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

第2章 DNS

端口号:53

常用顶级域名(Top Level Domain)

域名服务器类型

根域名服务器:知道所有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域名和IP地址

在互联网上共有 13 个不同IP地址的根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共有 13 套装置,不是 13 个机器),它们的名字是用一个英文字母命名,从 a 一直到 m。

a.rootservers.net

    b.rootservers.net

    … 

m.rootservers.net

顶级域名服务器:知道所有在该顶级域名服务器下注册的所有二级域名。

权威域名服务器:一个自定义的域名,需要自己本地提供,或者委托域名服务商提供。比如qq,bilibili等

本地/默认域名服务器:当一个主机发出DNS请求时,发给本地/默认域名服务器,此处可以把其理解成一个代理,代替主机完成后续的DNS查询工作。

以下是DNS服务器的结构:

顺便说一句,DNS 服务器的管辖范围不是以“域”为单位,而是以“区”为单位。区可包含一个或多个域。

迭代查询和递归查询

迭代查询:

之前说过,我们可以把本地域名服务器看作一个PC的代理,代替PC进行DNS查询。

1、客户端向本地域名服务器发出迭代查询请求,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缓存中有,返回域名对应IP地址给PC,如果没有,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服务器发起迭代查询。

2、根服务器根据对应的顶级域返回顶级域名服务器地址给本地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根据返回的地址向顶级域名服务器发起迭代查询。

3、顶级域名服务器根据查询请求中二级域名向本地域名服务器返回对应权限域名服务器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根据返回的地址向权限域名服务器发起迭代查询。

4、权限域名服务器返回查询请求中域名对应IP给本地域名服务器。

5、本地域名服务器将IP地址返回给客户端。

递归查询:

在算法题目中,递归可以理解为层层压栈,到达一定条件后层层执行(先进后执行),返回最终结果。

递归查询就是这样的思想:从本地-根-顶级-权限域名服务器,这样一层层往下问,然后从权限-顶级-根-本地这样逐层上报,返回查询结果,最终本地域名服务器将查询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同样需要注意,如果在客户端向本地域名服务器发起递归查询请求时,本地域名服务器中缓存有查询域名对应IP,此时本地域名服务器直接向客户端返回查询结果,不再询问根服务器。

DNS报文格式

响应报文长度<=512byte,用UDP协议(因为不面向连接,快)

响应报文长度>512byte, 先将TC = 1,标记报文被截断后恢复,主机收到后再向其发送TCP请求建立TCP连接。

第3章 FTP

端口号:20、21号端口

端口号

1~1023熟知端口

1024~49151 注册端口

49152 ~ 65535 临时端口

特点

1、提供交互式访问,允许用户指明文件类型&格式,允许文件有存取权限。

2、屏蔽各个计算机系统细节,从而适合在异构网络中的任意计算机传送文件。

Q:为了克服网络的异构问题,FTP和TELNET协议是如何处理的?

FTP:

对于FTP来说,网络的异构性在于文件系统不同,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它屏蔽了各计算机系统的细节。

简单来说,1、FTP使用了抽象文件系统,即以一种通用的模型方式来表示一个文件系统,从而使计算机可以屏蔽文件系统相关细节。

2、当需要传输数据时,FTP可以将数据从一种表示转换为另一种表示,屏蔽系统间数据类型和格式的差异。

3、控制和数据传输分离又使FTP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控制操作,不需要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具体实现。

TELNET:

对于Telnet来说,网络的异构性在于不同的系统对键盘输入解释不同,所以为了统一异构系统对键盘输入的解释,Telnet提供了一种标准的键盘定义方式,叫网络虚拟终端(NVT)。

简单来说,NVT就是一种客户和服务器都能理解的“通用语言”,他们接受对方翻译成这种“通用语言”的信息,然后再把“通用语言”翻译回自己能懂的语言。

FTP的连接方式

(服务器)主动方式,也叫Port方式

1、FTP用户主动向FTP服务器21号端口发起TCP连接请求,创建用于传输控制命令的TCP连接(一直在会话期间打开)

