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

http://zh.wikipedia.org/wiki/MD5

MD5即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消息摘要算法第五版)的简称,是当前计算机领域用于确保信息传输完整一致而广泛使用的雜湊算法之一(又译哈希算法、摘要算法等),主流编程语言普遍已有MD5的实现。

数据(如一段文字)运算变为另一固定长度值,是雜湊算法的基础原理,MD5的前身有MD2MD3MD4

历史与密码学

1992年8月Ronald L. Rivest向IETF提交了一份重要文件,描述了这种算法的原理,由于这种算法的公开性和安全性,在90年代被广泛使用在各种程序语言中,用以確保资料傳遞無誤等。

MD5由MD4MD3MD2改进而来,主要增强算法复杂度和不可逆性。

MD5一度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安全领域。但由于近年来MD5的弱点不断被发现,以及当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现在已经可能人为构造出两个具有相同MD5校验值的信息[2],使本算法不再适合现今的安全领域。目前,MD5算法因其普遍、稳定、快速的特点,仍广泛应用于普通数据的错误检查领域。例如在一些BitTorrent下载中,软件将通过计算MD5检验下载到的文件片段的完整性。

弱点

MD5算法较老,散列长度固定为128位元,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提高,更快地找到“碰撞”是有可能的。因此,在安全要求高的场合不应再使用MD5。

2004年,王小云证明MD5数字签名算法可能被快速生成“碰撞”[3]。2007年,Marc Stevens,Arjen K. Lenstra和Benne de Weger进一步指出通过伪造软件签名,可重复性攻击MD5算法[4]。研究者使用前缀碰撞法(chosen-prefix collision),使程序前端包含恶意程序,利用后面的空间添上垃圾代码凑出同样的MD5散列值。

2007年,荷兰埃因霍芬技术大学科学家成功把2个可执行文件进行了MD5碰撞,使得这两个运行结果不同的程序会被计算出同一个MD5值[5]。2008年12月一组科研人员通过MD5碰撞成功生成了伪造的SSL证书,这使得在https协议中服务器可以伪造一些根CA的签名。[6]

应用

MD5已经广泛使用在为文件传输提供一定的可靠性方面。例如,服务器预先提供一个MD5校验和,用户下载完文件以后,用MD5算法计算下载文件的MD5校验和,然后通过检查这两个校验和是否一致,就能判断下载的文件是否出错。

算法

 

Figure 1. 一个MD5运算— 由类似的64次循环构成,分成4组16次。 F 一个非线性函数;一个函数运算一次。 Mi 表示一个 32-bits 的输入数据, Ki 表示一个 32-bits 常数,用来完成每次不同的计算。

MD5是輸入不定長度信息,輸出固定長度128-bits的演算法。经过程序流程,生成四个32位数据,最后联合起来成为一个128-bits散列。基本方式为,求余、取余、调整长度、与链接变量进行循环运算。得出结果。

F(X,Y,Z) = (X\wedge{Y}) \vee (\neg{X} \wedge{Z})
G(X,Y,Z) = (X\wedge{Z}) \vee (Y \wedge \neg{Z})
H(X,Y,Z) = X \oplus Y \oplus Z
I(X,Y,Z) = Y \oplus (X \vee \neg{Z})

\oplus, \wedge, \vee, \negXOR, AND, OR , NOT 的符号。

伪代码

//Note: All variables are unsigned 32 bits and wrap modulo 2^32 when calculating
var int[64] r, k

//r specifies the per-round shift amounts
r[ 0..15]= {7, 12, 17, 22,  7, 12, 17, 22,  7, 12, 17, 22,  7, 12, 17, 22}
r[16..31]= {5,  9, 14, 20,  5,  9, 14, 20,  5,  9, 14, 20,  5,  9, 14, 20}
r[32..47]= {4, 11, 16, 23,  4, 11, 16, 23,  4, 11, 16, 23,  4, 11, 16, 23}
r[48..63]= {6, 10, 15, 21,  6, 10, 15, 21,  6, 10, 15, 21,  6, 10, 15, 21}

//Use binary integer part of the sines of integers as constants:
for i from 0 to 63
    k[i] := floor(abs(sin(i + 1)) × 2^32)

//Initialize variables:
var int h0 := 0x67452301
var int h1 := 0xEFCDAB89
var int h2 := 0x98BADCFE
var int h3 := 0x10325476

//Pre-processing:
append "1" bit to message
append "0" bits until message length in bits ≡ 448 (mod 512)
append bit length of message as 64-bit little-endian integer to message

//Process the message in successive 512-bit chunks:
for each 512-bit chunk of message
    break chunk into sixteen 32-bit little-endian words w[i], 0 ≤ i ≤ 15

    //Initialize hash value for this chunk:
    var int a := h0
    var int b := h1
    var int c := h2
    var int d := h3

