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三个小时”:比收支自由更难实现的,这届成年人的通勤自由

近日,#超千万人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这个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日发布《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4个超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为9.3公里,而北京的平均通勤距离则达到11.1公里,通勤时耗47分钟,位列第一。

很多人在看完这张统计图后表示,表中的上海平均通勤45分钟左右,属于短时间的了。统计出来的平均数并不能说明问题,超过平均通行时间四十几分钟的大有人在,甚至还有单程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极端例子。

公司可不会支付你的通勤时间

在拥挤的车流、地铁、公交,全中国的“打工人”都在进行一场无偿加班,一日两次,全年无休。城市大了,通勤的距离变长,这似乎是生活在大城市不可避免的无奈。

平时上下班看到坐着东倒西歪,甚至站着都能打瞌睡的“打工人”真心觉得又好笑又辛酸,公众场合毫无意识的原始姿态,到底是有几分自黑吧,虽然我们看到不自己的睡相,不过想来也美观不了多少。

平时上下班看到坐着东倒西歪,甚至站着都能打瞌睡的“打工人”真心觉得又好笑又辛酸,公众场合毫无意识的原始姿态,到底是有几分自黑吧,虽然我们看到不自己的睡相,不过想来也美观不了多少。

(图源日本网站HOME’S广告)

不想跑通勤?远程办公成为可能

不想跑通勤?那就在家里好了。

今年年初,因防疫需要,居家办公在疫情期间迎来高光时刻,也让“打工人”有了一次省掉通勤,爬起来就能干活的体验。

可当时就存在很多质疑的声音:如果疫情平稳,这种办公模式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其实“远程办公”并不完全等同于“居家办公”,而现阶段人们对于“远程办公”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化在“居家办公”的层面上。

如果仅仅从“居家办公”的角度出发,它并不能够承担得起未来的主流工作模式需求,只是疫情期间无可奈何的应对方式和一时的“缓兵之计”。

“远程办公”需要将当下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功能运用到实际的办公当中,并且依靠互联网的特性来搭建一个支撑企业日常运转的工作网格,如线上信息传递、协同办公、数据汇总可视化、流程审批等。

真正的远程办公模式,即便没有特殊时期疫情的助推作用,也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以其他的形式出现。

远程办公已成大势所趋

微软允许员工在家办公(每周不超过50%),并且在得到经理同意之后还可以永久在家办公;

Facebook表示,未来5-10年,一半的的Facebook员工可以长期远程办公;

Twitter也正式宣布,员工如果愿意可以永久在家办公。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远程云办公这个工作模式在国外早已盛行,且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这个模式的认可程度都很高,相对应的技术和软件的发展较成熟。

而国内的远程办公模式仍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发展。

很多人认为在微信上工作就是远程办公,导致原本转身几句可以说完的事情,往往满屏文字、长段语音,聊天列表一片混乱,各种小组、项目分队、对接人,消息提醒一不留神就是上百条,回错人或是忘回的概率大大提升。

如果能有一个既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远程办公系统可供使用,那谁不愿意利用专业的系统和技术来完成专业的事情呢?

  • 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系统更适合国内市场生态,任何一个系统软件都需要完成“本土化”升级,操作模式需要符合国人的交流沟通习惯,产品宣传需要按照中国套路;
  • 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系统能够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企业业务形式具有多样性,涉及不同行业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运作体系,自然也就有着不同的需求。

后疫情时代:公司坐班与远程办公的平衡

如今,国内大部分上班族还是回到办公室工作了。

即便如此,很多分析师指出,这不妨碍远程办公习惯和意识将在疫情结束后得到保留。

也许从客观条件上来说,某些行业也不可能长期的远程办公,但是一定要具备现代化远程办公的能力。

也就是说,疫情过后,需要思考如何在公司坐班和远程办公之间找到个平衡点,帮助企业实现云技术的线上办公或许是第一步。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