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鞠氏考略

胶东鞠氏考略


胶东,《辞海》注释为山东省东部胶莱谷地以东三面环海的半岛地区的习称。而东莱则是唐武德以前的古代建制,其辖地正好涵盖今胶东区域,东莱郡治在“掖”或“黄”。

   

   鞠氏是胶东历史上的著姓大族,《龙口市志》记载“鞠氏,乃黄县最古之姓”。依据史料和考古发现证明,鞠氏最早进入东莱应从公元300年前后的西晋末期开始,直到北宋末年长达800多年时间里,鞠氏在胶东至少形成三个大的聚落,一个是以今龙口市为中心的老黄县城区,历史上称之为黄邑;包括今龙口市下观村,元朝以前叫黄县灵源覌鞠家庄;今龙口市冶基村,北宋时期叫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另一个是以今高密市城区为中心的姚哥庄,北宋称之为密州高密东乡陶哥庄;包括今高密西北30华里的丈岭镇高阳村,北宋以前叫青州高阳城。第三个是今文登市城区,历史上称之为文城或文邑。

   

   鞠氏尊西周先祖鞠陶为命姓始祖。据考证,鞠氏的太始祖见历史记录的共两人,一位是公元前500年前后孔子的学生齐国人鞠语,另一位是公元前320年战国时期燕易王的长子姬昇。高安鞠氏家谱序言记载:“燕有易王生子三。长曰昇,系亚夫人之子;次曰哙,系元夫人之子;幼曰晟,系如夫人之子;易王乃立次子嗣位。燕爵太子昇夺位不克,遂奔于辽东东梁河阳,复以远祖鞠为受姓之始祖而别姬氏,郡号汝南,至今名曰太子河……”。据这则家谱序言透露鞠氏是燕太子姬昇夺位不克隐姓埋名避难辽东的改姓,避难地点是东梁河南岸,古代东梁河即今大辽河支流太子河,“东梁河阳”正是战国晚期设置的城市襄平(今辽阳市)。由此得知,鞠氏最早活动的区域在今天的河北和辽东一带。但是《姓苑》却记载“鞠氏出东莱”,东莱即今胶东一带。那么鞠氏是何时进入胶东的呢?

 

   一、西晋末天下大乱 公车令奉旨还乡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公元四世纪有鞠羡、鞠彭、鞠殷祖孙三代都作过东莱太守的记录。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由嫡传的祖孙三代先后就任相同的职务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种巧合,然而,这却是真实的历史。

    东晋十六国前期,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大动乱。在今天的胶东大地上爆发了以刘伯根为首的民变,为镇压叛乱西晋怀帝的太傅司马越派遣洛阳皇宫南宫门“公车门”接待官,职务为公车令的东莱黄县人鞠羡为东莱郡长。司马越派遣鞠羡只身回乡任职看重的可能是鞠羡家族为东莱的地方豪强,这种不派兵马只任虚衔的做法说明当时的西晋王朝已是油尽烛残自顾不暇,此时的鞠羡只能是临时招募兵马组织地方武装与变民对抗,公元307年2月,在两军对阵中鞠羡被变民首领王弥攻击斩杀。西晋怀帝的兖州州长苟晞又任命鞠羡的儿子鞠彭为东莱郡长,公元309年12月,王弥的部下曹嶷又率兵前来攻掠,郡民上下合力拼命死战,使得曹嶷的部队虽然很有战斗力却不能取胜,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拉锯式的战争,这种拉锯战一直持续了十年,到公元319年,鞠彭感到再这样无休止的争斗下去只能使郡民生灵涂炭,便不听从部下劝阻毅然率领家人和众乡亲一千余家,乘船渡过大海投奔辽东刺史崔毖。此时崔毖在与鲜卑人慕容廆的争斗中失利已轻骑逃往高句丽,地盘人马尽被慕容廆所有,鞠彭不得已被收留作慕容廆的龙骧将军幕府,由于他做事勤恳、事主忠贞,不久便被任命为前燕的乐浪郡太守。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后赵国主石虎率兵来犯,前燕境内有三十六城叛燕降赵,石虎用重兵围困前燕王城棘城(辽宁义县西),鞠彭得到消息后选乡里壮士二百多人火速增援棘城,为解除棘城之围继而大破赵军做出了重大贡献。事后,被当时的前燕国主慕容皝大加赏赐,并授予大长秋之职。非常巧合的是事隔18年后鞠彭的儿子时任尚书左丞的鞠殷也被前燕国主慕容俊任命为东莱太守。于是在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鞠彭在给儿子鞠殷的信中告诫说:“王弥、曹嶷肯定也有子孙后代,你一定要很好地招纳抚慰他们,不要计较过去的怨恨,以防扩大祸乱的根源”。鞠殷遵照父命经过推问访察,在山中找到了王弥的侄子王立、曹嶷的孙子曹岩,邀请他们前来相见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鞠彭听到后又派使者给他们送去车马衣服,东莱郡的百姓从此太平了。这段故事不但记录了鞠姓族人在东莱“三代太守”的经历,而且也揭示了鞠氏早期开发东莱转战辽东又回迁胶东定居的艰辛历程。
    
