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淘汰算法-LRU

一、LRU

1.1 原理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根据数据的历史访问记录来进行淘汰数据,其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访问时间

1.2. 实现

最常见的实现是使用一个链表保存缓存数据,详细算法实现如下:

(1).  新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

(2).  每当缓存命中(即缓存数据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链表头部;

(3).  当链表满的时候,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1.3. 分析

【命中率】
当存在热点数据时,LRU的效率很好,但偶发性的、周期性的批量操作会导致LRU命中率急剧下降,缓存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复杂度】
实现简单。

【代价】
命中时需要遍历链表,找到命中的数据块索引,然后需要将数据移到头部。

1.4 JAVA代码实现

1.4.1 LinkedHashMap实现(继承方式)

public class LRUCache<K, V> extends LinkedHashMap<K, V> {
    //最大缓存大小
    private final int MAX_CACHE_SIZE;

    /**
     * 构造函数,当参数accessOrder为true时,即会按照访问顺序排序,最近访问的放在最前,最早访问的放在后面
     * @param cacheSize
     */
    public LRUCache(int cacheSize) {
        super((int) Math.ceil(cacheSize / 0.75) + 1, 0.75f, true);
        MAX_CACHE_SIZE = cacheSize;
    }

    /**
     * LinkedHashMap自带的判断是否删除最老的元素方法,默认返回false,即不删除老数据
     * 判断当缓存大小超过最大缓存大小时返回true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K, V> eldest) {
        return size() > MAX_CACHE_SIZE;
    }

    /**
     * 测试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RUCache lruCache = new LRUCache(8);
        for (int i = 0; i < 10; i++) {
            lruCache.put(i, i);
            System.out.println(lruCache);
        }
    }
}

1.4.2 LinkedHashMap实现(关联方式)

/**
 * 使用关联方式实现,由于没有继承map接口,需要自己实现同步接口
 */
public class LRUCache<K, V> {
    //最大缓存大小
    private final int MAX_CACHE_SIZE;
    //默认加载因子
    private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private LinkedHashMap<K, V> map;

    /**
     * 构造函数
     */
    public LRUCache(int cacheSize) {
        MAX_CACHE_SIZE = cacheSize;
        //根据cacheSize和加载因子计算hashmap的capactiy,+1确保当达到cacheSize上限时不会触发hashmap的扩容,
        int capacity = (int) Math.ceil(MAX_CACHE_SIZE / DEFAULT_LOAD_FACTOR) + 1;
        map = new LinkedHashMap(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true)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 eldest) {
                return size() > MAX_CACHE_SIZE;
            }
        };
    }

    public synchronized int size() {
        return map.size();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put(K key, V value) {
        map.put(key, value);
    }
}

1.4.3 链表+HashMap实现

/**
 * 使用链表+HashMap实现,非线程安全,需要自己实现同步接口
 */
public class LRUCache<K, V> {
    //最大缓存大小
    private final int MAX_CACHE_SIZE;
    private Entry first;
    private Entry last;

    private HashMap<K, Entry<K, V>> hashMap;

    /**
     * 构造函数
     */
    public LRUCache(int cacheSize) {
        MAX_CACHE_SIZE = cacheSize;
        hashMap = new HashMap<>();
    }

    /**
     * 移除最后的结点
     */
    private void removeLast() {
        if (last != null) {
            last = last.pre;
            if (last == null) first = null;
            else last.next = null;
        }
    }

    /**
     * 把结点移到头结点
     */
    private void moveToFirst(Entry entry) {
        if (entry == first) return;
        if (entry.pre != null) entry.pre.next = entry.next;
        if (entry.next != null) entry.next.pre = entry.pre;
        if (entry == last) last = last.pre;

        if (first == null || last == null) {
            first = last = entry;
            return;
        }

        entry.next = first;
        first.pre = entry;
        first = entry;
        entry.pre = null;
    }

    public void put(K key, V value) {
        Entry entry = getEntry(key);
        if (entry == null) {
            if (hashMap.size() >= MAX_CACHE_SIZE) {
                hashMap.remove(last.key);
                removeLast();
            }
            entry = new Entry();
            entry.key = key;
        }
        entry.value = value;
        moveToFirst(entry);
        hashMap.put(key, entry);
    }

    private Entry<K, V> getEntry(K key) {
        return hashMap.get(key);
    }

    public V get(K key) {
        Entry<K, V> entry = getEntry(key);
        if (entry == null) return null;
        moveToFirst(entry);
        return entry.value;
    }

