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如何建立应用标准化体系和模型?

标准化是运维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重要的事说三遍,“标准先行,标准先行,标准先行”

先识别出各个运维对象,日常中恶运维都应该是针对这些对象的运维。

总结一下标准化的套路:

  • 第一步,识别对象;
  • 第二步,识别对象属性;
  • 第三步,识别对象关系;
  • 第四步,识别对象场景。

基础设施层面的标准化

基础设施层面的运维对象应该不难识别,因为都是一个个物理存在的实体,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 第一步,识别实体对象,主要有服务器、网络、IDC、机柜、存储、配件等。
  • 第二步,识别对象的属性,比如服务器就会有 SN 序列号、IP 地址、厂商、硬件配置(如 CPU、内存、硬盘、网卡、PCIE、BIOS)、维保信息等;网络设备如交换机也会有厂商、型号、带宽等信息。
  • 第三步,识别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服务器所在的机柜,虚拟机所在的宿主机、机柜所在 IDC 等简单关系;复杂一点就会有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以及机柜和服务器之间的级联关系等,这些相对复杂一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拓扑关系。

把以上信息梳理清楚,通过 ER 建模工具进行数据建模,再将以上的信息固化到 DB 中,一个资源层面的信息管理平台就基本成型了。

以服务器为例简单展示一下,我们的视角就是下面这样的:

但是,信息固化不是目的,也没有价值,只有信息动态流转起来才有价值。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识别出针对运维对象所实施的日常运维操作有哪些,也就是识别出运维场景是什么。

  • 第四步,还是以服务器为例,我们针对服务器的日常操作有采购、入库、安装、配置、上线、下线、维修等等。另外,可能还会有可视化和查询的场景,如拓扑关系的可视化和动态展示,交换机与服务器之间的级联关系、状态(正常 or 故障)的展示等,这样可以很直观地关注到资源节点的状态。

完成了这些工作,接下来才是对上述运维场景的自动化开发。所以你看,在真正执行去做工具和自动化平台之前,其实是需要先做好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的。我要再次强调这一点,一定不能忽视。

应用层面的标准化

下面我们再一起看一个逻辑上的对象,就是我们前面经常提到的运维的核心:应用。对这个逻辑对象的建模会相对复杂一些,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按照上面的套路来。

  • 第一步,识别对象。

我们前面讲过,这个识别过程是在做微服务架构设计或拆分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所以严格地讲,它不应该是运维阶段才被识别出来的,而是在之前设计阶段就被识别和确认下来,然后延伸到运维这里才对。

  • 第二步,识别对象属性。

一个应用是业务的抽象逻辑,所以会有业务和运维两个维度的属性。业务属性在业务架构时确定,这主要是需要业务架构师去识别的,但是它的运维属性就应该由运维来识别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个应用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运维属性。

* 应用的元数据属性,也就是简单直接地描述一个应用的信息,如应用名、应用 Owner、所属业务、是否核心链路应用以及应用功能说明等,这里的关键是应用名;

* 应用代码属性,主要是编程语言及版本(决定了后续的构建方式),GitLab 地址;

* 应用部署模式,涉及到基础软件包,如语言包 Java、C++、Go 等;容器如 Tomcat、JBoss 等;

* 应用目录信息,如运维脚本目录、日志目录、应用包目录、临时目录等;

* 应用运行脚本,如启停脚本、健康监测脚本;

* 应用运行时的参数配置,如运行端口、Java 的 JVM 参数 GC 方式、新生代、老生代、永生代的堆内存大小配置等。

从应用属性的视角,应该是下面这样一个视图(简单示例,不完整):

  • 第三步,识别对象关系。

也就是应用与外部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应用与基础设施的关系,包括应用与资源、应用与 VIP、应用与 DNS 等等的关系;

第二类是平行层面的应用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这里再细分下去就是应用服务或 API 与其它应用服务和 API 的依赖关系。如果你有相关的经验,应该会联想到全链路这样的工具平台了,没错,这样的平台就是用来处理应用间关系管理的。

第三类是应用与各类基础组件之间的关系,比如应用与缓存,应用与消息、应用与 DB 等等之间的关系。

  • 第四步,识别应用的运维场景。

这个就会比较多了,比如应用创建、持续集成、持续发布、扩容、缩容、监控等;再复杂点的比如容量评估、压测、限流降级等。

好,这里我们先收一下,聚焦到标准化的层面,通过基础设施和应用层面标准化的示例,我想你应该可以掌握基本的建模思路了,这样的思路可以应用到其它的运维对象上 。

同时,通过上面这些内容,你应该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每一个运维操作都是针对某个运维对象的,这一点在规划运维体系时非常重要。

而在这些对象中,应用又是重中之重,是微服务架构下的核心运维对象。

从应用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针对应用的识别和建模,明显复杂很多。所以,后面我还会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继续强化和分析这个概念。

总结

  • 第一步,识别对象;
  • 第二步,识别对象属性;
  • 第三步,识别对象关系;
  • 第四步,识别对象场景。

一个是从硬件进行识别,一个是从逻辑应用进行识别。

标准化的建设是是我们后续一系列自动化和稳定性保障的基础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xiaobao2/p/11245874.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是一份指导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文件,它包括了云计算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标准化的目标和任务、标准化的组织和管理、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该指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健康发展。 ### 回答2: 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是为了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制定的。该指南旨在为云计算行业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以便各个企业和机构在云计算领域的运作都能有一个明确的依据和约束。 云计算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标准、应用标准和安全标准。 基础标准是指云计算的基本概念、架构、功能、接口等方面的规范,如云服务模型、云平台架构、云计算资源管理等。这些标准可以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一套统一的技术规范,使得不同服务提供商的产品能够互通。同时,基础标准还可以帮助用户更加方便地使用云计算服务。 应用标准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使用云计算技术时需要遵守的规范,如云存储、云数据分析、云人工智能等。这些标准可以帮助企业和机构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云计算方案,提高云计算应用的效率和安全性。 安全标准是指云计算环境下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的规范。云计算涉及大量用户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以保护用户的数据不受攻击和泄露。安全标准应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措施。 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将有助于推动云计算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促进各方共同遵守规范,提高云计算服务的质量和可信度。同时,标准化体系也将有助于降低用户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 回答3: 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是为了推动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的主要目标是统一云计算相关领域的标准,促进云计算应用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首先,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标准的分类和体系结构。通过将标准分为基础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等不同类别,确保了云计算标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指南还建立了标准组织和标准制定的程序,确保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谨性。 其次,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标准要求。这些标准要求涵盖了云计算的各个方面,包括云基础设施、云服务模型、云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通过制定这些标准,可以确保不同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互操作性,从而方便用户选择和使用云计算服务。 此外,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还强调了云计算标准的更新和维护。它建立了标准的审查和修订机制,及时跟踪和反映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需求变化,保证标准的适应性和持续性。 总之,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文件,对于推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和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为云计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促进了云计算应用的健康发展。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