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第十批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共收录 395 条算法信息。此次备案覆盖文本生成、图像创作、数字人技术等多个领域,集中反映了当前 AI 技术在垂直场景的落地进展与监管合规的深化方向。
一、备案全景:技术渗透与行业分化
本批次备案中,服务提供者占比 75.2%(297 条),技术支持者占比 24.8%(98 条),显示企业既注重直接面向 C 端的应用创新,也在 B 端技术输出领域加速布局。
核心技术分布呈现三大特征:
- 多模态生成主导:文本生成(28.4%)、图像生成(22.0%)、多模态融合(14.7%)三类算法占比超 65%,典型应用包括小红书笔记生成、电商商品图设计、虚拟数字人客服等。
- 垂直领域深化:医疗(25 条)、教育(23 条)、金融(18 条)等领域算法占比显著提升,如 AI 问诊、智能评测、法律文书生成等场景。
- 数字人技术爆发:43 条数字人相关算法备案,覆盖虚拟形象生成、唇形同步驱动、多模态交互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直播、客服、教育等场景。
二、地域与企业生态:创新集中与产业协同
地域分布上,北京(89 条)、广东(78 条)、上海(52 条)、浙江(41 条)四地占比超 65%,形成 AI 创新 “第一梯队”。互联网大厂与垂直领域企业共同构成技术主体:
- 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网易等在多模态生成、行业大模型领域持续发力,如腾讯音乐文生图算法、阿里云安全助手内容生成算法。
- 垂直领域标杆:医疗领域的 “医声日记”、教育领域的 “猿辅导”、金融领域的 “万得基金” 等企业,通过算法备案强化场景化优势。
- 中小科技企业:部分初创公司聚焦细分赛道,如 “适享慧眼 AI” 专注模特试衣图像生成,“九章之光” 深耕工业设计文本生成。
三、监管与合规:制度完善与风险防控
备案编号规则(行政区划代码 + 企业编码 + 序号)强化属地管理,同时部分算法标注 “服务技术支持者”,提示需关注间接合规风险。监管重点体现在:
- 内容安全:针对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伦理问题,如 “星河智联 AI” 标注 “生成符合法律法规的文本”。
- 数据隐私:医疗、教育等敏感领域算法明确数据保护要求,如 “和睦家医疗” 备案文本翻译算法,限定医疗文书使用场景。
- 行业标准:金融、法律等领域算法需符合专业规范,如 “金蝶云” 智能问答算法需通过财务、税务合规验证。
四、技术趋势与行业机会
- 大模型垂直化落地:百川、华为云等企业推出医疗、教育领域大模型,推动行业解决方案标准化。
- 轻量化技术普及:端侧实时驱动数字人算法(如 “战驴 AI”)降低使用门槛,加速 B 端渗透。
- 个性化内容爆发:AI 绘画、虚拟形象生成等消费级应用激增,如 “星汉文本合成算法” 支持公安、能源行业定制化内容生成。
风险提示:深度伪造、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需警惕,部分算法(如 “达朴可换脸算法”)已明确标注 “用于合法娱乐场景”。
五、未来展望:合规与创新并重
第十批备案清单印证 AI 技术正从 “通用能力” 向 “场景价值” 转型,企业需在合规框架下持续探索:
- 医疗健康:AI 问诊、健康管理或成增长热点。
- 企业服务:智能客服、数据分析工具需求旺盛。
- 元宇宙入口:数字人技术或成为虚拟社交、电商直播的核心载体。
随着监管制度的完善,算法备案将成为企业技术竞争力的重要背书,推动行业迈向更规范、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