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

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
第一章 概述
1.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2.这里所说的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3.计算机网络想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两个功能是 连通性和共享。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和硬件共享。
4.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
5.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6.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个过程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7.1992年由于因特网不再归美国政府管辖,因此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组织就叫做因特网协会,简称为ISOC,ISOC下有一个技术组织叫做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IAB下面又设有2个工程部 因特网工程部IETF 因特网研究部IRTF。
8.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的4个阶段: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在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9.因特网的组成(1)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输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2)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10.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11.这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12.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13.主机和路由器都是计算机,但它们的作用很不一样。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它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14.分组交换的优点
优点 高效 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灵活 为每一个分组独立的选择转发路由, 迅速 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由很好的生存性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15.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TANE03]
16.计算机网络由多种类别 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 不同使用者的网络公用网,专用网3、用来吧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
这种网络就是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17.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从不同的方面来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下面介绍常用的七个性能指标。
1、 速率 比特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2、 带宽 (1)带宽本来是值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2)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3、 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用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4时延 (1)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布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所有发送时延又称为传输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发送速率(b/s) (2)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3)处理时延 (4)排队时延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5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6返时间RTF 在计算机网络中。往返时间RTF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接收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
D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
18.我们知道,汽车在路面质量更好的高速公路上可明显的提高行驶速率。然而队友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荷载信息的电磁波在通信线路上的传播速率与数据的发送并无关系,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19.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简称为OSI。“开放”是指非独家垄断的。“系统”是指在现实的系统中与互连有关的部分。
20.网络协议主要有以下三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1.分层的好处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2)灵活性好3)结构上可分割开(4)易于实现和维护(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22.我们把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换种说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能的精确定义。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23.具有五层协议的结构体系
(1)应用层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这里的进程就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
(2)运输层 运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向两个主机中的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
运输层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 TCP————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能够土工可靠的支付。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无连接的,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不保证提供可靠的支付。只能提供“尽最大努力支付”。
(3)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4)数据链路层 常称为链路层
(5)物理层 在物理层上所传的数据的单位是比特,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24.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在研究开放系统中的信息交换时往往使用实体这一较为抽象的名词表示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键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协议和服务在概念上是很不一样的:首先,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不能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其次,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但是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通常称为服务访问点SAP。必须把所有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到,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是计算机网络的一大重要特点。
第二章 物理层
1.可以降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即:
(1)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平时所见的各种规格的接插件都有严格的标准化的规定。(2)电气特征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3)功能特性 指明在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4)过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从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来看,可以有以下三种基本方式:
(1)单向通信 又称为单工通信,即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无线电广播或有线电广播以及电视广播就是这种类型。(2)双向交替通信 又称为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双方不能同时发送。
(3)双向同时通信 又称为全双工通信,即通信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3.传输媒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导向传输媒体和非导向传输媒体。 三种导向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缆。 利用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因此将自有空间称为“非导向性传输媒体”

微波在空间主要是直线传播。微波通信两种方式: 地面微波接力通信 卫星通信

4.SDH/SONET定义了标准光信号,规定了波长为1310nm和1550nm的激光源。
SONET 标准定义了四个光接口层
光子层(Photonic Layer) 处理跨越光缆的比特传送。 段层(Section Layer) 在光缆上传送 STS-N 帧。 线路层(Line Layer) 负责路径层的同步和复用。 路径层(Path Layer) 处理路径端接设备 PTE (Path Terminating Element)之间的业务的传输。

SDH采用自愈混合环形网结构,并与数字交接系统DACS结合使用,可是网络按预先方式重新组配。

用脉冲填充法补偿由于频率不准确而造成的定时误差。SONET传输速率以51.84MB/s为基础。

5.XDSL技术就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承载宽带业务。

6.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码分复用的含义
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码分复用是另一种共享信道的方法。每一个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相同的频带进行通信。

7.XDSL的几种类型:
ADSL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HDSL是告高速数字用户线 SDSL是1对线的数字用户线
VDSL是甚高速数字用户线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号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点对点信道 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2)广播信道 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因此过程比较复杂。广播信道上连接的主机很多,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这些主机的数据发送。

2.链路和数据链路不是一个概念
所谓链路就是从一个节点到相邻节点的一段物理线路,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节点。
数据链路则是另一个概念。这是因为当需要在一条线路上传送数据时,出了必须有一条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视线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使用网络适配器,包含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3.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帧 的含义
数据链路层把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构成帧发送到链路上,以及把收到的真中的数据取出并上交给网络层。在因特网中,网络协议层的数据单元就是IP数据报。
4.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在进行通信的主要步骤如下:
(1)节点A的数据链路层吧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添加首部和尾部封装成帧。(2)节点A把封装好的帧发送到节点B的数据链路层。(3)若节点B的数据链路层收到的帧无差错,则从收到的真中提取出IP数据报上交给上面的网络层:否则丢弃这个帧。

5.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有很多种,但是又三个基本问题则是共同的。这三个基本问题是:封装成帧、透明运输和差错检测。
(1)帧长等于数据部分长度+帧首部尾部长度。
(2)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确定帧的界限。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帧定界。
(3)字节填充或字符填充—解决透明传输—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将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插入的转义字符。如果转义字符也出现数据当中,那么应在转义字符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当接收端收到连续的两个转义字符时,就删除其中前面的一个。

PPP协议的特点: 简单 封装成帧 透明性 多种网络层协议 多种类型链路 差错检测 检测连接状态 最大传送单元 网络层地址协商 数据压缩协商
PPP协议的三个组成部分: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LCP;一套网络控制协议NCP.

