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上海不工软件有限公司,得先从“不工”名字的由来说起。
当笔者第一次见到不工软件的创始人黄昆时,抛出了思考许久的疑问:为什么会选择“不工”作为公司名呢?黄昆解释道,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工巧”,意思是“投机取巧”,而“不工”则表示不取巧,这与不工软件的公司理念相契合——凭借扎实的自研技术,为制造业提供稳定可靠、实际可落地的数字化升级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业务上实现智能决策、透明化管理,助力降本增效,在数据上积累数据资产,支撑业务高效运转。
正如金庸先生在其作品中所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句话精妙地概括了不工软件的技术特点和公司文化。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笔者逐渐认识到,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不工软件铸的是真正的中国“重剑”,并将“大巧而不工”的理念融入到了不工的技术特点和公司文化中。这把重剑为中国工业软件破开国际垄断的枷锁,与客户共同创造中国制造业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智造之路,蓄势待发
黄昆自1991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便和数学算法结了缘。他毕业后前往日本东京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继续深造。2003年,他学有所成后选择回国,在中国信息化升级的浪潮中,又选择了制造业这条相对艰难的道路。作为社会基础,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难度非常大,然而随着“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产业链迫切需要升级换代,转型为“中国智造”。黄昆不甘于只做个依靠引进国外技术,“移花接木”的工匠,他决心依靠自己所学,发挥自身积累的国内外算法技术的经验优势,脚踏实地研发出完全技术自有的,适合中国制造业的工业软件,帮助中国企业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2006年创业初期,他以APS生产计划与排程优化软件为切入点,为一家地方制造企业开发生产优化软件。他所设计的,是基于先进算法、从内核到外在重构制造业的一整套工业软件系统,用以实现企业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当时,智能制造在国内还是个新概念,他在迭代完善系统的过程中不断输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并用大幅提高的生产效率和实实在在的企业收益,赢得客户的信任,一直合作至今。
初战告捷,更坚定了黄昆的信心。
当时市场上主流产品是国外老牌企业的工业软件,作为技术完全国产自有的初创企业,虽然手握“重剑”,但难以获得客户的完全信任,客户往往考虑到试错成本巨大,更倾向于国外大品牌的背书。然而,工业软件领域必须要有中国自己的软件,必须抓紧时间突破国外企业在技术与市场上的垄断。斟酌再三,黄昆大胆提出了用客户的真实数据来模拟真实场景的POC方式演示产品效果。
这个提议意味着,面对制造企业体量巨大的数据,一次POC就相当于一次小型的项目试运行,上千种原材料,数千条工单,上万条数据,有些专业工艺名词都是头一次听说,模拟数据本身还会时不时出错。但是黄昆和团队攻坚克难,花力气逐条理清、吃透数据,为此甚至在客户车间考察学习,以致对生产流程的熟悉程度令客户都十分惊讶。凭借脚踏实地的努力,黄昆团队最终用大幅优化的POC数据结果,赢得了大客户的青睐。
黄昆提到,国际上的一些制造业软件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往往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不是“用不好”,就是“不好用”。相比之下,不工软件的算法与解决方案更加契合中国制造业复杂的行业特点。在看似简单的不同下,其实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经验沉淀以及痛苦的打碎重塑。相比较而言,不工追求的始终都不是数字层面的最优解,而是围绕客户的真实业务需求,在保证生产能够顺利运行的大前提下,通过算法与一整套数字化体系,帮助客户解决“怎么合理计划?”“做得怎么样?”“出现问题怎么办?”的核心痛点,实现合理规划、智能决策和透明化管理,尽可能地达成供产销平衡与降本增效的优化目标。
精雕细琢,十年一剑。2015年,黄昆团队研发的算法内核初步成型,这一年,“上海不工软件”正式成立。
铸国产重剑,敢为人先
置身于大市场,面对不同行业的客户,黄昆坚守“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准则,基于完全国产自研的核心技术,脚踏实地帮助客户一步步实现方案落地。用更加适合国内企业特点的软件系统和直接提供POC验证的自信,让更多大型制造企业看到了不工算法加持后的数字化优势。优质的合作赢得了口碑——不工软件的领先优势获得了国内外多个顶尖行业伙伴的认可,包括微软、亚马逊、英特尔、罗克韦尔、SAP、施耐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用友软件等。在与行业伙伴不断深化合作中,不工软件的核心产品与解决方案已在十余个不同行业的制造业体系内获得应用,例如安波福、格力电器、东方电气、伊利集团、百事饮料、中航工业、正泰电器、 新生印染等,通过一个个真实落地的案例,积累了覆盖各个行业的宝贵经验。
不论是从技术还是业务能力来看,不工软件正逐渐由初创阶段迈入高速成长期。
2020年,不工软件从只能在本地部署的CS系统,升级为BS云端部署和混合部署的灵活模式,紧跟“云”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安全与稳定性。
2021年,不工软件正式推出PaaS平台,并推出供应链协同计划系统,实现了“排产-计划-供应链协同”的升级跨越。从最初工厂内部排产算法,逐步发展成为了覆盖集团、工厂、仓库、物料供需的的智慧供应链协同体系,从不同层面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实现智能决策和透明化管理。
