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杠杆率引申至对软件工程质量控制的思考

12 篇文章 0 订阅
10 篇文章 0 订阅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国的 996 干不过美国的 955 (文未有链接)

看过后有些感触,也进行了一些思考,由此引申到软件工程的质量控制,下面把自己的一些相法记录下来

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

关于工作的杠杆率,即单位工作时间产出的价值:

业务如果靠销售驱动,杠杆率最低,运营其次,产品最高。所以你去看销售驱动的公司,往往有很多人,但是人均产值很低,比如地产,软件外包。但是,产品驱动的公司/业务,往往有超高人均产值,比如微信。再比如国外的 Atlassian(典型产品 JIRA),目前市值 276 亿美元,员工 3600 人,人均市值 920 万美元。这家公司没有销售。

关于产品质量:

国内目前的 IT 大环境实质上是鼓励 60 分产品,不重视 80 分或者 100 分产品。花一份精力,可以把产品做到 60 分;花两份精力可以把产品做到 80 分;但是花 10 份精力才能做到 100 分。

有部分网友可能会说,用60分的产品也没什么不好。比如一口德国造的锅600块,可以用十年。国产的锅60块,可以用一年。同样是600块,我用国产的锅也挺好,而且每年都可以换新锅。说的没错,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同样的投入,得到的价值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从生产者出发,我们就能看到差距了。假如生产一口国产锅需要工人工作2个小时,那么10口锅就是20小时的工作量。假如生产一口德国锅需要的人工是国产锅的两倍,那么就是4小时,也就是说人家4小时的工作价值=我们20小时的工作价值。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为什么别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就按时下班回家了,而且还拿着那么高的工资。

好了,说回软件工程,情形是类似的,扪心自问一下,我们996赶出来的软件可以打多少分?自己的工作价值是多少?各位同学,做高质量的产品,是在提升自己的工作杠杆率。

更为关键的是,低效忙碌的加班,对自己技能的提升并没有帮助。还是以制锅为例,如果不做出改变,你掌握的永远是2小时的低端制锅工艺,加班已经占去了你很多的业余时间,你将很难再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综合下来,你损失的不仅仅是劳动所得,而且是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当然,我理解,大部分同学的工作是无奈的,没有选择权的,被安排下来的活,必须赶时间完成。还有,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需求决定的,广大的消费者都去买60块的锅,那么企业自然也没有动力生产更高质量的锅,现状的改变还有赖于消费价值观的改变。可能我们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我希望大家能认清现状,并勇于向自己的直接上级提出好的建议,逐渐的推动现状的改变。而且如果因为你的推动,进而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或产品价值的提高,相信你会得到认可与回报(即使你在当下的工作中没有得到回报,回报也会体现在你找一下份工作当中)。

 

相信大部分同学是认同做高质量产品这件事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可能会困难重重。因为资源永远是有限的,需要在对质量的高要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大公司还好一些,相对资源充足,舍得花成本在质量控制上。

重点说创业公司,质量控制这件事,做的不足与过了都不行:

做的不足,线上问题频出,客户投诉多,这个锅质量团队得背。

做的过了,容易被吐槽流程复杂,影响生产力,相比之下,这个锅更重,质量团队可背不起。(引申点:如何减少无效流程?这里不展开)

现实中质量控制往往会向生产力妥协。但妥协的结果就是线上质量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恶化,真是进退两难。遇到这种情况,谁来决策?领导呗?领导肯定不会说不要生产力,但领导也从来不会说放弃质量。要质量高一点还是要生产效率高一点,就看领导心里向那个方向倾斜了。最终就是领导心里那杆称,决定了整体产品质量的上限。实情是:从大公司出来的高管,往往比较重视质量,而草根创业的老板,往往更偏向业绩,质量也往往会向业绩让路(这是是短期业绩,因为质量不好,肯定会影响长期业绩)。

 

那么领导心中那杆称的平衡点在哪里?对质量的要求是什么?

领导专业,则能够清楚的定义现阶段的质量要求。

领导不专业,则知道要保证质量,但并不知道要保证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大部分的情况下,领导并不是质量方面的专家,所以领导可能不太能讲清楚对质量程度的要求。在一个公司里,基本会有一个质量团队来负责保证质量,领导往往一句话,产品的质量就靠你们质量团队了!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

第一,保证质量,没有说保证到什么程度,可操作范围大。

第二,这个担子可不轻,产品质量仅仅是一个质量团队能保证的吗?

就这两点,我们分别来说说看。

 

第一:关于保证质量的程度

做为一名质量经理,工作的难点在哪里?组建团队?制定标准?推进实施?相信做为一名有经验的质量经理,这些应该都不是问题。难点是领会领导心中对质量控制程度的要求,把领导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描绘出来,并落实为具体的指标。首先你要准确领会这个度,然后再根据这个度制定相应质量控制方案。如果你理解有偏差,或者根本不能领会,即摸不透领导想到达到什么程度,那么后续开展工作则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中国有句话:拿捏分寸,职场如官场,分寸拿捏的好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所谓的分寸,就是领导虽然没说,但是内心想要的东西(这个太难了,具体如何做到,我也不是很有经验)。如果上下理解不一致,在遇到与其他部门的利益冲突时,将很难得到领导的支持。所以,即使再困难,我们也要去领会,去尝试和领导沟通,尽量准确的还原领导的想法与要求。并在和领导沟通时,向领导传达你的建议,使你的方案和管理措施得到领导的支持,所以最后就变成了,如何说服领导认可你的方案。

所以我认为好的软件质量经理难就难在:不尽要有专业的软件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案,还要有理解领导,说服领导的能力。

 

第二:产品质量仅仅是一个质量团队能保证的吗?

