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但心存敬畏

最近有个不大不小的新闻,珠峰东坡很多人被暴雪困住,救援困难。

我看评论区,第一是很多人会意外,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珠峰东坡。第二是嘲讽,觉得那些人都是自作自受。

其实很多普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只是去珠峰东坡大本营,这其实只是个徒步项目打卡点,都不算是登山项目。没有登山资格要求,普通人就可以去,而且价格不贵,一般的户外俱乐部商业团报价在1万2左右,十来天的徒步团期。

这条路线我没走过,但我走过相似的一条,打卡珠峰南坡大本营的EBC路线,旧文写过

EBC之旅 - 在珠峰脚下迎接2025

所以我能理解,作为经典徒步户外线路,这是一个户外爱好者很熟悉的常规低风险徒步项目,但极端天气确实是不可控的,而由此带来的风险也确实是每个户外爱好者需要面对的。

最近两年我比较热衷徒步,爬山等活动,甚至我的着装习惯,出行习惯都发生了显著改变,最近两年我买衣服鞋帽最多的是在迪卡侬,其他的也多选户外和运动品牌,穿著除了短裤和T恤,也全面倾向于冲锋衣,冲锋裤。自己出行的时候也全都用登山包而不是拉杆箱。前两年买的一些日常衣服裤子在开始徒步后就再没穿过。

我知道很多人不是很理解户外爱好者的自虐倾向,但大自然给予的震撼,说真的,亲临其境的感受,不是几张照片可以形容的。世界那么精彩,那句怎么说来着?

我很尊重和敬佩那些勇于探索世界的人,其实在这个圈子里我属于胆子小的,我会有自己的安全边界,对于过于冒险的行为我也是非常谨慎的。

我以前也了解过一些故事,比如一百多年前,人类在探索北极的时候,富兰克林探险队129人全部遇难,而且过程极为凄惨恐怖。比如就在上图背后的卡瓦博格峰,曾经发生过中日联合登山队17人全部遇难的惨剧。人类为探索世界付出了太多的牺牲,但这个世界也因为勇士们的探索才会被我们所熟悉。

勇于探索,但也要心存敬畏。

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但也要做好必要的安全准备。

我其实十一期间想去新疆走走,先问了问乌孙古道,今年因为一些人溯河没有能控制平衡被水冲走,线路已被关闭;然后又问了问另一条备选线路,好像是夏特线,可能有人也看到了新闻,吊桥断裂也导致了一些游客丧生,那条线路暂时关闭。因为这两条线路都无法成行,我才去四川爬了一下峨眉山。

我一般选择线路,如果是商业开发非常成熟,周边配套补给非常充分,而且路线指示清晰,通勤便利,难度风险不高的,我会考虑自由行;但如果不符合以上,我会考虑找有资质的户外俱乐部,跟随有经验的向导前行。

此外,遵循相关机构的安全规则进行,比如富士山在开放季攀登,沿途补给充分,山屋全都营业,游客络绎不绝,而且有多个救助站开放,这种情况下自由行是基本安全的;但未开放季则完全相反,而且气候风险明显要高很多,就非常不建议攀爬。

我徒步过程也经常遇到一些重装大佬,他们完全依赖自己攻略进行,不跟团,无向导,无挑夫,有些还会自己搭帐篷野外过夜,我很佩服他们,不过我没有计划去复刻他们。

勇于探索,人生总会有意外,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不喜欢那种所谓为了安全就不敢做任何尝试的人。每个人的安全边界不同,我承认有很多人比我勇敢,对这种人我会充满敬佩,而不是嘲讽。

但勇敢不是莽撞,不是无知与傲慢,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探索的时候犯下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但至少要能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前人血泪总结下来的经验和教训,不要一次次重蹈覆辙,不要把无知和傲慢当勇敢。

最近看到各种小白越野探险出事的新闻,小红书也有人分享亲身在野外拨打电话求救援的案例,很多案例真的是槽点满满,就是一点最基本的安全常识,户外活动最基本的必要准备都没有做到,就很莽撞的去野外探索,很简单的路段和行程都能把自己搞出很危险的境遇,这种就很不值得敬佩,很需要批评。

