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曾经问他的父亲,最好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他父亲幽默的回答,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儿子。葛优父子都是优秀的演员,父子俩这不经意的作品意识才是他们成功的优秀观念。或者说,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有了这种认知,人是会迅速改变的——会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比如以前你学习英语可能会选择每日打卡的方式,但现在你可能会选择直接用:直接翻译一段美文、查询英文文档、阅读英文原版书,或者把手机语言设置成英文……这么做当然会造成一些困难,但为了解决问题,你必定会想办法补全相关知识,所以你的学习行为都能得到即时反馈:要么帮自己或他人解决了一个问题,要么产出了一个有价值的作品,这些反馈带给自己的必然是强烈的成就感和继续行动的欲望。
这也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打卡问题的思考:想创造全新的学习动机,就得放弃一味打卡输入的做法,想办法直接运用或产出作品,获取反馈。去产出点什么,要么去说、要么去写、要么去分享视频……总之不能一味地学学学而毫无产出,因为没有反馈的学习不仅是痛苦的,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
所以费曼说教是最好的学,古人说学以致用,经管书籍会教你输出倒逼输入,艺术家会说请用作品说话。其实全都是一个意思。
很多特立独行者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不管是不是新知识、技能,他们都直接用、直接做。当然,一开始常常用不好、做不好,但他们肯定要“鼓捣”出一个东西,然后抛出去获取反馈,不断打磨迭代。这反而是最优的学习策略,所以社会上成就最大的往往不是墨守成规学习成绩较好的,而是调皮捣蛋特立独行的人,和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调皮古怪的人里其实也有学习成绩好的。
而且,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并重构甚至边做边学,干中学,这真的是见效最快的学习方式。
高手的破局战略: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一个小头部不断地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而抢占头部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持续打磨高价值的作品,凭借作品换取反馈。
没有作品和作品意识,一切免谈。
“产出作品,获得反馈”听起来很美好,但万一收到的是批评或嘲笑不是备受打击么。真正比你强的人往往没空打击你,所以你不必担心会被人嘲笑。
如果你只是随意地写些文字、拍些照片,那必定没有什么价值,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不是糊弄事,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人们自然不会产生兴趣并予以赞扬。
对待作品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出门前都要尽可能把它们打扮得漂亮精致,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要求必然会逼迫自己在能力舒适区边缘快速成长,请坚持刻意练习,成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