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2.4版中去掉了老版本内核中的静态定时器机制,而只留下动态定时器。相应地在timer_bh()函数中也不再通过run_old_timers()函数来运行老式的静态定时器。动态定时器与静态定时器这二个概念是相对于Linux内核定时器机制的可扩展功能而言的,动态定时器是指内核的定时器队列是可以动态变化的,然而就定时器本身而言,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考虑到静态定时器机制的能力有限,因此Linux内核2.4版中完全去掉了以前的静态定时器机制。
1. Linux内核对定时器的描述
Linux在include/linux/timer.h头文件中定义了数据结构timer_list来描述一个内核定时器:
struct timer_list {
struct list_head list;
unsigned long expires;
unsigned long data;
void (*function)(unsigned long);
};
各数据成员的含义如下:
(1)双向链表元素list:用来将多个定时器连接成一条双向循环队列。
(2)expires:指定定时器到期的时间,这个时间被表示成自系统启动以来的时钟滴答计数(也即时钟节拍数)。当一个定时器的expires值小于或等于jiffies变量时,我们就说这个定时器已经超时或到期了。在初始化一个定时器后,通常把它的expires域设置成当前expires变量的当前值加上某个时间间隔值(以时钟滴答次数计)。
(3)函数指针function:指向一个可执行函数。当定时器到期时,内核就执行function所指定的函数。而data域则被内核用作function函数的调用参数。
内核函数init_timer()用来初始化一个定时器。实际上,这个初始化函数仅仅将结构中的list成员初始化为空。如下所示(include/linux/timer.h):
static inline void init_timer(struct timer_list * timer)
{
timer->list.next = timer->list.prev = NULL;
}
由于定时器通常被连接在一个双向循环队列中等待执行(此时我们说定时器处于pending状态)。因此函数time_pending()就可以用list成员是否为空来判断一个定时器是否处于pending状态。如下所示(include/linux/timer.h):
static inline int timer_pending (const struct timer_list * timer)
{
return timer->list.next != NULL;
}
l 时间比较操作
在定时器应用中经常需要比较两个时间值,以确定timer是否超时,所以Linux内核在timer.h头文件中定义了4个时间关系比较操作宏。这里我们说时刻a在时刻b之后,就意味着时间值a≥b。Linux强烈推荐用户使用它所定义的下列4个时间比较操作宏(include/linux/timer.h):
#define time_after(a,b) ((long)(b) - (long)(a) < 0)
#define time_before(a,b) time_after(b,a)
#define time_after_eq(a,b) ((long)(a) - (long)(b) >= 0)
#define time_before_eq(a,b) time_after_eq(b,a)
2 动态内核定时器机制的原理
Linux是怎样为其内核定时器机制提供动态扩展能力的呢?其关键就在于“定时器向量”的概念。所谓“定时器向量”就是指这样一条双向循环定时器队列(对列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timer_list结构):对列中的所有定时器都在同一个时刻到期,也即对列中的每一个timer_list结构都具有相同的expires值。显然,可以用一个timer_list结构类型的指针来表示一个定时器向量。
显然,定时器expires成员的值与jiffies变量的差值决定了一个定时器将在多长时间后到期。在32位系统中,这个时间差值的最大值应该是0xffffffff。因此如果是基于“定时器向量”基本定义,内核将至少要维护0xffffffff个timer_list结构类型的指针,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从内核本身这个角度看,它所关心的定时器显然不是那些已经过期而被执行过的定时器(这些定时器完全可以被丢弃),也不是那些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到期的定时器,而是那些当前已经到期或者马上就要到期的定时器(注意!时间间隔是以滴答次数为计数单位的)。
基于上述考虑,并假定一个定时器要经过interval个时钟滴答后才到期(interval=expires-jiffies),则Linux采用了下列思想来实现其动态内核定时器机制:对于那些0≤interval≤255的定时器,Linux严格按照定时器向量的基本语义来组织这些定时器,也即Linux内核最关心那些在接下来的255个时钟节拍内就要到期的定时器,因此将它们按照各自不同的expires值组织成256个定时器向量。而对于那些256≤interval≤0xffffffff的定时器,由于他们离到期还有一段时间,因此内核并不关心他们,而是将它们以一种扩展的定时器向量语义(或称为“松散的定时器向量语义”)进行组织。所谓“松散的定时器向量语义”就是指:各定时器的expires值可以互不相同的一个定时器队列。
具体的组织方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1)对于内核最关心的、interval值在[0,255]之间的前256个定时器向量,内核是这样组织它们的:这256个定时器向量被组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定时器向量数组,并作为数据结构timer_vec_root的一部分,该数据结构定义在kernel/timer.c文件中,如下述代码段所示:
/*
* Event timer code
*/
#define TVN_BITS 6
#define TVR_BITS 8
#define TVN_SIZE (1 << TVN_BITS)
#define TVR_SIZE (1 << TVR_BITS)
#define TVN_MASK (TVN_SIZE - 1)
#define TVR_MASK (TVR_SIZE - 1)
struct timer_vec {
int index;
struct list_head vec[TVN_SIZE];
};
struct timer_vec_root {
int index;
struct list_head vec[TVR_SIZE];
};
static struct timer_vec tv5;
static struct t
linux内核定时器机制详解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4-10-11 18:45:31 发布
本文详细介绍了Linux内核2.4版中移除静态定时器,采用动态定时器的原因和机制。动态定时器的核心是定时器向量,通过时间差值将定时器分为多个层次,实现高效管理。内核主要关注0-255个时钟滴答内到期的定时器,使用定时器向量数组进行组织。对于其他间隔更长的定时器,采用松散的定时器向量语义组织。文章还介绍了动态定时器的初始化、插入、修改、删除以及定时器迁移和执行的实现细节。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linux内核定时器机制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