    据十六国春秋记载,南燕建平元年(公元400年),慕容德东进青州称帝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任鞠仲为青州刺史,公元405年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即位,封鞠仲为司空,鞠注为中书侍郎。从时间推算,鞠仲应为鞠殷的孙辈,而鞠注可能是鞠仲的子侄辈。史籍对鞠仲的记载十分有限,除了说他在朝会上阿谀逢迎取悦慕容德被戏言赏缎千匹外,其他未见记述。
    二、刻石凸现鞠彦云 下观原谓鞠家庄
    在南北朝的魏宋对峙时期,又有东莱郡黄县籍人官居给事中的鞠璋、时任东莱太守东武侯的鞠延增和官居魏郡太守中坚将军的鞠彦云祖孙三代在东莱居住任职的记录。
   《南齐书》载,宋明帝刘彧泰始三年(公元467年),青州刺使沈文秀拒命谋反,大将军刘怀珍奉命征讨。当连破数城攻击到东莱郡时,沈文秀的下属时任东莱太守的鞠延增劫留高丽使者并率众数百人据守城池迫使进攻受阻,最后刘怀珍在与其他部队的合击之下逼降鞠延增使之归顺。清朝道光年间,在位于黄县南十里战家夼北半里大道东,墓崩露出刻有“黄县都乡石羊里鞠彦云墓志”的一方墓志铭才使得鞠氏祖孙三代的这段历史重见天日。

   

   志文写道:“维大魏本州秀才,奉朝请,辅国府长史,镇南府记室,给事中,上书郎中,奉车都尉领郎中,魏郡太守,宁远将军,统军本州司马,中坚将军鞠彦云,以正光四年正月十六日亡。祖璋,给事中;祖母,昌黎韩。父延增,东莱太守,东武侯;母,济南解。妻,武威贾。中坚英才金声,含德玉润,妙识朗于龆年,贞芳茂于弱冠。德贯颜、闵,文通游、夏。拂缨朝伍则冬夏威恩,背庯邦符则齐鲁易化。而至德消弘,非得其门,焉尽其美,略题閟好,岂写真明者哉。维大魏正光四年岁次癸卯十一月二日”。

   

   从这方墓志铭可以看出,鞠延增乃墓主鞠彦云之父。志文盛赞鞠彦云自幼英武奇异,见识超人,青年时代就以德才兼优、能文善武而闻名乡里。形容他的德行象玉石般的湿润,象孔子的弟子颜回和闵损一样受人喜爱;形容他的才气象金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到处被人传诵,他的文韬武略能同孔子的弟子子游和子夏相媲美。他在朝中任职时勤政廉洁,好比冬天的太阳一样受人欢迎;他在地方作官时关心黎民疾苦,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志文虽然充满了赞颂溢美之词,但也反映出他确实是一位德才兼备、很有作为的封建名宦。从志文透露的亲缘关系中也可以看出鞠彦云家族在当时优越的社会地位,武威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谋臣贾诩的故乡,贾诩的祖上便是西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昌黎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祖居地,韩愈常常自称韩昌黎。武威贾和昌黎韩都是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这种联姻关系无不反映出鞠氏祖孙在当时那个门阀盛行时代的尊贵身份。