字节填充:将信息字段中出现的每一个 0x7E 字节转变成为 2 字节序列(0x7D, 0x5E)。
若信息字段中出现一个 0x7D 的字节, 则将其转变成为 2 字节序列(0x7D, 0x5D)。
若信息字段中出现 ASCII 码的控制字符(即数值小于 0x20 的字符),则在该字符前面要加入一个 0x7D 字节,同时将该字符的编码加以改变。

6.共享信道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众多用户能够用合理而方便的共享通信媒体资源,这在技术上有两种方法:
(1)静态划分信道(2)动态媒体接入控制 又称为多点接入,其特点是信道并非在用户通信时固定分配给用户。这里分为两类:随机接入和受控接入

7.以太网的两个标准是什么?
1980年9月,DEC公司、英特尔公司和施乐公司联合提出了10Mb/s以太网规约的第一个版本DIX V1。1982年又修改为第二版规约,即DIX Ethernet V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产品的规约。在此基础上,IEEE802委员会的802.3工作组于1983年制定了第一个IEEE的以太网标准IEEE 802.3[W-IEEE802.3],数据率为10Mb/s。

8.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即尽最大努力交付 有差错帧是否重传由高层决定。
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
以太网采用的的协调方法是使用一种特殊的协议CSMA/CD,它是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的缩写。下面是其要点:
多点接入 就是说明这是总线型网络,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子啊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 就是发送前先监听,即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是否有其他站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先不发送数据,要等待信道变为空闲时再发送。
碰撞检测 就是边发送边监听,即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一边判断自己在发送诗句时其他站是否也在发送数据。

9.以太网采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来解决碰撞问题 这种算法让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不等待信道变为空闲后就立即发送,而是推迟一个随机的时间,这样做是为了使重传时在发生冲突的概率减小。

10CSMA/CD协议的要点:
1适配器从网络层获得一个分组,加上以太网的首部和尾部,组成以太网帧,放入适配器的缓存中,准备发送。2若适配器检测到信道空闲,就发送这个帧。若检测到信道忙,则继续检测并等待信道转为空闲,然后发送这个帧。3在发送过程中继续检测信道。若一直未检测到碰撞,就顺利的把这个帧政工的发送完毕,若检测到碰撞,则中止数据的发送,并发送人为干扰信号。4在中止发送后,适配器就执行指数规避算法,等待r倍512比特时间后,返回步骤

11.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种共享逻辑上的总线,使用的还是CSMA/CD协议。
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它的每个接口仅仅简单的发送比特,收到1就转发1,收到0就转发0,不进行碰撞检测。

12.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
讨论地址问题时,很多人常常引用著名文献【SHOC78】给出的定义:
名字指出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个资源,地址指出那个资源在何处,路由告诉我们如何到达该处。
48位地址成为MAC-48,通用名称EUI-48,EUI为扩展的唯一标识符。
13.IEEE 802.3便准还规定,任意两个站之间最多可以经过三个电缆网段。但随着双绞线以太网称为以太网的主流类型,扩展以太网的覆盖方位已很少使用转发器了。

14.网桥依靠转发表来转发帧。转发表也叫做转发数据库或路由目录。
网桥优点:1过滤通信量,增大吞吐量2扩大了物理范围,因而增加了正大以太网上工作站的最大数目。3提高了可靠性。当网站出现故障时,一般只影响个别网段。4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的以太网。

网桥缺点:1存储转发增加了时延。 2在MAC 子层并没有流量控制功能。 3具有不同 MAC 子层的网段桥接在一起时时延更大。4网桥只适合于用户数不太多(不超过几百个)和通信量不太大的局域网,否则有时还会因传播过多的广播信息而产生网络拥塞。这就是所谓的广播风暴。

15.网桥的自学习和转发帧的一般步骤:
(1)网桥收到一帧后先进行自学习。查找转发表中与收到的真的源地址有无匹配的项目如没有,就在转发表中增加一个项目。如有,则把原有项目更新。
(2)转发帧 查找转发表中与收到帧的目的地址有无相匹配的项目。如没有,则通过所有其它接口(进入网桥的接口除外)进行转发。如有,则按转发表中给出的接口进行转发。

16.透明网桥的最大优点就是容易安装,一接上就能工作。但是,网络资源的利用还不充分。因此,另一种由发送帧的源站负责路由选择的网桥就问世了,这就是源路由网桥。

17.源路由网桥对主机是不透明的,主机必须知道网桥的标识以及连接到哪一个网段上。
吉比特以太网仍然保持一个网段的最大差别长度为100m,但采用载波延伸的办法,使最短帧长仍为64字节,同时将争用期增大为512字节
吉比特以太网还增加了一种功能称为分组突发。
第四章 网络层
1.因特网采用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
2.网际协议IP是TC/IP体系中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特网标准协议之一。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四个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AP国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国际组管理协议IGMP
3.虚拟网络连接
所谓的虚拟网络连接也就是逻辑互连网络,它的意思就是互连起来的各种无力网络的异构体本来就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利用IP协议就可以使这些性能各异的网络在网络层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
使用 IP 协议的虚拟互连网络可简称为 IP 网。
使用虚拟互连网络的好处是:当互联网上的主机进行通信时,就好像在一个网络上通信一样,而看不见互连的各具体的网络异构细节。
4.互连网可以由多种异构体互连组成
5.IP地址的编址方法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分类的IP地址。这是最基本的编址方法,在1981年就通过了相应的标准协议。
(2)子网的划分。这是对最基本编址方法的改进,其标准RFC950在1985年通过。
(3)构成超网。这是比较新的无分类编址方法。1993年提出后很快就得到推广应用。
A B C都是单播地址。
6.IP地址空间共有2的32次方个地址。整个A类地址空间共有2的31次方个地址,占有整个IP地址空间的50%。
7.IP地址的重要特点
(1)每一个IP地址都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IP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2)实际上IP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和一条链路的接口。(3)按照因特网的特点,一个网络是指具有相同网络号net-id的主机的集合,因此,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因为这些局域网都具有这同样的网络号。4在IP地址中,所有分配到网络号的网络都是平等的。

