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容量的日益增长,传统的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通信方式已很难满足需要。在此背景下,光由于具有广泛的自由度和高维度的特性,在通信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即能够极大地突破通信过程中对于信息容量的限制,光通信技术也因此正在成为新一代信息产业的支柱。光通信简单来说就是使用光向对方传输信息的技术,从大的层面主要分为光的发射、传输和接收。而在接收部分,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接收信息取决于在技术层面上是否能够对接收到的光的不同模式进行准确识别,以及在高维信息复用中如何精准地进行解复用。本报告主要基于文献《High-dimensional spatial mode sorting and optical circuit design using multi-plane light conversion》(以下称作文献[1])和《Measuring the complex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spectrum and spatial mode decomposition of structured light beams》(以下称作文献[2]),旨在分析在结构光通信中关于高维信息解码、模式识别的发展现状、技术难点和优势、商业化可行方案及未来面临的机遇挑战等。
-
1、结构光通信中的高维信息解码,模式识别问题(针对文献1、文献2的总结)
在光通信中,为了尽可能多地增加信息容量,利用不同的光学自由度进行高维度的信息复用是常见的,包括各种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空分复用等。然而,传统的复用技术所能利用的维度都是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大数据传输的需求。而基于结构光场的空间调控技术,利用其不同空间模式的正交性,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维的信息编码和复用,有效解决光通信中对于大容量的需求。而当输入光具有高维度时,光通信系统输出端对高维信息的解码和识别成为关键问题。
在文献[1]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利用多个平面进行光学变换,从而将输入的不同正交光学模式在输出端有效识别并解码到不同的空间信道。其中进行光学变换的多个平面用于加载不同的相位掩膜,可以有效地对输入的高维空间模式进行识别并分类排序。梯度上升算法被应用于产生相位掩膜的过程,基于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模式的分类精度,还能够减少不同正交模式间的存在的串扰,从而减小通信过程模式识别不准确带来的误差。作者在实验上利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加载多个平面的相位掩膜,最高可实现对55个空间正交模式的分选识别,并基于高维的正交散斑模式、轨道角动量模式、泽尼克正交模式等验证了多平面光学变换方法在高维信息解码和识别方面的有效性。
在利用轨道角动量进行高维信息编码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信息复用,在光通信系统发出端的光通常是不同轨道角动量叠加的复合模式。而在接收端,为了解码复用信息,通常需要将不同的轨道角动量模式识别并分离出来。在文献[2]中,作者提出一种通过干涉来测量复合轨道角动量谱的方法,即当被探测光是由不同的轨道角动量模式构成的叠加态时,可引入参考光跟被测光进行干涉,当参考光分别引入不同的相位延迟(即0和π/2)时,分别记录干涉图样,另外记录参考光和被测光的强度图样,最终可通过记录的四幅图来计算恢复被测光的复振幅分布,从而通过傅里叶展开系数来确定不同轨道角动量模式的占比成分,即信息解码和模式识别。
-
2、两篇文献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创新点和优劣势
两篇文献所解决的问题可归为同一类,即针对结构光通信系统输出端的信息解复用和模式识别问题。
文献[1]创新点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