巨婴们真的是被保护的太好了,国内景区目前修建的特别完备,可能很多人在景区里爬过那种沿途全是补给的山(比如泰山),无脑进景区游览过,觉得自己能走路能爬山可厉害了 ,然后看到小红书几张照片,深度攻略也不准备就敢去挑战一些野外路线,或者找个素昧平生的网上搭子就动身。

缺乏对自然的敬畏,缺乏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我说一下,户外,特别是野外徒步/爬山,需要的认识架构。

1,风险认知

风险认知包括很多层面

1.1 高原反应 

高海拔地区常见问题,无论身体多强壮,都可能遇到。

其实疫情的时候国人已经几乎普及了便携式拇指血氧仪,如果去高原徒步,建议带上,随时自测。

1.2 失温风险

野外徒步,穿越,最大的死亡因素。

迪卡侬的那种类似锡纸急救保温毯,非常便宜,也非常轻薄,野外建议常备,几乎不占空间和重量的。

注意保暖,便携雨披,都很重要,还有就是海拔梯度带来的温度下降,雨雪天气等等的影响。别忘了白银越野赛的惨案。

景区的好处就是你只要有钞能力,哪里都能租到厚衣服。但夜爬有时候人家不上班的,也别不当回事。

1.3 低血糖风险

很多人要减肥,控制体重,但如果强烈的户外运动,低血糖会带来一些严重后果,昏厥,意识模糊等等。高海拔地区,多摄入糖分也能减轻高原反应。

1.4 电解质流失

前段时间爬峨眉山,有个小伙伴还没到检票口就开始抽筋,一路抽筋。

专业越野运动员会随身携带盐丸,每隔几公里就会自我补充,因为流汗会导致电解质大量流失,那么你的电解质平衡出现问题,力量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是在野外徒步或者攀爬,连续抽筋会让自己陷入险境。

后来我问对方,他准备物资里不是有盐丸么,他说出发的时候吃了一点,但路上没吃,可是路上一路都有卖电解质饮料的,他好像只买了矿泉水。

国内景区有个好处,一路有补给,只要有钞能力,准备不足也可以用钞票一路解决,但海外很多景区,国家公园是没有这种配套的,要格外注意。咱不说其他国家了,就连香港的麦里浩径,港岛径,补给点都非常稀缺。

1.5 跌落滑坠风险

最近这样的案例也有不少,网上也有这样的视频,甚至有个全球知名的徒手攀岩大神,最近在著名的酋长岩意外滑坠身亡。

对普通人来说

不要为了拍照过度靠近悬崖。这是很常见的风险,国人拍照热情太高了。

专业的保护设施要到位,前段时间那个雪山拍照滑坠的视频,据说是因为为了拍照临时摘掉了保险绳。

必要的安全装备要有,比如冰爪。说真的,冬季上峨眉山强烈建议带冰爪。雪线之上是需要的。

注意动物,这个在EBC路上是有案例的,因为在一些山路上,经常遇到驼队迎面而过,需要避让,一般向导会强烈建议站在靠山体的这边让路,因为出现过不止一次,被马匹或牦牛挤下山坡的案例,基本上那种路一侧山体一侧悬崖,跌落下去非死即残。

1.6 迷失路径

也挺常见的,野外穿越网络信号未必可用,GPS也可能受制于天气或者地理环境不准确。这些情况下,自由行的路线规划,其实需要格外的谨慎。

2,量力而行

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很多时候,出事情的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自大轻狂。

所以我再强调一次,如果你对一些新的线路没有经验,并且这线路路况比较野,不是成熟景区,补给点和撤出点也不够充分,那么,找有经验的向导,不能省钱。

其实有一说一,最近你看户外徒步出事的案例很多,但至少我还没看到过那些大的户外俱乐部出过什么事,有经验的向导会在你危险时刻起到关键的作用。包括这次珠峰东坡的事情我看到一些户外俱乐部游客的一线分享,虽然中间有些挣扎甚至绝望,但是向导还是带领大家安全撤出了。