8.主机IP地址与硬性地址的区别:从层次的角度看,物理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而IP地址是网络层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总之,IP地址是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帧的首部。在网络层和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而数据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
9.在IP层抽象的互联网上只能看到IP数据报。
10.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接续协议RARP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已经知道了一个机器的IP地址,需要找出相应的物理地址;或反过来,已经知道了物理地址,需要找出相应的IP地址。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就是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的。
IP地址→ ARP →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 RARP →IP地址
11. IP数据报首部的固定部分中的各字段。
(1)版本 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
(2)首部长度 占4位,可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15.最常用的首部长度是20字节,即首部长度为0101.
(3)区分服务 占8位,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
(4)总长度 总长度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总长度字段为16位,因袭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2的16次方-1=65535.
(5)标识 占16位。 IP软件在存储器中维持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数据报,计数器就加1,并将此指赋给标识字段。但这个标识并不是序号,因为IP是无连接服务,数据报不存在按序接收的问题。
(6)标志 占3位,但目前只有前2位有意义。
标志字段中的最低位极为MF。MF=1即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报。MF=0表示这已经是若干个数据报片中的最后一个
标志字段中间的以为记为DF,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当DF=0时才允许分片。
(7)片偏移 占13位
片偏移指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缘分组中的想对位置。也就是说,性对于用户数据字段的起点,该片从何处开始。片偏移以8字节为偏移单位。这就是说,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字节(64位)的整数倍。
(8)生存时间 占8位(9)协议 占8位(10)首部检验和 占16位
12.虽然因特网所有的分组转发都是基于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允许有这样的特例,即对特定的目的主机致命一个路由,这种路由叫做特定主机路由。
路由器还可采用默认路由以减少路由表所占用的空间和搜索路由表所用的时间。
13.分组转发算法如下:
(1)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IP地址D,得出目的的网络地址为N。
(2)若N就是此路由器字直接相连的某个网络地址。则直接进行交付,不需要经过其他路由器,直接把数据报交付给目的主机;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否则,执行(4)。4)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N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否则,执行(5)。(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14.划分子网的基本思路如下:
(1)一个拥有许多物理网络的单位。可将所属的物理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子网。划分子网纯属一个单位内部的问题。本单位以外的王阔看不见这个网络是由多少个子网组成的,因为这个单位对外仍然表现为一个网络。
(2)划分子网的方法是从网络的主机号借用若干位作为子网号subnet-id,当然主机号也就相应的减少了同样的位数。于是两级IP地址在本单位内部就变味三级IP地址:网络号、子网号和主机号。IP地址∷={<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
(3)凡是从其他网络发送给本单位某个主机的IP数据报,仍然是根据IP数据报的目的网络号找到链接在本单位网络上的路由器。但此路由器在收到IP数据报后,再按目的网络号和子网号找到目的子网,把IP数据报交付给目的主机。

15.在划分子网的情况下,路由器转发分组的算法:
(1)从收到的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IP地址D。(2)先判断是否为直接支付。对路由器直接相连的网络逐个进行检查:用各网络的子网掩码和D逐位相“与”看结果书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若匹配,则把分组进行直接交付,转发任务结束。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的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否则,执行(4)。(4)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用其中的子网掩码和D逐位相“与”,其结果为N。若N与改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把数据报传送给改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组,执行(6)。(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最长前缀匹配:从匹配结果中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

CIDR 最主要的特点 :
CIDR 消除了传统的 A 类、B 类和 C 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 IPv4 的地址空间。
CIDR使用各种长度的“网络前缀”(network-prefix)来代替分类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号。
IP 地址从三级编址(使用子网掩码)又回到了两级编址。

ICMP 差错报告报文共有 5 种
终点不可达 源点抑制(Source quench) 时间超过 参数问题 改变路由(重定向)(Redirect)
ICMP 询问报文有两种 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 时间戳请求和回答报文

  1. 理想的路由算法
    算法必须是正确的和完整的。 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有自适应性。 算法应具有稳定性。 算法应是公平的。 算法应是最佳的。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即非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即自适应路由选择,其特点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

自治系统 AS 的定义:在单一的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器,而这些路由器使用一种 AS 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和共同的度量以确定分组在该 AS 内的路由,同时还使用一种 AS 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用以确定分组在 AS之间的路由。
现在对自治系统 AS 的定义是强调下面的事实:尽管一个 AS 使用了多种内部路由选择协议和度量,但重要的是一个 AS 对其他 AS 表现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和一致的路由选择策略。

16.由于一个CIDR地址快中有很多地址,所以在路由表中就利用CIDR地址块来查找目前网络。这种地址聚合常称为路由聚合,它使得路由表中的一个项目可以表示原来传统分类地址的很多个路由。聚合路由也称为构成超网。
17.ICMP报文的种类有两种,即ICMP差错报告报文和ICMP询问报文。

内部网关协议 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即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目前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如 RIP 和 OSPF 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 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 EGP。在外部网关协议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BGP-4。

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叫做域间路由选择,在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叫做域内路由选择

18.RIP协议的特点:
(1)仅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2)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3)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

RIP协议使用运输层的用户数据报UDP进行传送。
RIP 协议的优缺点
1RIP 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2RIP 协议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现简单,开销较小。3RIP 限制了网络的规模,它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 15(16 表示不可达)。4路由器之间交换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开销也就增加。

19.RIP协议的一特点 好消息传播的快,坏消息传播的慢。
RIP协议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20.OSPF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而不是像RIP那样的距离向量协议。和RIP协议相比,OSPF的三个要点和RIP的都不一样。
OSPF不用UDP而是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
OSPF使用的是可靠的洪泛法。

