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是继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的进一步深化。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万亿级市场”的潜力重塑产业格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之一。
一、政策蝶变:国家战略牵引下的三级跳突围
1、顶层设计升维:从“破冰试点”到“安全护航”的治理智慧
2024-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低空经济的表述变化,犹如一幅清晰的画卷,勾勒出该产业政策演进的发展轨迹。2024年,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打造新增长引擎”,这一决策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中央统筹+地方试点”的顶层设计架构。国家空管委携十部委共同出台《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指南》,在全国范围内精心布局17个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核心、地方配套政策为支撑的“1+N”政策体系。在此过程中,深圳积极发挥先行先试的精神,率先实现300米以下空域的分层管理,为低空飞行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珠海建成了全国首个城市级无人机空管系统,为全国范围内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生动诠释了地方在政策落实与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025年,政策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安全健康发展”与“应用示范”。国务院适时出台《低空经济安全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方案中创新性地建立了空域动态释放机制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为低空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政策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原则,旨在引导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具有差异化的梯度发展格局。北京凭借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科研资源优势,聚焦适航认证体系建设,致力于为各类低空飞行器的安全准入市场提供权威、可靠的标准与认证服务。上海充分发挥其在数字化、信息化领域的领先优势,着力打造低空数字底座,通过构建智能化的低空飞行管理与服务平台,提升低空经济运行的效率与透明度。安徽积极探索创新,建设全国首个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区,致力于在无人系统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拓展以及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2、金融杠杆效应:专项债+产业基金构建800亿赋能生态
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财政金融政策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协同赋能作用。专项债对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2024年相关项目获批额度超过800亿元,为低空经济的硬件设施完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深圳积极响应,发行首单低空经济专项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涵盖了低空通信网络、导航设施以及飞行服务保障系统等多个领域,有效提升了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水平。
与此同时,产业基金矩阵也在加速成型。广东充分发挥其经济强省的优势,设立规模高达200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为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陕西也积极跟进,成立丝路低空经济投资基金,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聚焦于低空经济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与核心领域,推动产业的集聚与升级,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良性投融资生态,为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