我在克林芝火山下撤崩溃到步履维艰面临绝望的时候,领队留下了一个挑夫等我全程陪伴;在EBC高反严重的时候,领队半夜进我房间三次,测量血氧和心率,还借给我一个暖水袋,真的是雪中送炭。这种场合,自由行我是不敢想的。

心存敬畏,量力而行。

3,充分攻略

攻略很重要,哪怕是国内景区也建议提前做好攻略,路线选择,时间控制。

一般户外徒步每天需要规划第二天的行程,包括如下。

3.1 行程距离,路线图,累积爬升和下降。这些决定了大体的体能消耗。

3.2 路线爬升表,能知道大概爬升都发生在什么位置上,合理分配体力,确保循序渐进,不会过早耗尽体能。

3.3 补给点和撤出点,最晚撤出时间。

前者方便准备物资,是否需要路餐,带多少水比较安全。后者决定路程规划和出发时间。

最晚撤出时间是基于一些通勤不方便的地区,比如熊野古道沿途撤出点是有公交车的,但是班次少,间隔长,末班车时间也比较早,所以如果撤出太晚,错过末班车,又没有提前预订周边民宿,可能就会让自己陷入巨大麻烦中。

3.4 相关预订。

是否涉及需要预定的通勤工具或后续线路,比如缆车,比如接驳车。特别是高峰期,可能到了发现没预订,然后又遇到已订满,就会让规划无法前进。

3.5 灾难备案

本地救援电话,附近救助机构等。尽量不要生效,但必须要提前知晓和准备。

还有就是设置一些关键判断点,什么意思,比如爬峨眉山的时候我就跟小伙伴做了约定,如果到达一些关键节点的时间远远低于预期,就必须考虑改变方案,比如住在雷洞坪,第二天再登顶。

我遇到过几次,下撤的时候看到别人在上山,一问还没带头灯和备用的厚衣服,对夜爬毫无准备,这种其实就蛮危险,他们如果攻略做到位,应该设置一个危险判断点,在某个时间点达不到某个位置,就应该放弃登顶直接下撤或寻找就近庇护所。或者你说做好夜爬准备,有保暖和照明的物资准备,我也不说啥了。

4,物资准备

迪卡侬有急救包,我们去欧洲环勃朗峰徒步前,领队就建议提前购买,包括常见药品,包扎材料,水泡贴等等,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急救保温毯也有意义。

雨披,头灯,充电宝,这都是户外徒步很重要的设备。

滤水器,适合长距离野外徒步,带水太沉重,缺乏补给点,滤水器可以很好的沿途补给,一个优质的滤水器,就算你灌满了泥浆水,过滤出来喝的也是近乎纯净水。

能量胶,盐丸,是越野运动员常备的,主要是重量轻空间省而且补给效率高。不过我觉得我走的路线基本上还用不到。

合适的鞋袜,很重要。

景区爬山啥鞋都行,但如果是野外徒步,如果路况比较原始,还是需要专业登山鞋,需要抓地力和脚踝的保护性,如果跟随专业向导,听从向导建议就对了。

护膝,雪套,冰爪,冰镐,登山杖,背包。

各有各自的应用场景,但也不是说都需要,看你所面临的路线挑战和攻略中的建议。

合理配重,大部分人不具备重装徒步能力,不要带太多无关物资,在保障必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轻简。

我知道也遇到过一些爱好者,喜欢随性,不愿意做太多规划,在路上会根据景色偏好随时做出形成调整,我不是说这样不好,我也会保留一定灵活度,但安全这个前提还是很重要的,再随性,基本的安全评估要做,安全的物资准备要做,一些必要的安全规划要做,不是不可以调整,如果是景区,是那些路况,补给全都充分的地方,你有钞能力,你怎么随性都行,但一旦置身于更广阔的旷野中,群山中,高原中,请敬畏自然。要勇敢,但不要莽撞。

勇敢的享受世界,但保持心存敬畏,谨慎行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