OSPF三个要点:1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洪泛法。2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
3 “链路状态”就是说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metric)。
4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
21.OSPF的五种分组类型:
类型一,问候分组 类型二,数据库描述分组 类型三,链路状态请求分组 类型四,链路状态更新分组 类型五,链路状态确认分组

BGP 协议的特点1 BGP 协议交换路由信息的结点数量级是自治系统数的量级,这要比这些自治系统中的网络数少很多。2 每一个自治系统中 BGP 发言人(或边界路由器)的数目是很少的。这样就使得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不致过分复杂。

22.所谓同步就是指不用路由器的链路状态数据库的内容是一样的。两个同步的路由器叫做“完全邻接的”路由器。

23.1989年,公布了心得外部网关协议————边界网关协议BGP,BGP是不用AS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边界网关协议BGP只能是力求寻找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而非寻找一条最佳路由。
连个BGP发言人都是通过一个共享网络连接子啊一起的,而BFP发言人往往就是BGP边界路由器。,但也可以不是BGP边界路由器。

24.整个路由器结果可划分为两大部分:路由选择部分和分组转发部分。
分组转发部分由三部分组成:交换结构。一组输入端口和一组输出端口。
一个路由器的输入电口和输出端口就坐在路由器的线路接口卡上。
25.IP多播 只能用于目的地址,不能用于源地址。 在因特网上进行多播就叫做IP多播
IP多播需要两种协议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和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多播路由器在转发多播数据时,不能仅仅根据多播数据报中的目的地址,而是还要考虑这个多播数据报从哪来和要到哪里去
IP多播三种方法:洪泛与剪除,隧道技术,基于核心的发现技术
第五章 运输层
1.从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运输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它属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
从运输层的角度看,通信的真正端点并不是主机而是主机中的进程。也就是说,端到端通信是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
运输层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复用和分用。
运输层提供应用进程间的逻辑通信。逻辑通信的意思是:运输层之间的通信好像是沿水平方向传送数据。但事实上这两个运输层之间并没有一条水平方向的物理连接。要传送的数据是沿着途中的虚线方向传送的。
2.网络层和输出层有明显的区别。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而输出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3.根据应用程序的不同需求,运输层需要有两种不用的运输协议,即面向连接的TCP和无连接的UDP。
运输层向高层用户屏蔽了下面网络核心的细节它使应用进程看见的就是好像在两个运输层实体之间有一条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信道。当运输层采用面向连接的 TCP 协议时,尽管下面的网络是不可靠的(只提供尽最大努力服务),但这种逻辑通信信道就相当于一条全双工的可靠信道,当运输层采用无连接的 UDP 协议时,这种逻辑通信信道是一条不可靠信道

4.TCP/IP运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都是因特网的正式标准:
(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RFC 768】UDP 在传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
(2)传输控制协议TCP【RFC 793】TCP 则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5.TCP/IP的运输层用一个16位端口号来标志一个端口。但请注意,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它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个进程在和运输层交互时的层间接口。

6.运输层的端口号共分为下面两大类:
(1)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 这里分为两类 最重要的一类叫做熟知端口号或系统端口号,数值为0~1023 另一类叫做登记端口号,数值为1024~49151. 由于这类端口号仅在客户进程运行时才动态选择,因此又叫做短暂端口号。

7.UDP的主要特点:
(1)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因此减少了开销和发送数据之前的时延。(2)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因此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连接状态表。(3)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给IP层。(4)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的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5)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6)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比TCP的20个字节的首部要短。

8.TCP的主要特点:
(1)TCP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2)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3)TCP提供可靠支付的服务。(4)TCP提供全双工通信。
(5)面向字节流。TCP中的流指的是流入到进程或从进程流出的字节序列。

9.TCP连接的端点叫做套接字(socket)或插口。根据RFC793的定义:端口号拼接到IP地址即构成了套接字。
每一条TCP连接唯一地被通信两端的两个端点所确定
TCP连接∷={socket1,socket2}={(IP1:port1),(IP2:port2)}
信道利用率:

连续ARQ协议:累积确认 :不必对收到的分组逐个发送确认,而是对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确认,这样就表示:到这个分组为止的所有分组都已正确收到了。优点是:容易实现,即使确认丢失也不必重传。缺点是:不能向发送方反映出接收方已经正确收到的所有分组的信息。
10.一个最大报文长度MSS应尽可能大些,只要在IP层传输时不需要再分片就行。

超时重传递减的选择:(1 - a) ´ (旧的 RTTS) + a ´ (新的 RTT 样本) 其中a为0.125
RTO = RTTS + 4 ´ RTTD ,新的 RTTD = (1 - b) ´ (旧的RTTD) + b ´ ½RTTS - 新的 RTT 样本½
b为 0.25

11.时间戳选项占10字节,其中最主要的字段时间戳值字段(4字节)和时间戳回送回答字段(4字节)。时间戳选项有以下连个功能:
(1)用来计算往返时间RTT
(2)用于处理TCP序号超过2的32次方的情况,这又称为防止序号绕回PAWS。

12.所谓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发送方的发送串口不能超过接收方给出的的接收窗口。TCP的窗口单位是字节,不是报文段。
TCP 为每一个连接设有一个持续计时器。只要 TCP 连接的一方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启动持续计时器,若持续计时器设置的时间到期,就发送一个零窗口探测报文段