   

   鞠彦云墓志在道光年间崩露被发现后,由县人麻东海拓印志文又将志石送回墓中。到同治十年县士赵瀛海访知墓在战文科地中于是组织梁士鸿等六人花制钱六千文购地一丈三尺五寸发掘并为之修墓,当时的黄县县令尹继美也立碑并提文为“元魏鞠公彦云之墓”来纪念他,并且把战家夼改名为“黄县石羊乡”。那么战家夼到底是不是1500多年以前北魏的“黄县都乡石羊里”呢?在元代牢峰羽士的《灵源观记》则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说,“……夫灵源观者,在邑西南十五里鞠家庄……”。就是说,元代在黄县西南曾经建有两座道观,一个是延真宫(俗称上观),另一个是灵源观(俗称下观),灵源观正好建在元代以前尚存在的老黄县西南十五里的鞠家庄内。这段文字透露出一条信息,就是元代以前在下观的位置上曾经有个鞠家庄,鞠姓的一枝曾在这一带生活居住。鞠彦云墓的发现地战家夼村的位置在鞠家庄的东偏北五里,而战家夼在宋元时期尚未立村,它的立村时间应该在明朝中期或在磨山迟家建村之后。所以,元代灵源观的遗址下观的位置才是1500多年以前的东莱郡黄县都乡石羊里,这里也正是鞠彦云家族在北魏时期的祖居地和故乡。而战家夼的位置只是鞠彦云家族的祖茔地。

 

   三、高密鞠氏扬北宋 近祖出自高阳城

   

   据家谱记载,高密鞠氏是西汉尚书令鞠谭的后裔,早在唐代鞠氏就居住在今山东高密一带,世为东莱之著姓。高密鞠氏的代表性人物是五代晚期高密东乡陶哥庄(今姚格庄)的鞠常,其祖父叫鞠真,曾经做过黄县令。父亲叫鞠庆孙曾经做过申州团练判官,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史籍记载鞠常年少好学,能写得一手好文章,鞠常于南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中进士,被誉为“明经神童”“探花少年”,先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支使、永兴军节度掌书记、蔡州防御判官、著作佐郎,并先后任伊阳、猗氏、介休、魏县、清河县令,最后病逝于清河县令任上,死的时候年仅47岁,由此推测鞠常的生卒年大约在公元928~975年。鞠常生前著有《四时成岁赋》和《春兰赋》等著作流传于世。鞠常有两个儿子,长子鞠仲谋字有开,是宋太宗雍熙(公元985年)年的进士,他在任连江县期间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主持修建的连江水利工程为抵御洪水缓解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受到当地人民的敬仰。

   

   据鞠氏族谱记载,鞠仲谋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官授康乐(今江西万载)主薄,又于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升任连江县令,在从康乐到连江举家搬迁过程中,当舟船沿锦江顺流而下行驶到赣江边上的新建县石岗镇时,“舟阻新建登石岗览山水之秀遂令次子砥公筑石斯址后迁宫侧……”。家乘的持有人在解释“舟阻新建”一句时说“遇到了洪水以为不吉利便留下次子鞠砥在石岗这个地方筑石斯址”。但笔者认为为,这是鞠仲谋在此前13年的为官生涯中深感仕途险恶,联想到这次到连江赴任前途未卜,为自己的将来留下的一个退路。没想到此去连江便创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官品从此一升再升,从连江县令到殿中丞到皇帝钦点的开封府判官到陕西转运史最后竟作到了兵部员外郎。鞠仲谋最终并没有回到新建石岗的宅第,但他的次子鞠砥一枝在江西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鞠砥的子孙们沿赣江两岸发展到南昌、进贤、高安、吉水一带,并通过宜春进入湖南或顺赣江而下发展到江汉平原,成为后来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次大规模移民的有生力量。

   