    //Main loop:
    for i from 0 to 63
        if 0 ≤ i ≤ 15 then
            f := (b and c) or ((not b) and d)
            g := i
        else if 16 ≤ i ≤ 31
            f := (d and b) or ((not d) and c)
            g := (5×i + 1) mod 16
        else if 32 ≤ i ≤ 47
            f := b xor c xor d
            g := (3×i + 5) mod 16
        else if 48 ≤ i ≤ 63
            f := c xor (b or (not d))
            g := (7×i) mod 16

        temp := d
        d := c
        c := b
        b := leftrotate((a + f + k[i] + w[g]),r[i]) + b
        a := temp
    Next i
    //Add this chunk's hash to result so far:
    h0 := h0 + a
    h1 := h1 + b
    h2 := h2 + c
    h3 := h3 + d
End ForEach
var int digest := h0 append h1 append h2 append h3 //(expressed as little-endian)

MD5散列

一般128位的MD5散列被表示为32位十六进制数字。以下是一个43位长的仅ASCII字母列的MD5散列:

MD5("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
= 9e107d9d372bb6826bd81d3542a419d6

即使在原文中作一个小变化(比如用c取代d)其散列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MD5("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cog")
= 1055d3e698d289f2af8663725127bd4b

空文的散列为:

MD5("")
= 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

 

MD5的全称是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信息-摘要算法),在90年代初由MIT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cience和RSA Data Security Inc的Ronald L. Rivest开发出来,经MD2、MD3和MD4发展而来。它的作用是让大容量信息在用数字签名软件签署私人密匙前被"压缩"成一种保密的格式(就是把一个任意长度的字节串变换成一定长的大整数)。不管是MD2、MD4还是MD5,它们都需要获得一个随机长度的信息并产生一个128的信息摘要。虽然这些算法的结构或多或少有些相似,但MD2的设计与MD4和MD5完全不同,那是因为MD2是为8机器做过设计优化的,而MD4和MD5却是面向32的电脑。这三个算法的描述和C语言源代码在Internet RFCs 1321中有详细的描述(http://www.ietf.org/rfc/rfc1321.txt),这是一份最权威的文档,由Ronald L. Rivest在1992年8月向IEFT提交。   Rivest在1989年开发出MD2算法。在这个算法中,首先对信息进行数据补,使信息的字节长度是16的倍数。然后,以一个16的检验和追加到信息末尾。并且根据这个新产生的信息计算出散列值。后来,Rogier和Chauvaud发现如果忽略了检验和将产生MD2冲突。MD2算法的加密后结果是唯一的--既没有重复。   为了加强算法的安全性,Rivest在1990年又开发出MD4算法。MD4算法同样需要填补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字节长度加上448后能被512整除(信息字节长度mod 512 = 448)。然后,一个以64二进制表示的信息的最初长度被添加进来。信息被处理成512Damg?rd/Merkle迭代结构的区块,而且每个区块要通过三个不同步骤的处理。Den Boer和Bosselaers以及其他人很快的发现了攻击MD4版本中第一步和第三步的漏洞。Dobbertin向大家演示了如何利用一部普通的个人电脑在几分钟内找到MD4完整版本中的冲突(这个冲突实际上是一种漏洞,它将导致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加密却可能得到相同的加密后结果)。毫无疑问,MD4就此被淘汰掉了。   尽管MD4算法在安全上有个这么大的漏洞,但它对在其后才被开发出来的好几种信息安全加密算法的出现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除了MD5以外,其中比较有名的还有SHA-1、RIPE-MD以及HAVAL等。   一年以后,即1991年,Rivest开发出技术上更为趋近成熟的MD5算法。它在MD4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带子"(Safety-Belts)的概念。虽然MD5比MD4稍微慢一些,但却更为安全。这个算法很明显的由四个和MD4设计有少许不同的步骤组成。在MD5算法中,信息-摘要的大小和填充的必要条件与MD4完全相同。Den Boer和Bosselaers曾发现MD5算法中的假冲突(Pseudo-Collisions),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被发现的加密后结果了。   Van Oorschot和Wiener曾经考虑过一个在散列中暴力搜寻冲突的函数(Brute-Force Hash Function),而且他们猜测一个被设计专门用来搜索MD5冲突的机器(这台机器在1994年的制造成本大约是一百万美元)可以平均每24天就找到一个冲突。但单从1991年到2001年这10年间,竟没有出现替代MD5算法的MD6或被叫做其他什么名字的新算法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瑕疵并没有太多的影响MD5的安全性。上面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成为MD5的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且,由于MD5算法的使用不需要支付任何版权费用的,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非绝密应用领域。但即便是应用在绝密领域内,MD5也不失为一种非常优秀的中间技术),MD5怎么都应该算得上是非常安全的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