传输效率:可以用不同的机制来控制 TCP 报文段的发送时机:第一种机制是 TCP 维持一个变量,它等于最大报文段长度 MSS。只要缓存中存放的数据达到 MSS 字节时,就组装成一个 TCP 报文段发送出去。第二种机制是由发送方的应用进程指明要求发送报文段,即 TCP 支持的推送(push)操作。第三种机制是发送方的一个计时器期限到了,这时就把当前已有的缓存数据装入报文段(但长度不能超过 MSS)发送出去。

13.拥塞 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的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会变坏。这种情况就叫做拥塞。 对资源的需求>可用资源

14.所谓的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王阔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拥塞控制所要做的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网络能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所有的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
流量控制往往指在给定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 流量控制所要做的就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15.1990年公布的因特网建议标准RFC2581定义了进行拥塞控制的四种算法,即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

16.RED算法:
(1)若平均队列长度小于最小门限THmin,则把新到达的分组放入排列队列进行排队。
(2)若平均队列长度超过最大门限THmax,则把新到达的分组丢弃。
(2)若队列平均长度在最小门限THmin和最大门限THmax之间,则按某一概率p将新到达的分组丢弃。

17.经验证明,使最大门限THmax等于最小门限THmin的两倍是合适的。
18.运输连接有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释放。运输连接的管理就是使运输连接的建立和释放都能正常进行。
19.在TCP连接建立过程中要解决三个问题:(1)要是一方能够确知对方的存在。
(2)要允许双方协商一些参数。(3)能够对运输实体资源进行分配。

用三次握手建立TCP连接A 的 TCP 向 B 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其首部中的同步位 SYN = 1,并选择序号 seq = x,表明传送数据时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是 x。B的TCP 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同意,则 发回确认,A 收到此报文段后向 B 给出确认,其 ACK = 1, 确认号 ack = y + 1。 A 的 TCP 通知上层应用进程,连接已经建立,B 的 TCP 收到主机 A 的确认后,也通知其上层 应用进程:TCP 连接已经建立。
第六章 应用层
1.现在顶级域名TLD已有265个【W-TLD】,分为三大类:
(1)国家顶级域名nTLD 采用ISO3166的规定(2)通用顶级域名gTLD(3)基础结构域名 这种顶级域名只有一个,即arpa,用于反向域名解析,因此又称为反向域名。

2.每一个区设置相应的权限域名服务器,用来保存该区中的所有之际的域名到IP地址的映射。

3.根据域名服务器所起的作用,可以把域名服务器划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1)根域名服务器 根域名服务器是最高层次的域名服务器,也是最重要的域名服务器。
(2)顶级域名服务器 (3)权限域名服务器(4)本地域名服务器
域名的解析过程 :主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一般都是采用递归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的查询通常是采用迭代查询。

4.为了提高DNS查询效率,并减轻根域名服务器的负荷和减少因特网上的DNS查询报文数量,在域名服务器中广泛的使用了告诉缓存。告诉俺缓存用来皴法最近查询过的域名以及从何处获得域名映射信息的记录。
5.FTP的工作原理,椭圆圈表示在系统中运行的进程。图中的服务器端有两个从属进程。在进行文件运输时,FTP的客户和服务器之间要建立两个并行的TCP连接:“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在接受到FTP客户发送来的文件传输请求皇后就创建“数据传送进程”和“数据连接”。FTP的控制信息是带外传送的。

9.FTP并非对所有的数据传输都是最佳的。例如,计算机A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要在远地计算机B的一个很大的文件末尾添加一行信息。.NFS允许应用进程打开一个远程文件,并能在该文件的某一个特定位置上开是读写数据。

11.TVP/IP协议族中海油一个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FTP,它是一个很小且易于实现的文件传送协议。

12.万维网WWW并非某种特殊的计算机网络。万维网是一个大规模、联机式的信息储藏所,英文简称为web。万维网用链接的方法能非常方便的从因特网上的一个站点访问另一个站点,从而主动的按需获取丰富的信息。

13.万维网是一个分布式的超媒体系统,它是超文本系统的扩充。
利用一个链接可使用户找到另一个文档,而这又可链接到其他文档。这些文档可以位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接在因特网的超文本系统中。超文本是万维网的基础
14.超媒体和超文本的区别是文档内容不同。超文本文档仅包含文本信息,而超媒体文档还包含其他方式的信息,如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甚至活动视频图像。

15.在非分布式系统中,各种信息都驻留在单个计算机的磁盘中。由于各种文档都可从本地获得,因此这些文档之间的连接可以进行一致性检查。所以,一个非分布式超媒体系统能够保证所有的连接都是有效的和一致的。

16.万维网把大量信息分布在珍格格因特网上。每台主机上的文档都独立进行管理。对这些文档的增加、修改、删除或重新命名都不需要通知到因特网上成千上万的节点。

17.万维网以客户服务器的方式工作。客户服务器向服务器程序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向客户程序送回客户所要的万维网文档。

18.万维网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标志分布在整个因特网上的万维网文档?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来标志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使每一个文档在整个因特网的范围内具有唯一的标识符 URL。
(2)用什么样的的蜥蜴来实现万维网上的各种链接?在万维网客户程序与万维网服务器程序之间进行交互所使用超文本传送协议
(3)怎样使不同作者川足的不同风格的万维网文档都能在因特网上的各种主机上显示出来,同时使用户清楚的知道在什么地方存在链接?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使得万维网页面的设计者可以很方便地用一个超链从本页面的某处链接到因特网上的任何一个万维网页面,并且能够在自己的计算机屏幕上将这些页面显示出来。
(4)怎样使用户能够很方便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户可使用各种的搜索工具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就是一种制作万维网页面的标准语言,他消除了不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流的障碍。
19.从层次的角度看,HTTP是面向事务的应用层协议,它是万维网上能够可靠的交换文件的重要基础。HTTP使用了面向连接的TCP作为运输层协议,保证了数据的可靠运输。HTTP不必考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丢弃后又怎样被重传。但是,HTTP本身是无连接的。