   最近,笔者见到了江西高安一枝的十分珍贵的《鞠氏宋谱旧序》,这是鞠砥的七世孙鞠性復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冬月为续谱所作之序,也是至今为止鞠氏家谱序言中最早的版本,因而最具研究价值。宋序说,“予不肖明入黉宫三十余载……”,即鞠性復自称是南宋官办学堂的教师,教书已经三十多年,在教学时每每讲到先圣贤人用家谱教育子孙后代的事例都会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的家谱未续,大业未竟,未免诚惶诚恐。于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七年清明祭祖会饮中动念思源决定修谱,在修谱的准备过程中首迁石岗的鞠砥以下的世系清楚,而鞠砥以上无所稽考,只知道原籍在莱州府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为了探究水源木本使修谱圆满成功,鞠性復决定亲自到原籍寻根,于是拔山涉水历经一个月的行程抵达。经过庄严肃穆的跪拜仪式之后请出家谱“始知我鞠氏历代源流逮唐沂公宦居高密,至宋端拱迁我石头岗。故景公沂为世派之祖本始根源历历可数”。而家乘持有人在《鞠氏历代名人》中注明鞠景沂为山东节度使。连系起来可理解为我们这支鞠氏历代源流都从鞠景沂任唐朝的山东节度使而宦居莱州府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算起,这段结论对鞠氏探源非常重要。

   

   高密鞠氏在北宋时期很有名望,像与鞠常同时的进士鞠愉,尚书善部员外郎、广南转运史鞠励,监察御史鞠咏等《宋史》都有传略和记载。

 

   四、鞠俨墓碑出冶基 父子两代三进士

   

   公元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一日,当时的黄县诸由公社冶基大队村民在掘坟砖作井时掘出墓碑一甬,铭头书为“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碑文记载,墓主鞠俨字敬威,生年不详,据推算当在唐代晚期的公元885年前后,卒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生前的最高职务是国子监广文馆助教。五代因袭唐制,当时的国子监是专门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的国家级学堂,广文馆则是“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也就是“进士”的培训基地,广文馆设助教二人为正八品学官。鞠俨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大动荡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不断。经分析推测,鞠俨任助教时当在公元936~947年的后晋天福至开运这一时期,当时后晋国子监设在京都开封。

   

   碑石记载,鞠俨传有二男四女。长子鞠明德,前随州军事判官朝议郎试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正待大展宏图之志被他人案件牵连降职辞官还乡,终年七十四岁。传有四男二女:长子鞠传范早辞世,儿子鞠熙甫三传二举;次子鞠传式官居朝散郎右赞善大夫江阴知军事借绯(军,宋代县以上的建制,相当于当时的州、府。知江阴军,由中央直接委派主管江阴行政和军事的最高长官。绯,四五品官员规定着装的大红色官服,借绯,朝廷特许比照着装);三子鞠传译未读书恪守祖业,儿子鞠铁牛见修学;四子鞠传则任职单州团练推官承奉郎试秘书省扶书郎。鞠俨次子鞠明遂,官授银青光禄大夫捡拔太子宾客兼武骑尉,陕郊奉命,邠土告终,传三男七女,各有所适,被乡亲们誉为书香门第忠孝传家的典范。

   

   据考证,从镌文“是则军郎孝道弥坚,举事至切……縡以侄,知军固请,辞让尤难”的字面分析这篇碑文是由鞠传式委托侄子鞠熙甫撰文,墓碑由鞠传式、鞠传则二人落款立碑,立碑时间是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十月二十日癸酉时,葬地隶属宋代历史名称“登州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此次修墓立碑鞠传式、鞠传则正当任上,可谓官运亨通锦衣还乡,施此大礼想必隆重至极。当时距乃祖去世已三十九年,距其父寿终也已是六年之后。

   

   冶基鞠氏曾鼎盛一时,从冶基迁出的有东迁文登的鞠积,南迁安丘召忽的三兄弟等,子孙遍及大江南北。

北宋末年,鞠熙甫三传二举的后人鞠杲进士及第后不久便上书弹劾宰相张惇,被张惇反诬遂遭夷族之祸,族人纷纷隐姓埋名四方逃难,冶基鞠氏从此败落。

 

