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背景
- 1950 年代: 由 IBM 和美国国防部(DoD)发起的计算机网络研究,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奠定基础。
- 1960 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国防部(DoD)发起 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项目,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ARPANET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实现了数字数据的传输,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70 年代: 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个人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普及。此时,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1974 年,由 Vinton Cerf 和 Robert Kahn 发布的 TCP/IP 协议标准,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进程。
- 1980 年代: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各种应用也在不断发展。1983 年,ARPANET 正式采用 TCP/IP 协议。1989 年,Tim Berners-Lee 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明了 World Wide Web,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90 年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1991 年,NCSA 发布 Mosaic 浏览器,使互联网普及到了家庭和企业。
- 2000 年代: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2007 年,Apple 发布 iPhone,标志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 2010 年代: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010 年,Google 发布 Chrome OS,标志着云计算的普及。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背景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分布式计算到移动计算,从物联网到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因此,新型网络的有了一些基本特点:
- 网络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而不是为了打电话。
- 网络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局限于单一类型的计算机。
- 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网络的生存性。
- 计算机在进行通信时,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 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分组交换
(1)原理一: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2)原理二: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3)原理三: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4)原理四: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5)原理五: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这里我们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6)分组交换示意图:
(7)分组首部的重要性:
- 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
-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8)结点交换机
- 在结点交换机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 结点交换机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9)分组交换的优点
- 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 灵活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充分使用链路的带宽。
- 可靠 完善的网络协议;自适应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10)分组交换的问题
-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11)三种交换的比较
因特网
(1)多级结构的因特网示意图: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网络的交换功能进行分类
- 电路交换
- 报文交换
- 分组交换
- 混合交换
(2)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接入网 AN (Access Network)
(3)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 公用网 (public network)
- 专用网 (privat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