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的发展简介

 在20世纪世纪70年代局域网出现了各种技术,主流的有以太网、令牌环和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随时时间推移,以太网技术逐渐成为了局域网的主流技术。所以本文主要介绍以太网的发展历史。

     以太网(Ethernet)是在20世纪70年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的局域网组网规范。Xerox公司在实验室中想要把Alto计算机连接到Arpanet(Internet前身),于是在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系统的基础上连接了众多Alto计算机,这就是最初的以太网实验原型。该网络以粗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70年代末,随着“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换”论文,”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专利的陆续发表,也就标志了以太网的正式诞生。

    在70年代末出现数十种局域网通信技术,以太网也是其中一员,DEC、Intel、Xerox三家公司联合发布了“以太网,一种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也称为DIX(三家公司的首字母)版本以太网1.0规范。DIX规范定义了以太网发传输速率为10Mbps,在1982年DIX发布了第二版也就是EthernetⅡ。

    DIX虽然发布了以太网的标准,但不属于国际标准,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IEEE802(LAN标准相关的组织)成立802.3分委员会,在DIX标准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以太网技术的IEEE标准,即IEEE10BASE5。该标准与DIX的EthernetⅡ在技术上有差别甚小,其中速率仍然是10Mbps,传输介质也是同轴电缆,节点间的最大距离为500米。EthernetⅡ的源地址后面跟着type,而802.3后面则跟着Length。1984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原本的粗同轴电缆的背替换成了细同轴电缆,因此IEEE也发布了10BASE2标准。节点间允许的最长距离为200米。

    10BASE5和10BASE2都为连接在以跟总线上,共享同一传输介质的总线型拓扑结构,如果其中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而且节点移动、新增都必须重新布线。所以后来IEEE先后发布了1BASE5、10BASE-T,出现了星型结构化布线解决原本出现的问题,使得以太网能够快速发展。随着光缆的发展,随后又出现了10BASE-F等运行在光缆上的以太网标砖。

    物理星型拓扑结构和总线型拓扑结构都是共享带宽,属于一个冲突域,后来出现了多端口网桥,用于多个lan互连,在90年代初期,共享以太网开始向lan交换机发展。后来全双工技术的出现,使能传输速率在理论上翻了一番。

    从90年代开始,以太网开始向快速以太网发展,出现了百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等。由于以太网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局域网技术了。

附录1通信标准

以太网标准日期描述
实验以太网1973同轴电缆(同轴)总线上的2.94Mbit / s(367kB/ s)。单字节节点地址仅对单个网络唯一。
以太网(DIX)1980粗轴电缆上10 Mbit / s(1.25MB/ s)。框架具有“type”字段。此帧格式通过Internet协议套件中的协议用于所有形式的以太网。六字节MAC地址。
IEEE 802.3标准198310BASE510 Mbit / s(1.25 MB / s)厚同轴电缆。与Ethernet II(上面)相同,除了Type字段被Length替换,802.2LLC报头在802.3报头之后。基于CSMA / CD流程。
802.3ac1998最大帧大小扩展到1522字节(允许“Q-tag”)Q-tag包括802.1QVLAN信息和802.1p优先级信息。

转自:公众号:嵌入式俱乐部

  • 1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千兆以太网基础 第1章 千兆网之前的以太网 1 1.1 以太网发展简史 1 1.1.1 1973-1982:以太网的产生与DIX联 盟 1 1.1.2 1982-1990:10Mb/s以太网发展成 熟 2 1.1.3 1983-1997:LAN桥接与交换 2 1.1.4 1992-1997:快速以太网 2 1.1.5 1996—今:千兆以太网 3 1.2 以太网流行的原因 3 1.2.1 以太网与令牌环 3 1.2.2 价格取胜 4 1.2.3 DIX贡献出他们唯一的LAN,以太 网...... 5 1.3 以太网像钟摆一样摆动 6 1.4 以太网的命名方法 7 1.5 走向千兆以太网 8 第2章 从共享介质到专用介质 10 2.1 最先选用同轴电缆的原因 10 2.2 向结构化布线转变 11 2.3 结构化布线的优点 13 2.4 10BASE-T/100BASE-T的变革 15 2.5 专用介质和千兆以太网 15 2.5.1 桌面UTP布线 16 2.5.2 建筑物和园区主干网:光纤网 17 2.5.3 专用介质 18 第3章 从共享式LAN到专用LAN 19 3.1 共享带宽LAN的基本概念 19 3.2 LAN网桥 20 3.2.1 数据链路编址 21 3.2.2 单播地址和组播地址 22 3.2.3 全局唯一地址的副产品 23 3.2.4 网桥的工作过程 23 3.3 交换机是网桥 26 3.4 交换式LAN的基本概念 26 3.4.1 隔离冲突域 26 3.4.2 分段和微分段 27 3.4.3 扩展距离限制 29 3.4.4 增加总容量 29 3.4.5 数据率灵活性 29 3.5 成本与性能 30 3.6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意义 31 第4章 全双工以太网 33 4.1 以太网是CSMA/CD 33 4.2 为什么使用MAC 33 4.3 实现全双工的必要因素 34 4.3.1 专用介质 34 4.3.2 专用LAN 36 4.4 全双工以太网 37 4.4.1 全双工操作环境 37 4.4.2 半双工操作的子集 38 4.4.3 发送器操作 39 4.4.4 接收器操作 39 4.4.5 帧的最小长度限制 39 4.5 全双工操作的意义 40 4.5.1 排除了半双工以太网中连接长度的 限制 40 4.5.2 增加链路容量 40 4.5.3 增加交换机负载 42 4.6 全双工的应用环境 43 4.6.1 交换机到交换机的连接 43 4.6.2 服务器和路由器连接 43 4.6.3 远距离连接 44 4.7 全双工模式在千兆以太网中的应用 45 第5章 帧格式 46 5.1 位/字节顺序的表示方法 46 5.1.1 位序 46 5.1.2 字节顺序 46 5.2 以太网地址 47 5.3 以太网帧 48 5.4 IEEE802.3帧格式1983~1996 49 5.5 IEEE802.3帧格式1997 51 第6章 以太网流量控制 53 6.1 以太网流量控制需求 53 6.1.1 交换机的功能 53 6.1.2 丢帧的影响 53 6.1.3 端到端流量控制 55 6.1.4 性能价格权衡 55 6.1.5 半双工网络的后退压力 55 6.1.6 全双工网络中的显式流量控制 57 6.2 MAC控制 57 6.2.1 MAC控制结构 57 6.2.2 MAC控制帧格式 59 6.3 PAUSE功能 59 6.3.1 PAUSE操作概述 60 6.3.2 PAUSE帧的语义 60 6.3.3 流量控制功能的配置 62 6.4 流量控制的实现问题 63 6.4.1 PAUSE功能的实现 63 6.4.2 流量控制策略及其使用 66 6.5 流量控制的对称性 68 6.5.1 对称式的流量控制 68 6.5.2 非对称式流量控制 68 第7章 以太网的介质无关性 71 7.1 多介质类型的以太网 71 7.2 10Mb/s连接单元接口 72 7.2.1 介质无关性是一个意外产物 72 7.2.2 AUI体系结构 72 7.2.3 AUI设计 73 7.3 100Mb/s介质无关接口 74 7.3.1 MII体系结构 74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帅气滴点C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