   五、远涉东荒辟文登 诗礼传家誉美名

   

   文登是现代鞠姓的聚居之地,历史上文登鞠氏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由冶基东迁的鞠氏先民称为原住鞠氏。据光绪《文登县志》记载:“鞠彦昌墓在城外东北隅,香山东岭有墓碑,元至正十四年立……碑云,鞠氏系后稷子不窋之后,自汝南迁居登莱,安茔于黄县野极,自大唐生祖鞠积为相国,五代溃乱东至文登县,家于城焉,叙次思诚太高祖以下至其二子凡七世,支分派别,族姓繁衍,实为当时著族”。碑文所述鞠思诚乃鞠彦昌嫡孙,生年不详,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春(公元1363年),以王事死在登州太守任上,从县志记载的“弱冠远游十余年”分析,去世时大约四十七岁左右。按时间推测,鞠彦昌及鞠氏家族碑是鞠思诚在登州太守任上所立。经分析,从鞠积至鞠思诚子传七代应该是南宋嘉定或金大安时期,与上文所说晚唐五代的鞠积至少相差250年,这就产生多种判断结果,要么两者不止七代,要么鞠积东迁要比五代时期晚得多。笔者认为,文登原住鞠姓如果真正来自冶基,鞠积东迁应该就在北宋末年鞠杲弹劾张惇遭夷族之祸的年代,一篇文登家谱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其序言说:鞠族……宋代移居济南东郡……又徙居文邑东关北浩文山下居住。按常理避难迁徙续写家谱往往比较隐讳,“济南东郡”是否暗指地处济南东部的黄县冶基村?碑刻还记载了鞠彦昌以下四代诗礼传家的事迹,说鞠彦昌博览儒书尤通史事,在出工疏通胶莱河道时,肩挑重担仍手执簿书;其子鞠通在衙门做事,不管公务多么繁忙依然手不释卷;其曾孙鞠资母亲去世,在墓前搭建一茅庐,守孝三年终日祭奠哭泣,连路过的人都被感动的流泪。

   

   史志记载,鞠思诚是文登西楼村人,与鞠思诚同时期也出自西楼村的还有鞠孝恭。鞠孝恭,原名鞠思孝,翰林国史院编修,元大德年间任宁海州学政授从仕郎,鞠孝恭通今博古,文辞具佳,本县当时的碑志大多为其所撰。其中最著名的有撰于元泰定五年的“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影响深远,被列入《登州府志》。同样载入史志的还有鞠钺,鞠钺家族是文城士绅,明朝正德中期刘六刘七暴乱,袭击文登大兴杀戮,城中户口“减七为三”《文登县志》,年仅十八岁的鞠钺与未婚妻于氏同时被俘押至城南寺,变民逼迫鞠钺屈服被大义凛然的拒绝,于是惨遭杀害,于氏悲愤至极遂触石而死,被当地百姓誉为“文登双节”,明朝政府专门为其刻石立传。

   

   二是军户移民称为后迁鞠氏。 据乳山市志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守卫海阳千户所的二十四个姓氏的军户中就有鞠姓军户。明初为防倭寇侵扰,朝廷曾经将地处云贵川交界的“乌撒卫”的士兵成建制的调往山东沿海守备屯田,他们先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这些调到胶东地区的军户大多都是当初追随朱元璋起兵,祖籍在苏皖北部和朱的家乡凤阳的有功军校,由于在云南携家带眷居住的时间较短(据考证只有二十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难怪他们的后代只记得苏皖北部的祖籍而不记得云南的家了。

   

   据记载,这位海阳所的鞠姓军户老祖子孙旺盛,到清朝初年已是枝繁叶茂。有清一代海阳所鞠氏竟出了七位进士,其中鞠珣于顺治三年中第,官居广东道监察御史;鞠珣的儿子鞠宸咨于康熙初中第,历任陕西按察使升甘肃布政使。最近,乾隆十七年中进士第,时任广西学政的鞠恺写给四弟乾隆二十一年举人曾任安庆府同知的鞠懙的三封家书公诸于世,阅读这封三百多年的家书感慨万千,鞠恺在信中对四弟的仕途前程关心备至面授机宜充满了殷切希望,据记载鞠恺、鞠懙也出自海阳所村。