    public void remove(K key) {
        Entry entry = getEntry(key);
        if (entry != null) {
            if (entry.pre != null) entry.pre.next = entry.next;
            if (entry.next != null) entry.next.pre = entry.pre;
            if (entry == first) first = entry.next;
            if (entry == last) last = entry.pre;
        }
        hashMap.remove(key);
    }

    class Entry<K, V> {
        public Entry pre;
        public Entry next;
        public K key;
        public V valu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Entry entry = first;
        while (entry != null) {
            sb.append(String.format("%s:%s ", entry.key, entry.value));
            entry = entry.next;
        }
        return sb.toStr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RUCache lruCache = new LRUCache(8);
        for (int i = 0; i < 10; i++) {
            lruCache.put(i, i);
            System.out.println(lruCache);
        }
    }
}

二、LRU-K

2.1. 原理

LRU-K中的K代表最近使用的次数,因此LRU可以认为是LRU-1。LRU-K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LRU算法“缓存污染”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将“最近使用过1次”的判断标准扩展为“最近使用过K次”。

2.2. 实现

相比LRU,LRU-K需要多维护一个队列,用于记录所有缓存数据被访问的历史。只有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K次的时候,才将数据放入缓存。当需要淘汰数据时,LRU-K会淘汰第K次访问时间距当前时间最大的数据。详细实现如下

`

  1. 数据第一次被访问,加入到访问历史列表(简称记录表);在记录表中对应的K单元中设置最后访问时间=new(),且设置访问次数为1;

  2. 如果数据在访问历史列表里后没有达到K次访问,则访问次数+1;

  3. 当访问历史队列中的数据访问次数达到K次后,将数据索引从历史队列删除,将数据移到缓存队列中,并缓存此数据,缓存队列重新按照时间排序;

  4. 缓存数据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后,重新排序;

  5. 需要淘汰数据时,淘汰缓存队列中排在末尾的数据,即:淘汰“倒数第K次访问离现在最久”的数据。

LRU-K具有LRU的优点,同时能够避免LRU的缺点,实际应用中LRU-2是综合各种因素后最优的选择,LRU-3或者更大的K值命中率会高,但适应性差,需要大量的数据访问才能将历史访问记录清除掉。 `

2.3. 分析

【命中率】 LRU-K降低了“缓存污染”带来的问题,命中率比LRU要高。

【复杂度】 LRU-K队列是一个优先级队列,算法复杂度和代价比较高。

【代价】 由于LRU-K还需要记录那些被访问过、但还没有放入缓存的对象,因此内存消耗会比LRU要多;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内存消耗会比较可观。 LRU-K需要基于时间进行排序(可以需要淘汰时再排序,也可以即时排序),CPU消耗比LRU要高。

2.4 数据缓存框架实现

系统数据存储组成 数据存储使用DB+本地缓存(LocalCache)+Redis三层结构,如下图:

数据查询流程 先从本地缓存取,本地缓存没有从redis取(同时更新本地缓存),redis没有从DB取(同时更新Redis)。具体步骤如下图:

1)先计算该数据获取总次数

2)未达到K访问记录时直接从redis取数据

3)达到K次访问记录时,从本地缓存取,本地缓存不存在时从redis获取数据(同时放入本地缓存中)

三、Two queues(2Q)

3.1. 原理

Two queues(以下使用2Q代替)算法类似于LRU-2,不同点在于2Q将LRU-2算法中的访问历史队列(注意这不是缓存数据的)改为一个FIFO缓存队列,即:2Q算法有两个缓存队列,一个是FIFO队列,一个是LRU队列。

3.2. 实现

当数据第一次访问时,2Q算法将数据缓存在FIFO队列里面,当数据第二次被访问时,则将数据从FIFO队列移到LRU队列里面,两个队列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淘汰数据。详细实现如下:

1. 新访问的数据插入到FIFO队列;

2.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一直没有被再次访问,则最终按照FIFO规则淘汰;

3.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

4. 如果数据在LRU队列再次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

5. LRU队列淘汰末尾的数据。

3.3. 分析

【命中率】 2Q算法的命中率要高于LRU。

【复杂度】 需要两个队列,但两个队列本身都比较简单。

【代价】 FIFO和LRU的代价之和。

2Q算法和LRU-2算法命中率类似,内存消耗也比较接近,但对于最后缓存的数据来说,2Q会减少一次从原始存储读取数据或者计算数据的操作。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3768287/blog/2906895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