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岁月
By 刘未鹏(pongba)
C++的罗浮宫(http://blog.csdn.net/pongba)
开复老师在他的blog上连载他读大学时候的时光,让人看了乐不可支,同时也禁不住遥想当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玩的岁月
上小学那会,我迷上了弹珠球,那时候的弹珠球最常见的是有色透明、中间无镶嵌图案的。很少有中间镶嵌了花纹的,后者也更贵一些。极少有更大一号且中间镶了花纹的,那就更让人眼馋。玩弹珠球绝对是门学问,至少对我来说是。当时周边的同龄小孩不多,能一起玩的也就三四个。我记得有一个家伙眼法很准,对于眼法准的,玩弹珠球不是学问,是利用天分。可我没有这个天分,于是玩弹珠球对我来说成了一门学问。如何在不靠眼法的前提下赢,是一个需要花心思的问题。我最终想出了一招——引诱加陷阱——把自己的弹珠球放在地面摩擦系数大或者凸凹不平的地方,于是别人打不中的话就滚不了多远,结果就是被我拈了“虾子”。但这招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却不简单。因为放近了会增大被打中的几率,而放远了别人不肯出手。所以,如何放置自己的弹珠球就成了一种近乎赌博的行为——再加上一点点小伎俩,总体来说还是收益大于成本。玩弹珠球有多种玩法,以上这种玩法是最原始的玩法,我们那叫做“野打”。其它还有“抛坑”、“抛中线”、“高坠”等等。可惜的是,无论哪种玩法都需要手感,而手感是我最不擅长的,“手长”我倒是有的,这一点优势在“拈虾子”的时候就显得很重要,别人能够到 0.6 米 我能够到 0.75 米 ,但是我没有透露的是,除了手长之外,“拈虾子”的技巧还在于平衡——一脚沾地,另一脚使劲往后伸,同时一只手使劲往前伸,整个人呈一跷跷板状——现在想来,虽然那时候我还没迷上物理,但对杠杆原理却已经能够娴熟运用。
同时期迷上的还有玩牛皮筋(不是跳绳)、玩火柴皮、玩打钱(对着墙扔出硬币,反弹到对方的硬币旁边,然后根据硬币的价值规定你能用的“巴掌”数,比如1毛硬币就是一巴掌,于是只要别人的硬币在你硬币的一巴掌之内,就能吃掉别人的)。我还清楚的记得的一件事情就是那一年的三十晚上,我在家里抽屉里面搜刮了一火柴盒的硬币,大约有5块钱,拿出去打钱,结果输得精光。为什么记得,倒可能并不是因为心疼钱,而是因为“失去东西”这种感觉本身。说到失去感,反面就是拥有感。有一次跟一个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朋友说女生逛街不一定是因为爱慕虚荣,女生买东西也不一定总是为了穿着好炫耀,单纯的拥有感也能带来快乐。我想起小的时候拥有一大堆根本毫无价值的东西的时候——弹珠球、火柴皮、牛皮筋… 我想,的确如此。
初一的时候,迷上了玩游戏机(街机)。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和另一个村的一个有同样爱好的家伙跑到镇上唯一的一家游戏机厅去玩游戏。钱是个问题,爷爷那时喜欢玩麻将牌(不是麻将,是那种长条状的牌,现在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了),所以抽屉里总是有很多硬币,我想,拿两个也不会知道,那时游戏机币是3毛一个,两块钱7个。为了节省钱我总是一下买7个,另一个节省钱的办法就是玩挂得慢的游戏——飞行射击类游戏不玩,因为成本太高,一个币投进去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挂了。格斗游戏不玩,同样成本太高,而且就算玩得熟,因为一关过得太快,从时间和钱的比例上来说还是低。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只玩横版过关。横版过关游戏里面的选择也有讲究,节奏快的不玩,理由同上。于是最终我选中了三国志,偶尔玩玩铁钩船长。这两个游戏有一个共性,过关慢。打爆一个通关要一个小时,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一般一个币都能玩到通关。铁钩船长更有意思,玩通关了还能从头来起。所以,有了这两个游戏,一般两三个币就能够耗一个下午。后来上了大学,在宿舍里面和哥们玩模拟器,他们都惊讶于我三国志横版过关怎么玩得那么好,殊不知这是我初中业余主要活动。
初二的时候,迷上了跳远。跳远有什么好迷上的呢?其实,所有带有竞争性的行为都有让人着迷的可能。我记得当时一下了课就跑到教室门口跟一帮家伙比谁跳得远。我是班上跳得最远的。除了立定往前跳之外,我们还比跳台阶,近 一米 高的台阶,从近 一米 开外往上跳。结果一个哥们有一次一不小心把腿搁上面了,打石膏打了一个月。后来高考的时候体育也算总分,有一项是跳远,我还记得考官们看着我一下蹦跶出去 两米 七五之后集体石化的表情:-)
初三的时候,迷上了台球。和班上的一个家伙,每个周末跑去玩。玩台球的技术程度要强于街机。但我发现我在台球方面很有天分,因为只玩了几个月,我就达到了能够单杆全收的地步(虽然只做到了一次)。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看台球比赛,可惜当时并没有机会接触斯诺克,当时玩的是小台子的美国花式台球,玩法简单,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看杆法准不准,熟不熟。台球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人们都跑去K歌去了。这让我怀疑所有有技术含量的游戏都会逐渐退出流行的大舞台。
