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冒泡排序(Bubble Sort)介绍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待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就如同气泡一样,较大的数会沉到底部,而较小的数会慢慢“浮”到顶部。
工作原理: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他们两个。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会是最大的数。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优缺点:
优点:
代码实现简单,易于理解。对于小数据集,冒泡排序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缺点:
时间复杂度高,为O(n^2),其中n是待排序元素的数量。这意味着在处理大数据集时,冒泡排序的效率非常低
空间复杂度虽然为O(1),但由于其时间性能不佳,通常不是处理大数据集的首选算法。
数据集越接近有序,冒泡排序的性能越差,因为它总是进行不必要的比较和交换。
适用场景:
当数据集很小且几乎有序时,冒泡排序可能是可以接受的。在某些情况下,冒泡排序可以用作其他更复杂排序算法的基准。
在实际应用中,冒泡排序由于其效率问题,很少用于大规模数据的排序。更多时候,它在教学环境中用于展示排序算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大规模数据排序,通常会选择更高效的算法,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等。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void bubbleSort(std::vector<int>& arr) {
int n = arr.size();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for (int j = 0; j < n - i - 1; ++j) {
if (arr[j] > arr[j + 1]) {
std::swap(arr[j], arr[j + 1]);
}
}
}
}
int main() {
std::vector<int> 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
bubbleSort(arr);
for (int num : arr) {
std::cout << num << " ";
}
return 0;
}
当然,用一下的代码也阔以
void BubblingSort(int a[],int n){
int k=0,t=0;
for(int i=1;i<=n;i++){
for(int j=1;j<=n;j++){
if(a[j]>a[j+1]){
swap(a[j],a[j+1]);
}
}
}
}
int main(){
cin>>n;
for(int i=1;i<=n;i++){
cin>>a[i];
}
BubblingSort(a,n+1);
for (int i=1;i<=n;i++){
cout<<a[i]<<" ";
}
return 0;
}
具体见一下链接(我的第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