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行者”到“赋能者”:管理者如何真正学会辅导团队?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管理者的角色正逐步从“指令发布者”转向“团队赋能者”,企业教练(coaching)作为一种借助倾听、提问和引导来促进员工成长的管理方式,正日益成为推动组织发展的关键能力。

然而,教练并不应只是高层管理者的特权。那些刚刚踏入管理岗位的新任管理者,恰恰是最需要教练支持的群体。他们不仅缺乏系统性的教练技能训练,更缺少“被教练”的真实体验,这也让他们在带团队的过程中经常感到迷茫、无力。

一、多数管理者不会辅导他人,是因为他们从未真正被辅导过

在实际管理中,不少管理者常将“教练”误解为“告诉员工怎么做”或“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这使得他们习惯于主导对话,而非通过倾听与提问,激发员工的思考与成长。而真正的教练,正如GROW模型的提出者John Whitmore所定义的那样:“教练是释放一个人的潜力以最大化其表现,帮助他们学习,而非直接教导。”

《哈佛商业评论》2018年一篇广为引用的文章《Most managers don’t know how to coach people. But they can learn.》中指出,作者在分析数百场管理对话录音后发现,真正能算得上高质量的教练对话比例不到 24%,多数管理者将“辅导”误解为“提供答案”或“下达指令”。事实上,这种辅导下属的方式更接近咨询(consulting)而非教练(coaching)。研究还发现,管理者最难掌握的两项关键技能是“识别并指出员工的优势”以及“引导员工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管理者接受过正式的教练训练,只需要 15小时的结构化训练,就可以在多个维度上显著提升教练行为。

Bersin(2019)的一项跨国企业调查也显示,只有不到30%的管理者认为自己“非常擅长”辅导员工。与缺乏教练文化的组织相比,那些高度重视教练氛围的企业在员工绩效、留任率和敬业度方面表现更为优异。

许多管理者之所以难以有效辅导员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练培训,尤其是在他们刚刚步入管理岗位的关键转型期。缺乏“被教练”的体验,使得他们难以内化教练思维,习惯沿用原有的“执行者”逻辑,最终复制出更多不会教练的管理者。

二、新任管理者,是企业教练最应重点支持的群体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花费大、依赖专家等原因,企业教练往往被视为“高管的专属资源”。很多企业只愿意为高管提供外部教练支持,以帮助其进行高阶战略思维、组织领导力提升和关键决策辅导。

新任管理者往往才是最需要教练支持的那一群人。

北森在《关键跨越》一书中指出,新任管理者面临的三项核心跨越包括:从个人贡献者到承担管理责任,从单点执行者到推动整体执行,以及从独立工作者到能够辅导他人。其中,“辅导他人”这一能力不仅在角色转换中至关重要,也是三者中最难真正实现跨越的一项。

新任管理者正从专业角色向管理角色转变,却常常缺乏清晰的过渡路径。日常工作中,更是不断被设定目标、协调上下关系等问题困扰,也需要时间去掌握激励与反馈的正确方式。尤其在“辅导他人”方面,既缺乏可借鉴的模型,也缺乏身边的榜样,那种初期的孤立感和无助感,甚至常被组织默认为“管理者的必修课”。

根据《全球新任管理者报告》(2020,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全球范围内首次担任管理者角色的员工中,有近60%表示“没有接受任何管理技能培训”。在晋升后的第一年里,超过一半的新任管理者认为,“不会带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Gartner(2021)报告指出,接受教练支持的新任管理者,其在关键岗位的晋升速度提升约30%,团队员工的保留率也提高了22%

这些数据表明,新任管理者的“转型阶段”正是企业教练最应介入的关键时期。企业不应等到管理者出问题或升至高位后才进行修正,而应在其初任管理岗位时,就及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管理心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管理信心与行为模式,也为组织构建教练文化打下基础。

北森在《2022中国领导力五年跃迁实录》中,基于对1300余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对各层级人才进行投资所带来的财务回报中,投资基层管理者和投资高层管理者对于财务表现都很重要,投资于基层管理者的回报系数甚至高于高层管理者,说明同时聚焦基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比单点支持高层管理者更有助于带动企业的业绩增长。这一发现再次印证:在新任管理者这一关键节点投入教练资源,不仅必要,而且具有明确的业务回报潜力。

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在这一方向上开展了实践探索。例如,微软从2021年起将内部教练资源下沉至基层团队主管,启动了“管理者教练力跃迁计划”(Manager Coaching Accelerator)。这项计划要求新任主管在上任100天内接受由内部认证的教练与AI助手联合交付的辅导,内容涵盖角色转变、目标管理和跨团队沟通等模块。项目实施一年后,参与团队的员工敬业度提升了8%,管理者的“有效反馈能力”得分提升了12%。实践表明,“被教练”的体验不仅改变了新任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也实质性提升了团队氛围与协作效率。

三、什么是“被教练”的体验?

企业常常要求新任管理者“学会辅导下属”,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管理行为的学习并非源于知识灌输,而是通过体验与模仿逐步建立的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个体的社会行为大多是通过“观察—模仿—内化”的路径逐步建立的。这意味着,如果新任管理者从未真正被倾听、被提问、被赋权和被挑战,就很难发展出相应的教练行为。

北森认为,为新任管理者提供教练支持不仅是技能传授,更关键的是塑造一种“可模仿的管理范式”。这种体验包含:

• 被倾听的感受:管理者在表达中感受到被理解,进而学会尊重与聆听他人;

• 被提问而非被指令:通过反思性问题建立起逻辑框架与自我判断;

• 被信任去解决问题:在安全且被认可的环境中提升自主性;

• 在挑战中获得支持:通过外部教练视角打破惯性,建立更灵活的思维与行动方式。

对新任管理者而言,“被教练”的过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学习成为未来教练型领导者的过程。这种内化与模仿的过程,远比任何一次线下培训更深刻、也更持久。麦肯锡(2020)也指出,系统性教练辅导能显著提升管理者在沟通、反馈和授权等关键行为上的表现,进一步印证了“被教练”体验对行为转变的深远价值。

四、从“第一公里”开始,塑造教练文化

企业的多数行为与文化,往往是从基层管理层“复制”出来的。LinkedIn(2023)研究显示,具备教练文化的组织,其领导梯队的稳定性高出30%,创新能力也提升了25%。教练文化的建立,关键不在于一次性培训或高层宣导,而在于将“成为教练型管理者”纳入每一位管理者上任之初的必修课。这也表明,一旦教练文化从“高管专属”转向“组织机制保障”,其释放的价值将更为显著。

北森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打造教练文化:

• 制定标准化训练路径:采用短期、高频、行动导向的设计,帮助管理者迅速建立认知框架;

• 提供“可练习”的场景:通过角色演练等方式,让管理者养成反馈与提问的习惯;

• 引入AI技术:利用AI工具实现轻量化、高频率、个性化的教练反馈,扩大覆盖人群;

• 构建数据追踪机制:借助平台和分析工具,动态追踪管理者行为变化,既帮助个人看到进步,也为组织优化领导力策略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真正可持续的组织赋能,不应只聚焦于高层投入,更应关注那些最具潜力却常被忽视的新任管理者。在他们迈入管理岗位之初,及时给予系统性的教练支持与真实的“被教练”体验,将帮助他们尽早建立有效的管理方式,成长为能够激发团队潜能的管理者,从而夯实健康、可持续的管理梯队基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