初三暑假发生了一件事情——我家买电脑了。买电脑的原因我已经忘了,是老爸要去买的,至于老爸为什么要买,我也忘了。老爸买电脑的那时候,40岁。电脑买回来开机不会开,于是打电话过去问人家怎么开机。在农村,40岁的人能够干好老本行就已经不错了,但5年过去了,老爸自己买书学了网页设计、财务管理、Photoshop、制图软件等等,开发了自己的公司网站,并将所有的业务全部移到计算机上完成。老爸是影响我最大的人之一,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的重要性。
买了电脑对我的影响是我在高一迷上了电脑,当时学校有一个还算过得去的图书馆,里面有不少书,我记得常读的是《思维与智慧》、《电脑爱好者》、《科幻世界》。那一阵子我每天傍晚吃完饭之后就拿着一个小笔记本跑到图书馆去看《电脑爱好者》,把里面的各式各样好玩的技巧记录下来,“注册表应用技巧”是我最爱看的技巧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软件技巧。我记得当时最喜欢买的就是《计算机世界》报,因为它附赠一张光盘,里面装了各式各样的小软件。我把小本子上记得各种五花八门的技巧和光盘里面的小工具软件拿到家里的机子上捣鼓,经常把机子捣鼓挂掉。那时是97年,电脑是MMX200的处理器,硬盘只有 2G ,现在内存 2G 都是稀松平常了。因为硬盘太小,后来老爸装软件都装不下了,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用到哪个软件就把哪个软件现装上去,不用就删掉,我只记得他总是在Front Page和Photoshop之间来回倒腾,今天装这个明天装那个。那时我长期购买两本杂志一份报纸,杂志是《电脑爱好者》和《科幻世界》,报纸是《电脑报》。三年下来家里的电脑报叠了有桌子高,三年高中我也没有自己的书架,结果电脑报全都堆在二楼卫生间发黄了,根据王小波的说法,再过997年也许就发黑然后一千年不倒了。那些报纸和杂志陪我度过了不少美好的时光,我沉浸在摆弄新鲜玩意的乐趣之中,这是人有生俱来的对新事物的兴趣,纯粹而强大。一直到高三,接近高考的时候,我仍然坚持去图书馆做“摘抄”,仍然从牙缝里挤钱出来买我的科幻世界和电脑爱好者,后来班主任明令禁止我们吃过晚饭去图书馆,还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贴了八个大字“拒绝诱惑,享受寂寞”,我因为不能去图书馆看书义愤难平,于是在日记里面写了篇檄文(那时语文课要求写日记)——结果可想而知,我被班主任叫去思想教育了一番。
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迷上了诗词。具体原因已经记不清了。总之花了近一个月的早读课时间背了一百多首唐诗和几十首宋词。然后在接下来的月考中狠命地用了一把:写了一篇几乎全由诗词串起来的文章。那篇文章被打了80分左右,但后来语言老师在课上大加赞赏,并朗读了一遍,后来还发到了当地报纸上,让我虚荣心小小满足了一把。这个事情对我后来高考语文考了全班最高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直到高三的时候我语文还徘徊在100分左右(150分的卷子)。高考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背的东西一点也没用到,写了篇平白的记叙文,很是惋惜。
大一的时候迷上了古龙。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把古龙的中后期小说看了个遍,这段故事我几个月前写在blog里了。
大一下学期,为了逃掉尽可能多的课,在寒假里就事先把要上的课程先看完了。结果可以说是阴差阳错的迷上了C++。于是开学过来不但没逃掉课挣得玩的时间,反而花了更多的时间。有一次一个月就花了三百块钱买书上,结果不得不吃方便面度日。这段与C++的早期故事我很久前也写在blog里了。
大一下学期还发生了一件事情,我把家里的电脑带过来了,那台破电脑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除了装了一个VC之外,几乎什么也干不了。那时隔壁有台电脑配置比较强,可以跑nebular模拟器,有一次我看到他们在玩KOF,但我的机器跑不动nebular,于是搞了一个neo装起来。neo的好处是低配置的机器上也可以跑,但加载游戏极慢,我还记得每次加载都得等一分多钟。于是就这么迷上了KOF,每天回到宿舍跟隔壁的一个哥们切磋两个小时,不过由于缺乏高人指导,两个人玩来玩去鲜有提高。但那段时光是快乐的,一帮人围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反复尝试把一个难发的大招用键盘搓出来。我的手法是最快的,KOF01里面的super cancel,我能把八神的轻鬼烧cancel成大招,总是搞得众人集体石化。KOF陪我度过了大学三年的晚上10点到12点的美好时光。
大二买了一台国产笔记本(那个笔记本的厂商现在已经垮了),于是终于可以跑其它游戏了,于是接着迷上了极品飞车。玩极品飞车需要非常好的控制技巧,有一次我在宿舍里面从中午一直玩到天黑,用修改器把钱改到99999,玩了N个小时,烧了五百万块钱,终于开始来手感了。于是后面提高速度就行云流水般。后来我从网上得知,自己当年玩的分数已经位列键盘最高手之列。难怪当时同宿舍的一哥们跟我拼飞车总是很郁闷——因为他只要开出一个记录,我就轻松把他刷下去了。结果排行榜上总是占满了我的名字。
KOF和极品飞车陪伴我度过了三年的大学时光。因为第四年,404和405的哥们全都搬到鼓楼校区去了,并在猪窝一样的11栋挣扎了最后一个学年。我则因为大三就转系了,所以没有过去。大学生活于是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