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概念
5G,就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也可以称为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第五代无线通信系统)。
通过名字可以看出,5G是4G的下一代演进。而4G,是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主流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5G是一个全球性的通信技术标准。它的颁布者是国际电信联盟(ITU)。ITU是联合国下属机构,专门负责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事务,包括制定全球电信标准,促进全球电信发展。
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5G只是新一代技术标准的“小名”。它也有自己的“大名(法定名称)”,叫作IMT-2020。这个名字是2015年10月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2015年无线电通信全会上,由ITU正式确定的。
5G官方LOGO
事实上,早在2013年左右,欧盟、日韩、美国和中国就已经启动了对5G标准的研究。
中国的5G技术研发试验是由IMT-2020(5G)推进组负责的。
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推动成立,涵盖国内移动通信领域产学研用主要力量,是推动国内5G技术研究及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平台。
IMT-2020(5G)推进组的机构设置
ITU启动5G标准研究,向全球征集5G的指标要求
中国提出“5G之花”
5G之花详细描述了我们对5G关键指标和特性的期望,峰值速率能达到几十Gbps,端到端时延能够达到 1ms(毫秒级),频谱利用率要高,能耗要低,等等。
韩国提出“火车头模型” 
ITU综合确认5G的指标目标为“蜘蛛网模型”
模型采纳了中国“5G之花”的大部分指标
仔细观察上面的技术指标,你会发现,这些指标和通常我们认为的网络指标存在很大的不同。
作为手机用户,我们对移动通信网络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网速上。手机的上网速度足够快,我们就会很满意。
而上面表格中的连接密度、时延等指标,远远超过了普通手机用户的要求。
是的,5G指标的设计之初,就不只是为了手机上网服务的。它更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物联网。
5G的三大应用场景
2015年9月,ITU正式确认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分别是eMMB,uRLLC和mMTC。
eMBB,就是Enhance Mobile Broadband,增强型移动宽带。
顾名思义,这种场景就是现在人们使用的移动宽带(移动上网)的升级版,主要是服务于消费互联网的需求。在这种场景下,强调的是网络的带宽(速率)。前面所说的5G指标中,速率达到10 Gbps以上,就是服务于eMBB场景的。
uRLLC,是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低时延、高可靠通信。
这主要是服务于物联网场景的。例如车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