2022年,不工软件根据客户真实需求,推出了数据总线DataBus,从数据治理开始,让企业更透明,为工业互联网打造坚实的数字化基石。
随着数字化项目在供应链与园区层面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新的需求逐渐浮现,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数据要有边界地共享互通。对此,不工软件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保障企业的数据资产安全。
随着不工软件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可以说闯进了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战略无人区”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实现了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破除了国际工业软件的市场垄断。如今的不工软件产品体系已经更加成熟、普适泛用、覆盖多行业,有着更广泛的适应性,落地更容易。
立足嘉定,服务全国,创智造新篇章
不工软件从2017年落户嘉定新城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土制造业的升级。汽车是驱动上海工业经济最重要的“油门”之一,不工软件在众多的移址选择中,情定马陆,与远景壮阔的嘉定汽车产业为邻,颇具高远而务实的战略思考。
2019年开始,不工软件与嘉定的安波福公司结缘,帮助汽配行业解决生产制造的痛点问题,破解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难题。安波福是全球领先的、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2023年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3全球汽车零部件品牌价值20强”榜单中,安波福排第11位。
安波福在嘉定有5个生产基地,对于企业内部多厂生产协同、企业外部供应链产能联动、全链数据监控响应预警等多个数字化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方案。在与不工合作前,主要通过SAP中的模块实现一部分基础功能,制定生产计划和推动业务关联需要大量依靠人工,但面对数字化时代互联互通、绿色制造、快速反应的新要求,难以快速串联起供应链上下游信息,无法为企业商业决策提供有效帮助,给安波福的供应链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安波福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而同在嘉定的不工软件在了解到安波福的“痛点”之后,两者一拍即合。不工软件从2019年开始与安波福合作,用数字化产品ORAPS串联起安波福的SAP、CMS、TRS系统,打破部门与部门、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壁垒,使企业内部信息互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计划等其他功能的智能化升级。
在一开始,不工软件从注塑工厂入手。这个工厂是安波福最复杂的业务场景。包含了众多的生产约束条件,变化复杂的模具组合,注塑车间设备数量相当大,有300多条产线机台,上千种复杂的生产工艺,几十万条数据。在不工之前,多个国际老牌大厂,例如西门子和SAP都没有解决他们生产管理的主要核心问题,只能通过人工手算的方式制定生产计划,做一版计划就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不工软件进入第一线车间,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逐个攻克多厂紧密协同、提升计划效率、优化库存结果、减少模换芯时间等难题。通过数字化的升级,大大节省了计划人力成本,效率提升了94%,库存降低了30%,每个月减少换模换芯导致的产能浪费将近50%。弥补了SAP在计划运算及产能规划上的短板,全面实现生产柔性自动化和全流程数字化。现在,安波福制定一版生产计划只需要一秒钟,并且可以计算获得未来300天内的生产、库存、采购等多个计划,制定精确到每一分钟的生产任务,整体效率和精度都有了飞跃,也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可复制,易落地”是不工软件进一步赋能产业链的重要依据。在注塑工厂系统成功上线之后,不工又在2022年为安波福安亭生产基地的五家工厂成功上线了数字化系统,之后,安波福又把整个亚太区的数字化项目交给了不工。目前,不工正在帮助其南通基地的三家工厂进行批量化复制,并已经步入了验收阶段。
总结走过和正在走的路,黄昆的话简洁而形象:“我们做的是工业元宇宙的基建。” 通过工业软件,在纵向上,将总经理的一句话,准确合理地转化为具体劳动力的操作步骤。同时,在横向上,确保在一个产业链中,当前工厂某台机器所执行的任务,能够与将来下一个工厂某台机器的生产计划对应起来。
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飞速升级的进程中,上海不工软件将继续打造属于中国的世界级工业软件产品,秉承“不工”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体系,为制造业提供可落地的数字化升级方案,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部分文稿:甘建华
照片:甘建华
编辑:黄怡
/关于不工/
上海不工软件有限公司专注于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基于完全自研的算法与模型,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全面的供应链数字化升级解决方案。
不工软件在业务端,助力企业实现供产销平衡,实现智能决策和透明化管理。在数据端,帮助企业积累灵活可用的数据资产 ,支撑业务高效运转。
核心产品包括供应链协同计划、高级计划、智能排产、数字化总线、供应链控制塔以及调度大厅等,已在超过 10 个不同行业中成功获得应用。服务客户包括安波福、格力电器、东方电气、伊利集团、百事饮料、中航工业、正泰电器、 新生印染等大型制造企业。
标杆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