注:这里的质量团队指测试团队,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大家说的质量团队指的就是测试团队。广义上来说,质量团队不仅仅包含测试部门,还包括所有与提升质量相关的人。

先说一下,产品的质量分为适用性质量与符合性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使用要求的程度就叫适用性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就叫符合性质量。

单纯看定义有点难以理解两者的区分,有必要说明一下。

众所周知,产品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产品设计的好坏,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就是产品的适用性质量,而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不是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其符合设计要求的程度,就是产品的符合性质量。所以又可以称为产品的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我们在软件工程所说的质量,通常指的是产品的符合性质量。测试验证软件实现了需求文档所描述功能的过程,是保证软件符合性质量的过程。而需求是否合理,产品最终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则是软件的适用性质量的范围。

我们往往强调软件的符合性质量,而忽略了软件的适用性质量。

以我呆过的一家小公司为例,软件质量很差,经常出线上故障。老板非常重视,扩充了测试团队,加大了测试力度,结果却并不理想。为啥呢?仔细梳理一下,发现真正是测试漏测的bug的比例很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扣分规则与预期不一致,设计过于复杂,以致于用户自己操作过但是找不到记录,新的改动未通知用户,导致用户不知道如何使用,或者找不到入口,用户用的好好的功能,产品经理私自增加功能导致用户不满意等,然后还有一部分是产品架构设计引起的和代码发错引起的,可见很大一部分都是适用性质量出了问题。

这些适用性质量的问题,不仅仅是靠质量团队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整个公司层面出发,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涉及从用户到销售,客服,从销售到市场,从市场,客服到产品,再从产品到开发,测试,运维,再到运营,销后的一整套流程。假设在传达用户需求时就就出了偏差,试想做出来的产品即使没有任何bug,可能也不会使用户满意。这就是方向性的问题,就好比一条路修歪了,无论这条路的质量再好,也无法到达终点。而且还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放大效应。

我想强调的是,测试只是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一部分,测试部门所做的测试工作,基本都属于保证符合性质量的的范畴。在设计质量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加强测试起到的往往是谬以千里的放大效应。所以产品总体质量的提升,应该先考虑设计质量,而提升设计质量,需要从控制需求开始。

下面再列举一些小公司内普遍存在的,会引起产品质量问题的现象(包括适用性质量和符合性质量),相信这些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过:

  • 需求文档不全或根本没有需求文档
  • 存在口头需求,多重需求通道,需求传达不一致
  • 开发来活就干,不写设计文档,也没有设计评审
  • 没有接口文档或过期不维护
  • 没有测试用例评审
  • 分支管理混乱,经常合分支出问题,合丢代码
  • 上线分支没有控制,开发说发那个分支到线上就发那个分支
  • 缺乏总体规划,接口复用性差
  • 没有沉淀,之前犯过的错,以后还会再犯
  • 经常性的打补丁,还以前的技术债

等等,不一而论,可见,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质量,还是符合性质量,都不是都不是单纯依靠质量团队所能解决的。

 

那么如何解决呢?规范化与标准化呗,什么是规范化?什么是标准化?当然就是软件工程开发流程那一套东西了,这些东西都是前人实践出来的,相信前人如果不是踩过坑,也不会弄这么多繁文缛节。而人类的本性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虽然有历史教训,但是我们从来都不吸取。这里我简单列举一下软件研发过程中应该具备,但是往往被小公司省略的一些流程,而这些流程对提升软件质量至关重要:

  • 需求评审
  • 技术方案评审
  • 概要设计评审
  • 详细设计评审
  • 测试用例评审
  • 分支管理规范
  • 上线流程规范

这些谁都懂,但是就是执行不下去。为啥呢?慢,影响生产力。

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个生产效率更高呢?长期生产低质量的软件,就像前面生产锅的例子一样,经常996,劳动强度大,然而还得不到提升,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

 

很多的软件创业公司,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归因到人才不足,资源有限,很少会归因到规范化与标准化。“招一些自动化工程师吧,以后测试基本上自动化了,不仅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质量还能上一个台阶”,如果这些话出自老板嘴里,还好,质量经理还有机会予以纠正。但如果这些话出自质量经理嘴里,那么就危险了,有可能在偏差的路线上越走越远。在规范化和标准化还没有起步的情况下,就盲目引入自动化,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孰不知规范化与标准化对质量的影响,是远大于自动化所带来的收益的。

 

说在最后,企业处在不同的阶段,对质量控制程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能千篇一律,用同样的高标准要求,对于有些小公司的确做不到,也没必要。但也不能停滞不前,随着企业的发展,要不断的提高对质量的要求,质量的提升,其实就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啊。

最后希望奋斗在一线的程序员们都不用996,就能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实现财富自由,成为人生赢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vdZrDsIThEungCTyWUgmw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