2、FTP由20号端口主动向FTP用户发起TCP连接请求,创建用于传输数据的TCP连接(在每次文件传输时建立,传输结束后关闭)

(服务器)被动方式,也叫Pasv方式

1、FTP用户向FTP服务器21号端口主动发起TCP连接请求,建立传输控制命令的TCP连接(在会话期间一直打开,当FTP客户有数据要传输时,通过命令通道告知FTP服务器开启某个临时端口被动等待TCP连接,建立数据通道)

2、FTP用户向FTP服务器约定好的端口发起TCP连接请求,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TFTP(简单文件传送协议)

端口号:69

使用C-S方式和UDP协议,自己实现差错纠正功能。

在有些场合,我们只需要复制一个文件,不需要FTP协议全部功能,此时人们设计了TFTP协议,它不支持交互,没有目录列表功能,不能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TFTP工作过程:

1、TFTP客户进程发送一个PDU读请求/写请求给TFTP服务器进程,其熟知端口号码为69.

2、TFTP服务器进程选择一个新的端口和TFTP客户进程进行通信。

3、若文件长度恰好为512字节的整数倍,则在文件传送完毕后,再发送一个只含首部而无数据的数据PDU,表示文件结束。

第4章 Email

电子邮件系统组成构件

用户代理:用户与电子邮件系统的接口,又称为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

邮件服务器:电子邮件系统的基础设施,其功能是收发邮件&维护用户邮箱。

所需协议:邮件发送协议(SMTP),邮件读取协议(POP3、IMAP)

邮件收发过程

报文格式

一个电子邮件分为信封内容两大部分。

内容分为首部主体两大部分。

信封从内容部分中的首部自动提取。 

在首部中,From由邮件系统自动填充,一定需要填写的部分是To和Subject。

IMAP与POP3

邮局协议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基于TCP的C/S,110端口

简单,功能有限,不允许用户在邮件服务器上管理自己的邮件,用户阅读邮件后邮件会自动从服务器里删除。

因特网邮件访问协议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基于TCP的C/S,143端口

需要联网,用户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即可操控邮件服务器的邮箱。

SMTP与MIME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Simple Message Transfer Protocol)

熟知端口号25,基于TCP

一个基于文本的(即ASCII码)的协议。

SMTP客户与服务器之间采用命令-响应方式进行交互。

SMTP通信三阶段:

通用互联网邮件扩充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

MIME并没有改动SMTP,它只是增加了邮件主体的结构,并定义了传送非ASCII码的编码规则。

MIME与SMTP的关系

MIME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5个新的邮件首部字段

2、定义了许多邮件内容的格式,对多媒体电子邮件的表示方法进行了标准化。

3、定义了传送编码,可对任何内容进行格式转换,而不会被邮件系统改变。

就是把原始的串划为6比特一组,因为Base64编码索引最大到63,2^6 - 1= 23,所以划分为6比特一组。然后根据划分的6位组,按照索引查找对应的字符,最后得到原始字节的Base64编码。将得到的Base64编码按照其ASCII编码还原。

用两个连在一起的‘=’表示最后一组的代码只有16位。

MIME内容类型

MIME标准规定:Content-type说明必须含有两个标识符:内容类型(type)和子类型(subtype),中间用‘/’分开。

MIME标准原先定义了7个基本内容类型和15种子类型。

MIME允许发件人和收件人自己定义专用的内容类型,但为避免可能出现名字冲突,标准要求为内容类型选择的名字要以字符串X-开始。

万维网电子邮件与传统的SMTP区别

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通过浏览器登陆(提供用户名和口令)邮件服务器万维网网站就可以撰写、收发、阅读和管理电子邮件。这种方式和IMAP很类似,不同的是用户计算机无需安装专门的用户代理程序,只需要使用通用的万维网浏览器

用户通过登陆HTTP请求登陆网易邮件服务器,进行邮件操作,若发送给本服务器的用户,直接通过HTTP超文本协议进行发送。

若是不同的服务器,服务器之间会通过SMTP协议转发邮件给对应服务器,再发送给对应用户。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说电子邮件的使用超过了因特网的范围?