21.HTTP/1.0协议使用了持续连接。所谓的持续连接就是万维网服务器在发送响应后仍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这条链接,使同一个客户和该服务器可以继续在这条连接上传送后续的HTTP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
HTTP/1.0协议的持续连接有两种工作方式,即非流水线方式和流水线方式。
22.代理服务器是一种网路实体,它又称为万维网高速缓存。

23.静态文档是万维网文档中最基本的一种。静态文档是指在文档穿凿完毕后就存放在万维网服务器中,被用户浏览的过程中,内容不会被改变。
24.动态文档是指文档的内容是在浏览器访问万维网服务器时才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
25.动态文档和静态文档之间的主要差别体现在服务器一端。这主要是文旦内容的胜场方式不同。活动文档(active document)技术把所有的工作都转移给浏览器端。每当浏览器请求一个活动文档时,服务器就返回一段程序副本在浏览器端运行。活动文档程序可与用户直接交互,并可连续地改变屏幕的显示。由于活动文档技术不需要服务器的连续更新传送,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也不会太高
26.电子邮件把邮件发送到收件人使用的邮件服务器,并放在其中的收件人邮箱中,收件人可随时上网到自己的邮件服务器进行读取。
电子邮件的最主要的组成构件:用户代理、邮件服务器、邮件发送协议和邮件读取协议。

27.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的主要特点:
SMTP规定了两个相互通信的SMTP进程之间应如何交换信息。由于SMTP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因此负责发送邮件的SMTP进程就是SMTP客户,而负责接收邮件的SMTP进程就SMTP服务器。

28.通过发送方和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之间的SMTP通信的三个阶段介绍几个最主要的命令和相应信息。(1)连接建立(2)邮件传送(3)连接释放

29.网络管理包括对硬件、软件和人力的使用、综合与协调,以便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测试、配置、分析、评价、和控制,这样能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网络的一些需求,如实时运行性能、服务质量等。网络管理常简称为网管。
SNMP 的网络管理由三个部分:组成SNMP 本身管理信息结构 SMI、管理信息库 MIB。SMI 定义了命名对象和定义对象类型(包括范围和长度)的通用规则,以及把对象和对象的值进行编码的规则。MIB 在被管理的实体中创建了命名对象,并规定了其类型
第八章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1.目前因特网提供的音频/视频服务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流式存储音频/视频 (边下载边播放) 流式实况音频/视频 (边录制边发送)
交互式音频/视频 (实时交换式通信)

2.这个超链并没有直接指向所请求的音频/视频文件,而是指向一个元文件。这个元文件有实际的音频/视频文件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3.IP电话网关,它是公用电话网与网络的接口设备。IP电话网关的作用就是:
在电话呼叫阶段和呼叫释放阶段进行电话信令的转换。在通话器件进行话音编码的转换。

4.RTP为实事应用提供端对端的运输,但不提供任何服务质量的保证。

5.实时运输控制协议RTCP时域RTP配合使用的协议, ,RTCP协议也是RTP协议不可分割的部分。
主要功能:服务质量的监视与反馈、媒体换的同步(如某一个RTP发送的声音和图像的配合),以及多播组中成员的标志。

6.H.323 是ITU-T于1996年制定的围在局域网上传送话音信息的建议书。1998的第二个版本改用的名称是“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基于分组的网络包括因特网、局域网、企业网、城域网和广域网。H.323是因特网端系统之间进行实时声音和视像会议的标准。 请注意,H.323不是一个单独的协议而是一组协议。
7.会话发起协议SIP使用文本方式的客户服务器协议。SIP系统只有两种构件,即用户代理和网络服务器。用户代理包括两个程序,即用户代理客户UAC和用户代理服务器UAS,前者用来发起呼叫,后者用来接受呼叫。网络服务器分为代理服务器和重定向服务器。

第十章 下一代因特网
1.IPv6把原来IPv4首部中选项的功能都放在扩展首部中,并把扩展首部留给路径两端的源点和重点的主机来处理,而数据报途中经过的路由器都不处理这些扩展首部(只有一个首部例外,即逐跳选项扩展首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路由器的处理效率。
2.一个IPv6数据报的目的地址可以是以下三种基本类型地址之一:
单播(unicast) 单播就是传统的点对点通信
多播(multicast) 多播是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数据包发送到一组计算机中每一个。IPv6没有采用广播的术语,而是将广播看做多播的一个特例。
任播(angcast) 这是IPv6增加的一种类型。任播的重点是一组计算机,但数据报只交付给其中的一个,通常是距离最近的一个。
3. IPv6使用冒号十六进制记法
六种扩展首部
逐跳选项 路由选择 分片 鉴别 封装安全有效载荷 目的站选项
4.隧道技术 向IPv6过渡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隧道技术。
5.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取代IP的无连接分组交换方式,这样就可以利用更快捷的超找算法,而不必使用最长前缀匹配的方法来查找路由表。这种基本概念就叫做交换。
6.采用硬件技术对打上标记的IP数据报进行转发就称为标记转换。交换也表示在转发是不再上升到第三层查找转发表,而是根据标记在第二层用硬件进行转发。
7.均衡网络负载的做法也称为流量工程或通信量工程。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µ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解:(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2-07 假定某信道受奈氏准则限制的最高码元速率为20000码元/秒。如果采用振幅调制,把码元的振幅划分为16个不同等级来传送,那么可以获得多高的数据率(b/s)?
答:C=RLog2(16)=20000b/s4=80000b/s

2-08 假定要用3KHz带宽的电话信道传送64kb/s的数据(无差错传输),试问这个信道应具有多高的信噪比(分别用比值和分贝来表示?这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答:C=Wlog2(1+S/N)(b/s)
W=3khz,C=64khz----àS/N=64.2dB 是个信噪比要求很高的信源

