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开盒?隐私侵犯事件频出,我们能做什么

“开盒” 指通过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数据,伴随骚扰威胁,给当事人带来极大困扰。在网络的隐秘角落里,“开盒” 行为滋生出一条黑色产业链。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非法搜集个人信息,再将其出售获利,最终被用于恶意曝光他人隐私。2024 年,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典型案件。李女士在结束失败婚姻后,仅凭主观臆测,就认定许女士是破坏自己婚姻的 “小三”。她不仅在社交平台上用侮辱性言辞攻击许女士,还公开披露其姓名、手机号码、工作单位、住址等隐私信息。文章一经发布,大量网友浏览、转发、评论,许女士和家人不断收到陌生人的谩骂、指责与攻击私信,精神上承受了巨大压力。最终,法院判决李女士侵害了许女士的名誉权,需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

还有一些案件更为恶劣。2023 年,某视频平台通报了一起 “人肉开盒” 案例。经公安机关查明,此次网暴侵权案件牵涉 18 个省份,共 40 余人,其中主要活动成员竟是两名未成年人。他们将获取并公开他人信息当作炫耀的资本,全然不知这种行为的危害与法律后果。这一事件也凸显出未成年人在 “三观” 塑造期,对网络行为的危害和法律后果缺乏判断能力的问题。

除了个人泄愤引发的 “开盒”,还有一些是为了经济利益。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王某某和刘某某利用在月嫂服务公司的职务之便,将工作中获取的婴儿父母信息非法出售给他人。王某某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达 3.9 万余条,刘某某出售 3.8 万余条,两人获利达 31 万余元。他们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最终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 “开盒” 事件中,网络平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平台在面对此类事件时敷衍失责,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同样会被追究责任。例如,在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网络欺凌案件中,被告李某将初中女生的裸照、视频发布在某头部短视频网络平台,而该平台运营方对于被告李某的侵权事实构成 “应当知道” 却未做处理,最终被法院判决承担连带责任。

现实中,“开盒” 事件频繁发生,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比如在无锡马拉松比赛中,一段 “无锡马拉松两男女举止亲密” 的视频在全网疯传,引发网友各种猜疑和谣言。随着事件发酵,有人开始对视频中的男女进行 “开盒”,试图曝光他们的身份和关系。尽管后来原视频拍摄者发布澄清视频,原视频也被隐藏,但该事件已对当事人造成了不良影响。还有某度家属利用职务之便,开盒多名孕妇引起严重的社会反响。

关于隐私侵犯问题,美国的《隐私权法案》,该法案于1974年通过,旨在保护美国公民和在美国取得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的个人信息,防止其被滥用或泄露。1974年立法的《家庭教育权利与隐私权法》,该法案规定,任何教育机构如果未经学生家长的书面同意或18岁以上学生本人的同意而披露学生的教育记录,将不能获得联邦资金的资助。2018 年美国通过第一部全面数据隐私法 —— 加州消费者隐私法(CCPA),开启美国隐私法新时代。此后,美国已有 16 个州通过全面隐私立法。2024 年 4 月,美国两党、两院公布了《美国隐私权法》(APRA)立法草案 。该草案意义重大,致力于赋予民众掌控个人信息的权利,为国家数据隐私和安全设立标准。

面对 “开盒” 行为,国家内部部门已采取行动进行整治。2023 年 11 月,中央网信办开展 “清朗・网络戾气整治” 专项行动,明确打击 “网络厕所”“开盒挂人” 行为。2024 年,北京、河南、贵州等地网信部门深入核查问题线索,解散关闭 1500 余个提供 “挂人” 服务的话题、超话、贴吧,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予以从重处罚,并将相关违法线索转公安机关。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应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避免在网络上随意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行程等信息。一旦遭遇 “开盒” 或被威胁 “开盒”,要及时向平台举报,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企业和平台也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优化举报机制,提升敏感词监测精准度,对违规账号采取严厉惩罚措施,从源头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共同维护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