2、当你发送电子邮件给不同电子邮局客户时,需要经过哪些必要的环节?请画图示意。

3、早期电子邮件传输直接在收发计算机之间完成,试说明这种模式的优缺点。

4、简述目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方式。

5、通过目前电子邮件系统发往某邮件,常常发现传输时间是不确定的,有时快有时慢,为什么?

6、一个组织的电子邮件系统网关通常具有什么功能?

7、小明收到了自己发来的邮件,为什么?

第5章 Telnet

NVT网络虚拟终端(Network Virtual Terminal)

第6章 WWW

简介

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并非某种特殊的计算机网络,它是一个大规模的,联机式的信息储藏所

万维网用链接的方法能非常方便地从互联网上一个站点访问另一个站点,从而主动获取丰富的信息。

工作方式

C/S

客户程序为浏览器,服务器程序:在万维网文档所驻留的主机上运行,这个计算机也称为万维网服务器。

客户程序向服务器程序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向客户程序送回客户所需要的万维网文档

在一个客户程序主窗口上显示出的万维网文档称为页面(page)。

URL(连接)

万维网解决的四个问题

(1)怎样标志分布在互联网上的万维网文档?

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使每一个文档在整个互联网的范围内具有唯一的标识符URL。

(2)用什么协议来实现万维网上的各种链接?

使用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是一个应用层协议,使用TCP进行可靠的传送。

(3)怎样使不同作者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万维网文档都能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主机上显示出来,同时使用户清楚地知道在什么地方存在链接?

使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4)怎样使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需信息?

使用各种搜索引擎。

HTTP版本

HTTP1.0在每次文件传输结束后都会关闭TCP连接,因为每次都关闭,所以每次要传新闻界都得再次建立连接,每次建立连接都要一个RTT,太慢了,所以就有了HTTP/1.1。

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

又称为万维网高速缓存(Web cache)说白了,就像DNS的本地域名服务器一样,代表浏览器发出HTTP请求+缓存一些访问过的网站

如果没有在代理服务器找到,代理服务器回去问源点服务器,得到返回的网站后先存储在高速缓存中,然后返回给浏览器。

HTTP常用报文结构

请求报文报文结构:

响应报文报文结构:

Cookie

之前说到HTTP被设计成了一个无状态的协议,只能让用户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没有办法识别用户,但后来万维网的发展所实现的一系列复杂应用需要服务器可以识别用户,所以Cookie就成为了一个可以识别用户的补丁,对无状态的HTTP进行状态化,使服务器可以识别用户。

HTML标签用法

注意,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不是应用层的协议,它只是万维网浏览器使用的一种语言,HTML文档是一种可以用任何文本编辑器创建的ASCII码文件。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设计宗旨:传输数据,而不是显示数据。

特点和优点:

可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

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标记语言进行自定义,并且无限制;

简单,与平台无关;

将用户界面与结构化数据分隔开来。

搜索引擎

Google搜索技术特点

第7章 多媒体

在正式开始多媒体部分的复习之前,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互联网是非等时的。

什么是非等时?就是它的速率不是恒定的,这就会在传送数据上引起一些问题。

解决非等时问题

要解决非等时问题,接收端需要设置适当大小的缓存(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当缓存中的分组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以恒定的速率顺序把分组进行还原播放。

那我们很容易想到,缓存使所有到达的分组都经受了时延,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增加时延的代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非等时问题,也可以说我们消除了时延的抖动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抖动理解为时延的上下波动。