   

   在海阳所的鞠姓军户转业后,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恪守祖业,一部分则沿海阳所——白沙镇念头村(原名叫鞠家庄,明朝末年鞠姓迁走后更此名)——南黄镇西洋水村的路线迁徙到文登腹地。在居住地,这枝鞠姓和其他云南军户一样都被当地人称作“小云南”,经考证所说的“小云南”不是地域名称,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一个移民族群”整体的俚称,是山东土著对千里迢迢来自云南军户移民集体的民间称谓,就象东北人对山东移民叫“小山东”,中原人对四川过来的人叫“小四川”一样。这里的“小”是俚称,“云南”则是地域名称,并不专指云南某地。

   

   这两支鞠氏同根不同源。他们都来自冶基,原住鞠是直接从冶基东迁到文登,而后迁鞠则是从冶基南迁高密进入苏皖南征云贵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迁到文登。清同治年间后迁鞠一部分又沿着祖先的迁徙路线北渡渤海湾迁徙到东北,这就是目前东北大部分鞠氏盛传来自小云南的重要原因。

 

   六、郡望西平溯祖源 避难改姓自鞠谭

   

   综上所述,历史上胶东的鞠氏先民又来自哪里?要弄清祖源必须从鞠氏改姓说起。

    

   鞠氏在历史上曾多次因避难而改姓,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西汉晚期鞠谭改麴。据《汉书》和《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汉哀帝的尚书令,这种尚书令是“九卿”中专门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在西汉晚期为了抑制相权,其作用相当于位居三公的宰相。汉哀帝建平三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认为不是好兆头,便在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系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到了汉哀帝的痛处,汉哀帝大怒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削职为民。为了避免遭到进一步迫害,他率儿子鞠閟从京都长安出逃到今青海西宁,古时候叫西平郡,开始了“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的隐姓埋名生活。从那时开始到此后600多年时间里,鞠谭的后人从西平到金城始终沿湟水两岸发展,乃至成为一度曾影响中国西北地区历史的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古西州民彦说“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晋书》,足见其富贵和权势。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家族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象三国前期在袁绍帐下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麴义,同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对抗曹操共守西凉的战将麴演(衍),以及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等。南北朝时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国王麴嘉就出自金城榆中,《元和姓纂》记载麴嘉是鞠谭的儿子麴閟的十一世孙。麴氏高昌立国134年传承9代,最后被唐太宗的大将侯君集攻灭。高昌国末代国王麴智盛的侄子麴崇裕在武则天时代很有名望,世袭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而麴姓作为姓氏则从南宋以后逐渐简写成曲,成为现代曲姓的一个重要来源。上述这段史实也使鞠氏家谱上“鞠麴一家”的记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鞠姓改成了麴(曲)姓,那么胶东鞠姓从何而来?前文所述“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墓志碑就是很好的注解。请注意,墓志铭在“鞠公”前面篆有“西平郡”字样,这说明西平郡就是墓主鞠俨的郡望,也就是说鞠俨的祖上来自东汉时期开始设置的位置在今西宁附近的西北重镇西平郡,这个西平郡正是上文“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的所在地。据此推断胶东鞠氏应是鞠谭改麴的后代。鞠谭的后人改麴避居西平后经过时间的推移和政权更迭,一些族人必然有向东发展和恢复本姓的愿望,而西晋末期居住东莱黄县的鞠羡祖孙就是这种“复姓”迁徙的早期代表。而现存于山东历史博物馆的刻石《鞠彦云墓志》中记载鞠彦云的岳父家族为“武威贾”,历史上武威隶属西平郡且与西平城毗邻,而东莱与武威则远隔千山万水,这种跨越千山万水的婚姻是否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东莱鞠氏与西平麴氏(鞠氏)在当时往来频繁,联系密切,息息相通的事实!

   

   由此可以确定东莱鞠氏是距今1700多年以前的魏晋时期从西平麴氏中分衍出来的恢复鞠姓的重要一支。(全文完)

 


  • 2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