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着历史厚重,凝集着未来责任的清华园生活着一群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为己任的清华人。每年的七月,背负着时代嘱托的清华学子奔赴祖国大地建功立业,八月的清华园又会迎接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胸怀远大理想的优秀青年。2002年,我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清华大学工作,寒来暑往,时间轮回,屈指算来,很快要跨过6个年头。走进追求卓越、正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华大学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如何在学习中工作,如果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华人?这是每位清华人的不懈探索!2005年初,响应清华大学“双肩挑”的号召,在所里支持和院党委安排下,我开始承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工作组的基层工作,逐步地和研究生群体有了深入和全面的接触,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激情、有创造力的群体!清华大学的学生工作体制是一种很好的育人机制,研究生群体中的很多人在出色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在院研究生工作组“更好地提供服务、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倡议和要求下,他们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也经常力图做出一些“创新性动作”。作为在社会中历练过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博士生,罗显华同学刚入校就积极投身于我院研究生工作中。在院研究生工作组的建议和支持下,作为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他的主要任务是以“项目”为主线运作博士部,充分发挥博士生群体在研究生工作中的作用。
我们提出“《清华名师讲坛》项目” 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其一,在清华学习、工作过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家、名师,曾是群星灿烂:中文系有陈寅恪、赵元任、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等;外语系有曹禺、钱钟书、季羡林、许国璋、英若诚、胡壮麟等;历史系有王国维、梁启超、蒋廷黻、吴晗等;政治学系有张奚若、钱端升、萧公权等;哲学系有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张岱年等;社会学系有陈达、潘光旦、李景汉、费孝通等……其二,当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清华恢复文科的创建以来,清华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师、著名教授学者也不乏其人。可以说,尽管经历过院系调整,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清华的人文社科名师、学者仍是很多的,把他们的精品文章(或者讲座)整理并出版成书,并加以传播,应该成为重振清华人文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其三,该项工作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工作组以往的工作中没有涉及过,在清华大学各院系的研究生工作的历史上似乎也没有先例,因此研究生工作的范围应当与时俱进,勇于接受挑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完成这项工作。
本书最初定名为“清华大学人文论坛”,后来几经易名,经充分征求出版方的意见后定为《清华名师讲坛》。名字定下来后,我们仍感忐忑。因为清华名师云集,但实际上对名师并没有严格界定,本书定名为《清华名师讲坛》,丝毫没有为名师划界的奢望;更因为诸多条件限制等原因,很多名师的稿件没能收进来;还因为一些收进来的学者也并不注重名声,甚至大多认为自己离名师还有很大距离(尽管在学生心目中,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都是名师),但是他们很支持我们的工作,百忙之中赐稿,并一致关注着我们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使用清华名师讲坛的名字主要是出于一种对在清华园内辛勤耕耘、传道解惑、滋养人文的学者的一种敬仰和纪念。
特别要说明的是,经编委会仔细讨论,本书还试图联系和收录青年学者(包括被邀请到清华做讲座的青年专家)的文章,作为点缀和对未来的期待。这样做主要是基于几点考虑:其一,在“人文日新”的激励下,在恢复创建和发展的征程中,清华文科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无疑受益于很多已经成名的学术大家的毕生努力,同时也与他们对青年学者的培养和提携密不可分;其二,清华文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支持,多元性、开放性、兼容并蓄是一个文科成熟的基本标志;其三,清华的文科不仅属于过去和现在,而且更应当属于未来,在一个学术生态良好的团队中,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清华文科必定不会辜负国家和人民对她的信任和嘱托。当然,由于篇幅有限,这项工作缺憾只有留待以后弥补了。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杨振宁先生、学校及人文学院的多位领导和教授对本书的策划和出版表示了积极的肯定和支持,特此致谢!
应当说明的是,由于时间、能力和水平等原因,很多名师的文章还没有收入本书,我们希望能在后续的反映清华文科建设成果的出版中加以弥补,我们也愿意继续投身于这样的工作,为清华文科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另外,本书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是失误,肯请各位业外业内方家批评赐教,我们将在以后的书籍出版中改进。
通过《清华名师讲坛》出版的整个过程,我们真正感受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谨以此书献给热爱人文社会科学的人们。
最后,编委会全体同仁,对出版社的编辑与领导们,对所有帮助过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学、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张成岗
                                       2008 年1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