在传输实时数据时(比如说直播),它对时延非常敏感,因而我们需要限制时延抖动,但少量分组丢失对播放效果影响不大,所以是可以容忍的(丢失容忍)。

所以我们说实时数据的两大特点是时延敏感和丢失容忍

由于分组的到达可能不按序,但我们要按序播放,因此在发送多媒体分组时应该给每一个分组加上序号

增加一个时间戳(timestamp)以便告诉接收端应该在什么时间播放哪个分组。

互联网提供的音频/视频服务类型

具有元文件的万维网服务器

RTSP实时流式协议(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

RTSP协议本身并不传输数据,它是一个多媒体播放控制协议

它以C/S模式工作,用来使用户在播放从互联网下载的实时数据时能够进行控制,如:暂停继续,后退,前进等。引起RTSP又被称为“互联网录像机遥控协议”。

RTSP控制分组既可以在TCP上传送,也可以在UDP上传送。

IP电话所需的几种应用协议

从这张图我们就能看出来什么协议在TCP传输,什么协议在UDP传输。

RTP协议(Real-Time Transfer Protocol)

UDP传输,为实时应用提供端到端的传输,不提供任何服务质量的保证。

它只是一个协议框架,只包含了实时应用的一些共同的功能。

不对多媒体数据块做任何处理,只是向应用层提供一些附加的信息,让应用层知道应该如何处理。

RTCP实时运输控制协议(Real- Time Control Protocol)

与RTP协议配合使用,RTCP也使用UDP传送。

主要功能:

1、服务质量的监视与反馈。

2、媒体间的同步。

3、播组中成员的标识。

可将多个RTCP分组封装在一个UDP用户数据报中,RTCP分组周期性地在网上传送,它带有发送端和接收端对服务质量的统计信息报告。

H.323标准

注意:H.323是一组协议,不是一个单独的协议。

SIP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但H.323过于复杂,不便于发展基于IP的新业务,会话发起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是一套较为简单且实用的标准,目前已成为互联网的建议标准。

SIP协议以互联网为基础,把IP电话视为互联网上的新应用。

SIP协议只涉及到IP电话的信令和有关服务质量的问题,没有提供像H.323那么多的功能。

SIP没有指定使用RTP协议,但实际上大家还是选用RTP和RTCP作为配合使用的协议。

SDP会话描述协议(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调度和管制机制

综合服务IntServ与资源预留协议RSVP

区分服务DifferServ

第8章 SNMP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网络管理协议简称为网管协议。

网络管理协议是管理程序和代理程序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

网络管理员利用网络管理协议,通过管理站对网络中的被管设备进行管理。

注意:网管协议本身不管理网络。

SNMP的三个部分

历年真题

1、为什么说 NAT 使用能大大节省因特网地址?

私有和公共地址的分离:NAT允许在内部网络(例如家庭或公司网络)中使用私有IP地址(这些地址在全球范围内不是唯一的),然后在与外部网络(例如互联网)通信时,将这些私有地址转换为公共IP地址。这意味着,即使全球范围内的设备数量超过了IPv4地址的总数,我们仍然可以通过NAT继续使用IPv4。

地址复用:由于NAT可以将多个内部私有地址映射到一个或多个公共地址,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公共地址的使用。例如,一个大公司可能有数千台计算机,但只有一个公共IP地址。当这些计算机需要访问互联网时,它们的私有地址会被NAT转换为公司的公共地址。

动态分配:NAT还可以动态地将公共地址分配给需要访问互联网的内部设备。当设备完成通信后,其公共地址可以被回收并分配给其他设备。这进一步减少了公共地址的需求。

2、为什么说电子邮件的使用超过了因特网的范围?

电子邮件的使用超过了因特网的范围,可能是因为电子邮件不仅仅依赖于互联网进行传输,还可以通过其他网络进行传输。例如,一个公司可能有自己的内部邮件系统,这个系统可能并不直接连接到互联网,但员工仍然可以在系统内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这就是电子邮件的使用超过了因特网的范围。

另外,电子邮件的使用也超越了因特网的范围,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基础的、几乎所有人都需要的通信工具。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电子邮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电子邮件的使用不仅仅限于因特网,而是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3、为什么 RTP 协议中的序列号和时间戳是相互独立的?

