不会想问问别人,也不会有什么值得犹豫的地方。

创业没有告诉父母是会担心他们不理解吗?

我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因为我从小做事都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包括报考大学、研究生各种事情都是自己做决定。基本上自己想做的事情,会想的比较明白,不会考虑太多。

创业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一些茫然的时刻?

最初创业只有我一个人单打独斗,加上我自身社会阅历有限,也没有什么背景,所以当时情绪还是比较紧张,担心自己会失败,担心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但我一直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把产品和技术做好,中间肯定会经历一些茫然的时刻,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把技术做好了,就会有客户,有订单、有销量、有营收、有新的融资,这个过程肯定是磕磕绊绊的,但提前是做好了一些全局性的参与和规划,总体来看是比较顺利的。

27ea8e09d6e86d51fd327cb3de3b68b3.jpeg

整个过程有没有一个质变的点,比如从某一点开始订单量激增?

我们公司从2019到2022年,发展比较顺利。首先,团队初具规模,起初公司只有三个人,全是做技术的;18-19年开始,公司有十几二十号人了,我们也开始有营收,这当中上春晚的事印象比较深,我们有大概十个人左右的团队在春晚舞台后台待了一个月,大家通宵加班一起度过了很长的时间。春晚对于公司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公司和产品的曝光度都增加了很多。

从18年开始发货,整个订单数量逐渐增多,加上又拿了一些融资,到现在公司团队已经有400多人。公司的团队、完成度、出货量、融资各方面,总体来说呈现出一个比较好的数据,竞争力比较强了。

如何进一步降低人形机器人成本,G1量产仅仅是个开始

说起产品,大家对宇树科技印象更深的是机器狗,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难度和商业价值上您怎么看?

市场体量方面,人形机器人肯定比四足机器人大很多,这是毋庸置疑的。包括特斯拉、英伟达、OpenAI等国内外大公司也都在关注人形机器人。

我们做机器狗时间很久了,13年就开始了,16年公司正式成立最开始也主要做机器狗。而我们正式开始做人形机器人是去年年初,到现在也就一年多。但目前看,无论从全球出货量、影响力和关注度,总体还是不错的。

经过多年的积累,四足机器人每年都有不错的营收,所以无论是消费端还是行业端,我们都要持续将四足机器人做好。而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更新更大的增长点,市场规模也更大,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把人形机器人尽量做得更好,更加实用,能部署到工厂或一些服务端。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在软硬件方面很类似,而具体的形态或者功能决定了他们的市场价值还是有差异的,这也不可否认。

2270fec3f99ef4061c1a09d47a1c2136.jpeg

上个季度G1发布,现在这个赛道很卷,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国外大厂也相继有产品放出,宇树的核心技术路线和国外大厂相比,竞争优势或者技术路线有哪些区别?

我们的技术方向其实跟特斯拉差别非常大,我们公司没有采用行星滚柱丝杠这些东西,很多比较笼统的技术,包括关节、电机、驱动方式、电控系统、整个机械结构、整个电机的布局,我们跟特斯拉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的方案,你可以认为是更加适合量产的,并且成本也可以做的更低更方便量产,未来的潜力也会更加大。

e6fdb156970b067ac9e389bb4aa5302c.jpeg

G1机器人目前售价9.9万元,未来想要实现大规模量产还需要哪些努力?人形机器人的终局是什么样的?

方法比较多,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还不是特别多,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已经把价格打到当前的程度以后,如果未来出货量更大,比如一年能出十万台人形机器人,成本就可以降得更低。现在才刚刚开始,远不是一个终局。未来我们重点的优化方向是让机器人更加实用,不论是工厂里的生产装配,乃至服务业、农业等都能用起来。同时提升机器人在运动和操作方面的AI能力和可靠性,外观上也要更好看。

终局是很夸张的,我觉得整个人类社会都可以让机器人干活,普通人不用上班,这些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包括一些农业生产制造、建筑行业等完全可以用机器人。

3e9b9bf9863e15e350654243ad9c79f0.jpeg

目前仍然有很多人提到机器人,觉得虽然酷但无用,你会如何提升公众对机器人的认知?如何去科普机器人的重要性和价值?

目前阶段,大家对于机器人实用性有质疑,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技术在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大家都会觉得不太好用。比如十几年前的扫地机器人,再比如马斯克的新能源汽车,当时国内怀疑的声音非常大。最重要的是保持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慢慢挖掘出产品的实用性和价值,成本更加低廉,产品品质也更好,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如果产品本身没有进步,单纯想说服大众,这是不现实的。

从科普的角度讲,我非常建议所有人都去学AI和机器人相关的东西,因为这是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最有价值做的一件事。大家可能现在觉得机器人和AI已经很热了,但其实只是一个火苗,未来只会越来越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大的。我建议大家都去学习、了解,同时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不然真的会与世界脱离,突然出现一个新技术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冲击。其实AI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难。

f13147960f809301014b0d3496979169.jpeg

对青年创业者的建议:切忌犹豫不决

在当前机器人赛道火热发展的背景下,对还想继续在机器人领域创业或者深耕的年轻从业者的建议?

要多思考一下自己的优势。如果你非常自信,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产品化能力,以及团队、自身背景方面有足够优势,如果你想清楚了,肯定非常鼓励你大胆去创业。但如果你本身没有想得太清楚或者犹豫不决,我个人建议目前不如加入一家比较好的创业公司会更实在一点。

因为如果你自己没有想清楚,稀里糊涂去做事,最终效果肯定不太理想。我回想我们公司后来做的一些事情,很多大家以为是凑巧的事情,其实我们是做了很多努力在背后,并不是说真的凑巧了那么多次。

再有,全局思维,虽然我在学生时代偏科,但作为公司高管,我反而是什么都管,各方面都会涉猎,并不只是单点的技术能力,因此全局考虑非常重要。

23836537b390d685a3dfde4a7ea16ff5.png

宇树机器人在CES 2024

现在更倾向于招什么样的员工?

优秀的人都是非常相像的,现在招人简历只作为参考,主要还是看自我学习能力,目标制定、目标为导向的态度,能不能实际做出成果,这都是很常规的要求。

您在产品和技术管理思路上有哪些不同?

有些不同,技术层面的管理,有些并不是目标导向的,因为前沿技术的目标很难制定。所以我们公司会分级制定目标,比如说有当下马上要用到的技术,大概要怎么做,花多长时间做。还有一些是偏预研性的技术,关于未来半年、一年或者几年要用的技术会有个大概的方向。我们有团队负责去做一些更前沿的方向,还有一部分更加实际的团队。虽然宇树80%都是技术项目,但我们不是纯技术研发公司,是要卖产品的,所以维持产品正常运作的人员还是比较多的,像采购、财务、市场、销售部门等等。这些部门都是实打实的,客户有什么需求,什么时候交货,这些都非常严谨。所以产品和技术管理是不同的思路。

fe4161c2761b6cdb0c8b9e8d0a97ffcf.jpeg

- 推荐阅读 -

c89f93316a34fbdc98b40fab5a0a8ad4.jpeg

浙大沈春华:不能因为计算资源有限就避开大模型,要坚持最有希望的方向

80e9ced5e98103c39a3e46fb0edb3ad3.jpeg

专访特斯拉工程师杨硕:跟着机器人上天入地、探索地外行星丨智源独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