2-09 用香农公式计算一下,假定信道带宽为为3100Hz,最大信道传输速率为35Kb/s,那么若想使最大信道传输速率增加60%,问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十倍,问最大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20%?
答:C = W log2(1+S/N) b/s-àSN1=2*(C1/W)-1=2*(35000/3100)-1
SN2=2*(C2/W)-1=2*(1.6C1/w)-1=2(1.635000/3100)-1
SN2/SN1=100信噪比应增大到约100倍。
C3=Wlong2(1+SN3)=Wlog2(1+10
SN2)
C3/C2=18.5%
如果在此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10倍,最大信息通率只能再增加18.5%左右
2-16 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1-1-1+1+1-1+1+1) B:(-1-1+1-1+1+1+1-1)
C:(-1+1-1+1+1+1-1-1) D:(-1+1-1-1-1-1+1-1)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S:(-1+1-3+1-1-3+1+1)。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是0还是1?
解:S•A=(+1-1+3+1-1+3+1+1)/8=1, A发送1
S•B=(+1-1-3-1-1-3+1-1)/8=-1, B发送0
S•C=(+1+1+3+1-1-3-1-1)/8=0, C无发送
S•D=(+1+1+3-1+1+3+1-1)/8=1, D发送1
3-07 要发送的数据为1101011011。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X)=X4+X+1。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采用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否就变成了可靠的传输?
答:作二进制除法,1101011011 0000 10011 得余数1110 ,添加的检验序列是1110.
作二进制除法,两种错误均可发展
仅仅采用了CRC检验,缺重传机制,数据链路层的传输还不是可靠的传输。

3-20 假定1km长的CSMA/CD网络的数据率为1Gb/s。设信号在网络上的传播速率为200000km/s。求能够使用此协议的最短帧长。
3-24 答:对于1km电缆,单程传播时间为1/200000=5为微秒,来回路程传播时间为10微秒,为了能够按照CSMA/CD工作,最小帧的发射时间不能小于10微秒,以Gb/s速率工作,10微秒可以发送的比特数等于1010-6/1*10-9=10000,因此,最短帧是10000位或1250字节长
3-25 在上题中的站点A和B在t=0时同时发送了数据帧。当t=255比特时间,A和B同时检测到发生了碰撞,并且在t=255+48=273比特时间完成了干扰信号的传输。A和B在CSMA/CD算法中选择不同的r值退避。假定A和B选择的随机数分别是rA=0和rB=1。试问A和B各在什么时间开始重传其数据帧?A重传的数据帧在什么时间到达B?A重传的数据会不会和B重传的数据再次发生碰撞?B会不会在预定的重传时间停止发送数据?
答:t=0时,A和B开始发送数据
T1=225比特时间,A和B都检测到碰撞(tau)
T2=273比特时间,A和B结束干扰信号的传输(T1+48)
T3=594比特时间,A 开始发送(T2+Tau+rA
Tau+96)
T4=785比特时间,B再次检测信道。(T4+T2+Tau+Rb*Tau)如空闲,则B在T5=881比特时间发送数据、否则再退避。(T5=T4+96)
A重传的数据在819比特时间到达B,B先检测到信道忙,因此B在预定的881比特时间停止发送
3-26 假定站点A和B在同一个10Mb/s以太网网段上。这两个站点之间的传播时延为225比特时间。现假定A开始发送一帧,并且在A发送结束之前B也发送一帧。如果A发送的是以太网所容许的最短的帧,那么A在检测到和B发生碰撞之前能否把自己的数据发送完毕?换言之,如果A在发送完毕之前并没有检测到碰撞,那么能否肯定A所发送的帧不会和B发送的帧发生碰撞?(提示:在计算时应当考虑到每一个以太网帧在发送到信道上时,在MAC帧前面还要增加若干字节的前同步码和帧定界符)
答:设在t=0时A开始发送,在t=(64+8)*8=576比特时间,A应当发送完毕。t=225比特时间,B就检测出A的信号。只要B在t=224比特时间之前发送数据,A在发送完毕之前就一定检测到碰撞,就能够肯定以后也不会再发送碰撞了
如果A在发送完毕之前并没有检测到碰撞,那么就能够肯定A所发送的帧不会和B发送的帧发生碰撞(当然也不会和其他站点发生碰撞)。

3-32 图3-35表示有五个站点分别连接在三个局域网上,并且用网桥B1和B2连接起来。每一个网桥都有两个接口(1和2)。在一开始,两个网桥中的转发表都是空的。以后有以下各站向其他的站发送了数据帧:A发送给E,C发送给B,D发送给C,B发送给A。试把有关数据填写在表3-2中。