不同的目的:序列号和时间戳在RTP协议中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序列号主要用于检测丢包和恢复包的顺序,而时间戳则用于同步音频和视频流,以及计算延迟和抖动。

不同的更新频率:序列号和时间戳的更新频率也不同。每发送一个RTP数据包,序列号就会增加一,而时间戳的更新则取决于数据的采样率。例如,在音频通信中,如果每秒采样8000次,那么每秒钟时间戳就会增加8000,而不论在这一秒钟内发送了多少个RTP数据包。

容错性:如果序列号和时间戳不独立,那么一旦其中一个出现错误,就可能影响到另一个。例如,如果序列号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接收端错误地调整播放的同步。而如果它们是独立的,那么即使一个出现错误,也不会影响到另一个。

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性能和容错性,RTP协议中的序列号和时间戳是相互独立的。

4、请回答并分析原因:在一般情况下,因特网的主机是否能访问一台校园网的

内部主机?如果不能,那怎样才能访问?如果可以访问,访问的工作过程是怎么

样的?

在一般情况下,因特网的主机不能直接访问一台校园网的内部主机。这是因为校园网通常使用私有IP地址,这些地址在因特网上不可直接访问。校园网的路由器通常会使用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将内部主机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共IP地址,以便与因特网进行通信。

然而,即使使用了NAT,因特网上的主机也不能直接访问校园网的内部主机,除非校园网的路由器被配置为将某些公共IP地址的请求转发到特定的内部主机(这称为端口转发或NAT穿透)。

如果想要从因特网访问校园网的内部主机,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方法:

端口转发:如上所述,可以在校园网的路由器上设置端口转发,将来自特定公共IP地址的请求转发到内部主机。

VPN:可以设置一个虚拟私人网络(VPN),使得因特网上的主机可以通过一个安全的隧道连接到校园网。

反向代理:可以在校园网的边界上设置一个反向代理服务器,它可以接收来自因特网的请求,然后将这些请求转发到内部主机。

如果因特网的主机可以访问校园网的内部主机,那么访问的工作过程可能如下:

1. 因特网上的主机向校园网的公共IP地址发送请求。

2. 校园网的路由器或反向代理服务器接收到请求,然后根据预先配置的规则,将请求转发到内部主机。

3. 内部主机处理请求,然后将响应发送回路由器或反向代理服务器。

4. 路由器或反向代理服务器将响应发送回因特网上的主机。

以上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因特网的主机访问校园网内部主机的可能性和过程。

5、当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一个全新的 WWW 域名并按下回车,请分析此时万维网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请问域名能否用中文输入,为什么?

当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一个全新的WWW域名并按下回车,以下是万维网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1、域名解析:首先,浏览器会向DNS(域名系统)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要求将你输入的域名(例如 www.example.com)解析为对应的IP地址。DNS服务器会查找其记录,如果找到匹配的记录,就会将对应的IP地址返回给浏览器。

2. 建立连接:一旦浏览器获得了IP地址,它就会通过TCP/IP协议向该地址发起一个连接请求。如果服务器接受了这个请求,那么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就建立了一个连接。

3. 发送HTTP请求:连接建立后,浏览器会通过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或HTTPS(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发送一个请求到服务器。这个请求包含了你想要访问的网页的信息。

4. 服务器处理请求: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处理这个请求,然后生成一个响应。这个响应通常包含了你想要访问的网页的HTML代码。

5. 浏览器渲染网页:浏览器收到服务器的响应后,会解析HTML代码,并下载任何嵌入的资源(如图片、CSS样式表和JavaScript脚本)。然后,浏览器会根据这些信息渲染并显示网页。

关于域名是否能用中文输入,答案是可以的。这是因为有一种叫做"国际化域名"(IDN, Internationalized Domain Names)的技术,它允许在域名中使用非ASCII字符,包括中文。然而,为了兼容只能处理ASCII字符的系统,这些非ASCII的域名在网络中传输时,会被转换为以"xn--"开头的ASCII字符串,这种转换过程叫做"Punycode"编码。所以,虽然用户可以在浏览器中输入中文域名,但在网络中传输时,它们仍然会被转换为ASCII字符。

