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研究
我是这样教《雨巷》
——自选现代诗歌一篇教学实录
 
 
 
 
作者姓名:杨凝芳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泗县三中
联系电话: 13696559927
联系信箱: ynf_888@126.com
 
 
 
 
 
 
 
我是这样教《雨巷》
——自选现代诗歌一篇教学实录
摘 要:打破传统诗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诗歌初读、细读、研究、编演,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的领悟了对《雨巷》的认识。
关键词:丁香 哀婉 编演
作者简介:杨凝芳, 1974年10月出生,1993年从事从事语文教学至今,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2008年(每三年评选一次)被评为安徽省语文学科教坛新星。
传统的现代文诗歌教学,停留在“读”的层面上。固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学生没有真正的走进诗的世界,诗意的理解与品位,自然会有所欠缺。那么,怎样才能引领学生真正的走进诗中体味个中的意蕴?笔者尝试数载,现在以《雨巷》为例,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做法和心得。
首先,请同学介绍诗人戴望舒及创作背景,教师补充戴望舒创作《雨巷》前的情感经历。这段情感经历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其次是解题,让学生谈谈以“雨巷”为题,有何效果?从而对诗歌朦胧的美感有了初步的印象。
学生以喜欢的方式轻声诵读诗歌,师问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语调读诗?生答:应该用舒缓的、哀伤的语调来读。学生初读课文,对诗歌的大意有所了解。师生间就展开了对话式的 解读课文活动
师:诗中有哪些人物形象?
生:男主人公和一位姑娘。
师: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生:雨巷、丁香。这些意象有一种朦胧的美感。丁香还略带哀婉。师: “芭蕉不展丁香结”,作者借助于像丁香这样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迷茫、困惑、哀伤、彷徨的情感。
诗的大意理解了之后,再对诗歌的细部进行解读。
师:你能想像出诗中男主人公的外貌吗?
生甲:应该西装革履,留着中分头,三七开的发式。
生乙:不,应该穿着长衫?
师:穿长衫?为什么?
生:因为他依旧是走在中国的雨巷,旧时代的知识分子是穿长衫的。
师:这长衫是什么颜色的?
生甲:是青色的。
生乙:是灰色的。民国时的知识分子,很多人喜欢穿灰色长衫。
生丙:灰色,更能衬托诗歌中迷茫、凄冷、彷徨的意境。
师:是不是像孔乙己的长衫,很久没有洗,破了些小洞,也从没有补?
生(笑):不是,应该很洁净。
师:我们继续想象一下,男主人公的其他外貌特征,谁来补充?
生甲:应该修长身材、长脸型、戴眼镜、文质彬彬。
生乙:应该长着国字脸吧,不戴眼镜,有书生气。
师:那么,姑娘的长相、衣着打扮呢?
生甲:姑娘瘦纤纤的,剪学生头,眼睛大大的。
生乙:姑娘应该不胖不瘦,留着发髻。
生丙:不,姑娘应梳着大辫子,那个时代结了婚的女子才留发髻。
生丁:我认为她应该披着长发,齐眉刘海,大眼睛,文文静静。
师;丁香一样的姑娘,你认为姑娘穿的什么衣裳,衣裳是什么颜色?
生甲:白色连衣裙,白色象征着纯洁,而且白色可以衬托出姑娘的肤色更加洁润;连衣裙显得简洁大方,端庄优雅。
生乙:白色旗袍,旗袍能充分显示女性体态和曲线美。
生丙:应该是紫色的旗袍,浅紫色,因为紫色象征着神秘,诗中的姑娘有一种哀怨凄婉的神秘感。紫色的旗袍,更显姑娘的凄美,哀怨。
师:男、女主人公为何撑的是油纸伞?改为小洋伞不是更轻松、更时髦吗?
生(笑):不行,因为雨巷、丁香等都有一种古典美的意境,油纸伞与这种意境相符,改成洋伞就和这种意境不协调了。
师:你认为姑娘消失在颓圮的篱墙时,有没有转脸看一看雨巷?
生:没有,她没有留意雨巷,更没有在意雨巷中的男主人,径直走到雨巷的尽头,消失在颓圮的篱墙。
师:在悠长的雨巷中,男主人公邂逅了姑娘,你认为姑娘有没有注意到男主人公?
生甲:注意到了,小巷狭窄,姑娘一定注意到了男主人公。
生乙:姑娘可能转脸了吧,在消失的一刹那,转脸回望了一眼雨巷,或许还会嫣然一笑呢!
师:这下糟了,“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浅浅的回眸一笑,足以让男主人更加怅惘,成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印迹。
生(笑):即使不转脸也会惆怅的,姑娘连看都没有看一眼男主人公!
生丙:确实没注意,或许只是不屑一顾般的擦肩而过吧,潜意识里,连看都不愿看男主人公一眼呢。
生(少男少女们遗憾的):是啊,或许只是擦肩而过,这让男主人公又怎么不迷茫惆怅?
师:怎一个惆怅了得!下面请同学自编自演《雨巷》。如果让你选男主人公,我们班谁堪此任?
生:周××,因为他体型修长,气质斯文。
师:那么,女主人公呢?
生:刘××,因为她文静。
师:好,有请演员先酝酿一下情感。注意神态、步伐。这“油纸伞”?
一个学生呈上一把雨伞。
师:如果配乐的话,选什么曲子(学生课前已自选好)?
一生上前,打开多媒体,自选笛子曲《梅花三弄》。
师:好,有请演员(以两排课桌间过道做雨巷),其余学生配乐朗诵,表演开始!
“油纸伞”下,“男主人公”表情哀怨;“油纸伞”下,“女主人公”满脸凄迷,悠扬的笛声里,书声琅琅,回声悠长……
下课铃声一响,我悠闲地背着双手,惬意地离开了心爱的课堂。
 
教后反思:本节课,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开拓了学生想象的空间,通过对细节的探讨,升华了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完成了初读——细读——讨论——研究——编排的过程,延伸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把知识化为编演课本剧的能力。整节课,真正践行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呆板的现代诗歌教学,变成了一节生动活泼、学生乐学、爱学的语文编演课。
【注释】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79年8月第二次印刷
《高中语文必修 3》 人教版 2010年
百度网页     http://baike.baidu.com/view/82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