发送的帧 B1转发表 B2转发表 B1的处理
B2的处理

地址	接口	地址	接口		

A→E A 1 A 1 转发,写入转发表 转发,写入转发表
C→B C 2 C 1 转发,写入转发表 转发,写入转发表
D→C D 2 D 2 写入转发表,丢弃不转发 转发,写入转发表
B→A B 1 写入转发表,丢弃不转发 接收不到这个帧
3-26 以太网上只有两个站,它们同时发送数据,产生了碰撞。于是按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进行重传。重传次数记为i,i=1,2,3,……。试计算第1次重传失败的概率、第2次重传的概率、第3次重传失败的概率,以及一个站成功发送数据之前的平均重传次数I。
答:将第i次重传成功的概率记为pi。显然
第一次重传失败的概率为0.5,第二次重传失败的概率为0.25,第三次重传失败的概率为0.125.平均重传次数I=1.637
4-09(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代表什么意思?
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一个A类网的子网掩码,对于A类网络的IP地址,前8位表示网络号,后24位表示主机号,使用子网掩码255.255.255.0表示前8位为网络号,中间16位用于子网段的划分,最后8位为主机号。
第二种情况为一个B类网,对于B类网络的IP地址,前16位表示网络号,后16位表示主机号,使用子网掩码255.255.255.0表示前16位为网络号,中间8位用于子网段的划分,最后8位为主机号。
第三种情况为一个C类网,这个子网掩码为C类网的默认子网掩码。
(2)一网络的现在掩码为255.255.255.248,问该网络能够连接多少个主机?
255.255.255.248即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
每一个子网上的主机为(2^3)=6 台
掩码位数29,该网络能够连接8个主机,扣除全1和全0后为6台。
(3)一A类网络和一B网络的子网号subnet-id分别为16个1和8个1,问这两个子网掩码有何不同?
A类网络: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给定子网号(16位“1”)则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B类网络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给定子网号(8位“1”)则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但子网数目不同
(4)一个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40.0。试问在其中每一个子网上的主机数最多是多少?
(240)10=(128+64+32+16)10=(11110000)2
Host-id的位数为4+8=12,因此,最大主机数为:
2^12-2=4096-2=4094
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 主机数2^12-2
(5)一A类网络的子网掩码为255.255.0.255;它是否为一个有效的子网掩码?
是 10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11111111
(6)某个IP地址的十六进制表示C2.2F.14.81,试将其转化为点分十进制的形式。这个地址是哪一类IP地址?
C2 2F 14 81–à(1216+2).(216+15).(16+4).(8*16+1)—à194.47.20.129
C2 2F 14 81 —à11000010.00101111.00010100.10000001
C类地址
(7)C类网络使用子网掩码有无实际意义?为什么?
有实际意义.C类子网IP地址的32位中,前24位用于确定网络号,后8位用于确定主机号.如果划分子网,可以选择后8位中的高位,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划分网络,并且不增加路由表的内容,但是代价是主机数相信减少.

4-20设某路由器建立了如下路由表:
目的网络 子网掩码 下一跳
128.96.39.0 255.255.255.128 接口m0
128.96.39.128 255.255.255.128 接口m1
128.96.40.0 255.255.255.128 R2
192.4.153.0 255.255.255.192 R3
*(默认) —— R4
现共收到5个分组,其目的地址分别为:
(1)128.96.39.10
(2)128.96.40.12
(3)128.96.40.151
(4)192.153.17
(5)192.4.153.90
(1)分组的目的站IP地址为:128.96.39.10。先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39.0,可见该分组经接口0转发。
(2)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2。
① 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不等于128.96.39.0。
② 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经查路由表可知,该项分组经R2转发。
(3)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51,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28.96.40.128,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28.96.40.128,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4)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92.4.153.17。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0,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经R3转发。
(5)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92.4.153.9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64,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4-22一个数据报长度为4000字节(固定首部长度)。现在经过一个网络传送,但此网络能够
传送的最大数据长度为1500字节。试问应当划分为几个短些的数据报片?各数据报片的数据字段长度、片偏移字段和MF标志应为何数值?

IP数据报固定首部长度为20字节
总长度(字节) 数据长度(字节) MF 片偏移
原始数据报 4000 3980 0 0
数据报片1 1500 1480 1 0
数据报片2 1500 1480 1 185
数据报片3 1040 1020 0 370

5-13一个UDP用户数据的数据字段为8192季节。在数据链路层要使用以太网来传送。试问应当划分为几个IP数据报片?说明每一个IP数据报字段长度和片偏移字段的值。
答:6个
数据字段的长度:前5个是1480字节,最后一个是800字节。
片偏移字段的值分别是:0,1480,2960,4440,5920和7400.
5—22 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一个很长的文件,其长度为L字节。假定TCP使用的MSS有1460字节。
(1) 在TCP的序号不重复使用的条件下,L的最大值是多少?
(2) 假定使用上面计算出文件长度,而运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所使用的首部开销共66字节,链路的数据率为10Mb/s,试求这个文件所需的最短发送时间。
解:(1)L_max的最大值是232=4GB,G=230.
(2) 满载分片数Q={L_max/MSS}取整=2941758发送的总报文数
N=Q*(MSS+66)+{(L_max-QMSS)+66}=4489122708+682=4489123390
总字节数是N=4489123390字节,发送4489123390字节需时间为:N
8/(1010^6)=3591.3秒,即59.85分,约1小时。
5—33 假定TCP在开始建立连接时,发送方设定超时重传时间是RTO=6s。
(1)当发送方接到对方的连接确认报文段时,测量出RTT样本值为1.5s。试计算现在的RTO值。
(2)当发送方发送数据报文段并接收到确认时,测量出RTT样本值为2.5s。试计算现在的RTO值。
答:
(1)据RFC2988建议,RTO=RTTs+4
RTTd。其中RTTd是RTTs的偏差加权均值。
初次测量时,RTTd(1)= RTT(1)/2;
后续测量中,RTTd(i)=(1-Beta)* RTTd(i-1)+Beta*{ RTTs- RTT(i)};
Beta=1/4
依题意,RTT(1)样本值为1.5秒,则
RTTs(1)=RTT(1)=1.5s RTTd(1)=RTT(1)/2=0.75s
RTO(1)=RTTs(1)+4RTTd(1)=1.5+40.75=4.5(s)
(2)RTT(2)=2.5 RTTs(1)=1.5s RTTd(1)=0.75s
RTTd(2)=(1-Beta)
RTTd(1)+Beta*{ RTTs(1)- RT
(2)}=0.753/4+{1.5-2.5}/4=13/16
RTO(2)=RTTs(1)+4RTTd(2)=1.5+4
13/16=4.75s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