6、根据刚才的问题 ,请分析浏览器的结构组成,根据你所了解的万维网系统、浏览器

工作原理阐述 Web 系统及其技术的演变发展,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浏览器的结构组成:

1. 用户界面:包括地址栏、前进/后退按钮、书签菜单等。除了网页显示窗口外的其他部分,都属于用户界面。

2. 浏览器引擎:在用户界面和渲染引擎之间传送指令。

3. 渲染引擎:负责显示请求的内容。如果请求的内容是HTML,它就负责解析HTML和CSS内容,并将解析后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

4. 网络:用于网络调用,如HTTP请求。其接口与平台无关,并为所有平台提供底层实现。

5. 用户界面后端:用于绘制基本的窗口小部件,如组合框和窗口。其接口与平台无关,并在底层使用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方法。

6. JavaScript解释器:用于解析和执行JavaScript代码。

7. 数据存储:这是持久层。浏览器需要在硬盘上保存各种数据,如cookies。新的HTML规范(HTML5)定义了“网络数据库”,这是一个完整(但轻量)的浏览器内数据库。

Web系统及其技术的演变发展:

1. Web 1.0(静态网页):在早期的Web系统中,网页主要是静态的,只提供基本的信息浏览功能。用户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不能与网页进行交互。

2. Web 2.0(动态网页):随着技术的发展,网页开始变得更加动态和交互式。用户可以通过表单、评论等方式与网页进行交互。此外,Web 2.0还引入了社交网络、博客、Wiki等新的应用。

3. Web 3.0(语义网):Web 3.0试图创建一个更智能、更个性化的Web,它可以理解用户的需求,并提供更精确的搜索结果。此外,Web 3.0还试图通过使用RDF、OWL等技术,使得网页的内容能够被机器理解。

4. Web 4.0(物联网):Web 4.0将Web扩展到了物理世界,通过物联网技术,各种设备可以连接到Web,并与之交互。

预测其发展趋势:

1. 更多的个性化和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未来的Web将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它将能够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

2. 更强的交互性:随着AR、VR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的Web将提供更强的交互体验。用户不仅可以浏览信息,还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与信息进行交互。

3. 更广泛的连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的Web将连接更多的设备。不仅电脑和手机,家电、汽车、甚至衣物都可能连接到Web。

4. 更高的安全性:随着网络攻击的增加,未来的Web将需要提供更高的安全性。这可能需要开发新的安全协议和技术。

5. 更强的隐私保护:随着用户对隐私保护的关注度提高,未来的Web将需要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这可能需要开发新的隐私保护技术和规范。

7、在多媒体信息传输时,端到端时延与时延抖动有什么区别?产生时延抖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在传送音频/视频时对时延和时延抖动都有较高的要求?

端到端时延,是指数据包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总时间,包括所有的处理时间、传输时间、排队时间和传播时间。这个时延是一个绝对的时间度量,通常以毫秒为单位。

时延抖动,又称为延迟变化,是指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的变化量。如果所有的数据包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到达,那么时延抖动就是零。但在实际的网络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网络拥塞、路由变化等),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通常会有所不同,这就产生了时延抖动。

产生时延抖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网络拥塞:当网络中的数据包过多,超过了网络的处理能力,就会产生拥塞。拥塞会导致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时间增加,从而产生时延抖动。

2.路由变化:在网络中,数据包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路径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如果这些路径的长度或者传输速率有所不同,就会导致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不同,从而产生时延抖动。

3. 数据包大小:不同大小的数据包需要的处理时间和传输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也会导致端到端时延的不同,从而产生时延抖动。

在传送音频/视频时,对时延和时延抖动都有较高的要求,主要是因为音频/视频的播放需要同步和连续性。如果时延过大,用户可能会感觉到明显的延迟,这会影响用户的体验。而如果时延抖动过大,音频/视频的播放可能会出现卡顿或者失去同步,这同样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因此,为了保证音频/视频的播放质量,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减小时延和时延抖动。

  • 19
    点赞
  • 2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