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领域的若干误区

      本文汇集了几篇短文, 主要介绍思维领域中几种常见的误区, 比如高估名人名言的用处、 盲信数字拟合的结果, 错判因果联系的存在等。 

 

从 Planck 的一段话谈起

 

      著名物理学家 Max Planck 在收录于《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Papers》(《科学自传及其它文章》) 的自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并非来自于让它的反对者信服和领悟, 而是因为反对者逐渐死去, 而熟悉它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了 (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nd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这段话出自一位功绩卓著的物理学家, 却又似乎漏洞百出, 在客栈里引起了一些讨论, 也令一些网友感到奇怪。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说明人们在讨论科学或科学哲学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策略, 即直接援引科学家的言论, 并不总是具有论证效力的。 事实上, 在很多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正反双方都可以举出一些著名科学家的言论 - 有时甚至是同一位科学家的言论 - 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或反驳对方的观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 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不同科学家或同一位科学家在不同时期的观点有时是彼此相左的; 但更重要的原因, 我认为是由于科学家的许多言论都有着特定的背景及针对性, 但在表述时却没有清楚地加以界定 (或界定了却被引用者断章取义), 从而使人产生错觉, 以为那些观点有比它们实际具有的更大的普遍性, 也为人们误用那些观点开启了方便之门。

 

      正如上面所引的 Planck 那段话, 它的本意只是对当年 Boltzmann 和他与唯能论者的论战所作的感慨, 或许也夹杂了对后来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一些经典物理学家无法象年轻人那样轻易接受量子力学的些许感慨。 其中提到的 “反对者逐渐死去”, 也可能只是指反对者的学术活跃期的逐渐终结, 而不一定是生命的终结。 如果我们把那段话当成是一种普遍论述, 就会产生漏洞百出的感觉。 我听说有些科学哲学论述甚至把那段话上升为所谓的 “Planck 原理”, 来详加分析。 那样的论述在我看来完全是捕风捉影、 故弄玄虚。

 

      除了某些科学言论外, 大家喜爱的许多格言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读起来朗朗上口, 不乏启示性, 在文章中引用起来也很精彩, 但细究起来并不普遍成立。 比如 Einstein 曾经说过: 常识就是人在十八岁之前积累的偏见 (Common sense is the collection of prejudices acquired by age eighteen)。 不知他有没有把基本的逻辑推理算做常识? 至于他还说过的 “世界上最难理解的东西是个人所得税” (The hardest thing in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is the income tax) 就更不必提了 - 那想必是他老人家到美国后生出的感慨。

 

      对于这些类型的言论, 我们可以套用一个 Einstein 的句式: Most quotes from scientists are instructive, but not too instructive.

 

      那么, 在科学家的言论中如何识别相对重要的部分呢? 我建议的方法是看科学家是否对自己的某段言论加以阐述。 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证自己的所有言论都面面俱到、 滴水不漏。 许多 casual 的言论往往在不经意间用了普遍陈述的语气, 真正的含义却很狭窄。 但一般说来, 特地加以阐述的言论通常不会是 casual 的言论, 因而会比较有价值 (加以阐述本身也说明科学家对该言论的重视)。 而且经过阐述的言论, 其适用范围往往会比较清晰 - 哪怕在阐述过程中没有明确指明适用范围, 一般也可以通过阐述本身来间接推断其适用范围。

 

数字拟合与神秘主义

 

      很多搞伪科学的人喜欢对数字做一些神秘主义的解读, 比如 “金字塔的高度乘以十亿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百分之几的误差), 等。 一些人将之视为 “神迹”。 早在念中学的时侯, 我就想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戳穿这种数字拟合的把戏。 方法很简单, 拿几个哪怕在伪科学祖师爷眼里也不会觉得有奥秘的数字, 来拟合出一些 “神迹” 给大家看看, 这样大家就可以体会到所谓的 “神迹” 是多么地一文不值。 这个想法存念已久, 却一直懒得实施。 今天在观星楼看到有人介绍某些 “研究”, 不禁让我又想起那种数字拟合的把戏来。 不妨就选今天来实践一下我的戳穿术吧。

 

      我们随便拿几个与客栈有关的数字:

  1. a = 700 (客栈自 2003 年 11 月 13 日重开至今的天数)
  2. b = 15427 (客栈截至写作本文为止各论坛的帖子总数)
  3. c = 1054 (站长所发的帖子总数 - 不包括这个帖子本身)

      我们来看看, 这些数字包含了什么样的 “神迹” 吧:

  1. 首先, c 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的信息: 公元 1054 年地球上的人类观测到了一个超新星!
  2. 站长所发帖子占帖子总数的比例乘以 2000 (即 2000*c/b) 为 137, 恰好是精细结构常数的倒数!
  3. 站长每天所发帖子数 (c/a) 乘以一亿恰好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公里数值 (误差不到百分之一, 比金字塔强多了)!
  4. a/c 的有效数字 6.64 恰好是 Planck 常数的有效数字 (误差不到千分之二)!
  5. log(b) = 4.18, 恰好是热功当量的有效数字!

      时间关系, 我就不多写了, 这应该已经可以与金字塔里的数字奥秘相比拟了。 大家可以自行补充, 只要找一本物理常数表, 花上一两个小时, 发掘它一二十个 “神迹” 不成问题。

 

      当然, 有人可以反驳说, 这里忽略了物理单位。 这个反驳是很容易对付的, 只要找一些量纲相同的数字 (比如某辆自行车上若干个部件的线度), 稍稍花点时间, 就可以构造出和物理上的无量纲参数 (或者具有长度量纲的常数) 可以附会的结果。 上面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要从几个无论什么样的数字中构造出一些 “神秘” 的拟合来是何等的容易。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