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也称玛丽一世,1542—1587。她出生后不久便继承了苏格兰的王位,5岁多就被送到欧洲最繁华的宫廷做法国的王妃。途中她受到法国最隆重的接待,“礼炮声不绝、焰火烛天”。她未来的公公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对这个可爱的女孩非常疼爱,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她成长在欧洲最繁华的宫廷,穿着最华丽的服饰,欣赏最高雅的艺术,接受最顶级的教育,被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长大后,她精通法语、意大利语、英语、西班牙语等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还熟谙马术、刺绣、诗歌和艺术。不但如此,她还拥有惊人的美貌,被后人称为“近代的海伦”。她16岁时,亨利二世便为她和自己的儿子弗朗索瓦(当时14岁)举办婚礼。场面之盛大和隆重,在当时的欧洲,无以复加。
玛丽结婚一年后,亨利二世便去世了,她的丈夫弗朗索瓦即位,便是弗朗索瓦二世,玛丽成为王后。当时弗朗索瓦二世年纪太小,由他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摄政。玛丽年轻,好操弄朝政,而她自己又受制于两个舅舅吉斯枢机主教查理和吉斯公爵弗朗索瓦。王太后凯瑟琳不愿意吉斯家族得势,便有意压制他们。后党和外戚内斗中外概莫能外啊。
再说一下玛丽为什么会觊觎英格兰王位。玛丽本人是天主教徒,是苏格兰女王,但她同时得到了苏格兰和英格兰天主教徒的支持。但英格兰的王位从亨利八世以后都是由新教徒继承,当时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是她的表姑。因为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与她的母亲安妮·博林的婚姻不被罗马的教皇认可,因此,她的王位被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天主教徒认为是不合法的,时时图谋推翻她,并企图让信仰天主教、比伊丽莎白更正统的玛丽来继承英格兰的王位。对伊丽莎白来说,玛丽对她的王位构成了威胁,这也是后来玛丽被伊丽莎白送上断头台的最重要原因。
1565年,玛丽再婚嫁给了她的表弟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达恩利为第四代伦诺克斯伯爵马修·斯图亚特的儿子,他的祖父曾是苏格兰国王,母亲玛格丽特·道格拉斯是亨利七世的孙女,拥有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玛丽与达恩利的结合,对伊丽莎白的王位构成了更严重的威胁。虽然他们的婚姻得到了伊丽莎白的许可,但这成为英格兰女王的一块心病。达恩利比玛丽小4岁,结婚时才19岁。他身材高大(身高1.8米,这在当时已经很高了),还有一张英俊的脸庞和一双绿色的大眼睛。
但达恩利是个浪荡子,无心从政,整天只想着骑马、喝酒、游泳,与其他的女人乱搞。可以说他是银样镴枪头,空有一副好皮囊。他又是一个傲慢自大、桀骜不驯、贪求权力的人,他甚至要求在自己的头衔上加以“国王”的名号。
谣传,与达恩利再婚后的玛丽女王和他的秘书大卫·里齐奥以及博思韦尔伯爵关系颇为亲密,这让达恩利非常嫉妒。1566年3月,在新教贵族的煽动下,达恩利在玛丽的面前谋杀了里齐奥,而博思韦尔跳窗免于一死。
玛丽确实爱上了博思韦尔。她曾给博思韦尔写诗:“为了他,从那天起,我放弃了名誉;为了他,我赌上了权势和良心;为了他,我抛弃了亲人和好友。”
1566年7月,一个除掉达恩利的阴谋逐渐形成了。在玛丽的默许下,博思韦尔和新教贵族们密谋,于玛丽不在的晚上用火药炸死达恩利。虽然最后达恩利没被炸死,但事后还是被人勒死了。这时,新教徒把事情怪到了玛丽和博思韦尔头上。博思韦尔随后绑架并强奸了玛丽,强迫她与自己结婚。人们都认为这是博思韦尔与玛丽为结婚而合演的双簧。因为根据当时和后人的考证,在达恩利被谋杀之前,玛丽就已怀了博思韦尔的孩子,虽然贵为苏格兰女王,私生活确实相当靡靡。
玛丽的第三次婚礼,距离达恩利的死亡仅有3个月。她的表姑也就是时任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指责玛丽这种为了感情而不顾一切的行为,让世界上其他的女王为之蒙羞。玛丽与博思韦尔的恋爱及暗害达恩利丑闻揭示后,苏格兰的臣民把她看作淫妇,新教和天主教的贵族联合起来反叛,矛头直指玛丽和博思韦尔。最后,玛丽让贵族们放过博思韦尔,而她自己则被他们软禁起来。在软禁期间,她与博思韦尔的一对双胞胎流产了。1567年7月底,她被迫退位并将王位传给只有1岁的儿子詹姆斯。不到一年,她逃出了关押地,试图起兵平叛,但又被打败,逃到了英格兰。她希望伊丽莎白帮她恢复王位,伊丽莎白一世经过相当成熟地考虑,并没有帮助她返回苏格兰,而是决定将她囚禁于英格兰。
就这样,玛丽开始了在英格兰的长达20年的囚徒活。
玛丽虽然身为英格兰女王的囚徒,但伊丽莎白一世早期待她颇为不薄,玛丽依然过着与女王身份相符的生活,拥有自己的一班侍女,伊丽莎白一世允许她会客、打猎出游等。玛丽被英格兰天主教徒看作是比伊丽莎白更有资格继承英格兰王位的人;也被反对新教并希望英格兰恢复天主教的反叛者视为灵魂人物。玛丽不死,这些人就会一直躁动不安。为了彻底打消反对势力的念头,伊丽莎白一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最终以莫须有的叛国罪将玛丽送上了断头台。
玛丽是一个女性气质很突出的君主,她爱美,为了自己的爱情和欲望,不考虑政治后果。作为一个君主,她很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很失败,她将一手好牌给打烂了。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她也很失败,以她的条件,配得上更好的丈夫和更美好的生活。然而,权力和家庭幸福她都没得到,最后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她的生活确实是一个悲剧。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曾用一句话对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一句话同样适用于苏格兰的玛丽女王,红颜命薄多是自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