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假如一杯水突然之间真正变成“半空”,将会怎么样?
——Vittorio Iacovella
回答:
这件事情上,悲观主义者可能比乐观主义者更接近真相……
当人们说“一个杯子是半空的”,意思往往是杯子里半杯是水,半杯是空气:
传统上说,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杯子是半满的,而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杯子则是半空的。由此闹出了大量笑话——比如,工程师看到杯子是所需大小的两倍,超现实主义者看到一只长颈鹿在啃一条领带,等等。
但是如果杯子空着的那一半是“真正”的空——真空呢?(即使有人争论说“真空”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空,但那是量子语义学该讨论的问题。)
真空当然不能维持很久。但真空形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则取决于一个常常无人问津的关键问题:哪一半才是空的?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设想有三只不同的“半空”杯子,然后一微秒一微秒地去看会发生什么事。
中间是传统的装有空气/水的玻璃杯。右边的玻璃杯和中央类似,只是上面一半不是空气,而是真空。左边的玻璃杯也是一半水一半真空——但下半部分是空的。
我们假定,真空在t=0时产生。
在最初几微秒里,什么也没发生。 在这个时间尺度上,连空气分子几乎都是静止的。
大多数空气分子以每秒几百米的速度快速运动,但是在任何给定时间内,总有些分子会比别的分子运动得快。最快的那一小点儿速度可达每秒1000米以上,在右边的玻璃杯中,就是这一小点儿分子率先进入真空。
在左边的杯子中,由于水的阻隔,空气分子不易进入。水是液体,不能像气体那样轻易扩散到真空中并将其填满。但是面对真空,它的确会开始沸腾,水蒸气慢慢进入真空当中。(译注:体的沸点和所处空间气体压强大小成正比例,在真空状态下,水所处环境的气压几乎为0,此时水的沸点极低,在常温下就可以达到沸腾。)
此时,左右两只杯子里表面的水都开始沸腾,但是右边的杯子里,当水还没有真正沸腾起来时,迅速涌入的空气就已把沸腾制止了。而左边的杯子还在继续沸腾,一层稀薄的水蒸气充填了真空。
几百微秒之后,涌进右侧玻璃杯的空气已经把真空完全填满,撞到了水面上,产生的压力波传入水中。玻璃杯的侧面因此稍微向外凸出,但玻璃材质可以承受住压力,没有破碎。反射回来的震荡波穿过杯中水,回到空气中,已经骚动的空气分子更加剧烈。
真空失守所产生的震荡波用大约1毫秒的时间扩散开去,传到另外两个杯子。当震荡波经过的时候,杯子和杯中的水都轻微地弯曲了。再过几毫秒之后,人耳便听到一声巨响。
大概到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左边的杯子悬浮到了空中。
大气压正试图挤压玻璃杯和水。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吸力”。右侧杯子里的真空维持的时间太短,不足产生吸力把杯子拉起来,但因为空气不能进入左侧杯子里的真空,玻璃杯和水开始向彼此滑近。
沸水已经充满真空,扬起少量水蒸气。随着真空空间逐渐变小,越来越多的水蒸气施加给水面的压力慢慢变大,最后会使得沸腾过程慢下来,正如较高的气压会阻碍沸腾一样。

但是,现在杯子和水相向移动的速度太快,增加的水蒸气已经无关紧要。在不到10毫秒的时间里,杯子和水就已经在以每秒好几米的速度飞向对方了。二者中间——除了几缕水蒸气,根本无法形成气垫,因此水像一把大锤一样砸开了玻璃杯底 。
水几乎不能压缩,所以撞击不会分散开——整个撞击过程干脆利落。作用在玻璃杯上的瞬间力量十分巨大,玻璃杯就这样打碎了。
这就是所谓的“水锤”效应。当你拧死老式自来水管水龙头时,有时会听到“砰”的一声,就是因为这个效应。这一效应还可见于著名的派对小把戏——用手狠砸玻璃瓶的顶端就能让瓶底碎掉。(这个把戏在流言终结者上刻录过,在物理课上分析过,还在无数的学生宿舍上演过)
当玻璃瓶碎掉以后,它会突然向下运动。但是里面的液体不会马上受到吸力影响——和我们的场景很类似——于是液体和瓶子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空隙。这就是一个小真空,不到一英寸厚,但它闭合时产生的震荡波也足以打碎瓶底了。
而在我们的情形里,这些力量将足以破坏最厚的饮水玻璃杯。
水向下推动杯底,撞到桌面上,水花飞溅,碎片四射。
同时,玻璃杯残存的上半部分还在继续上升。
0.5秒之后,观察者们会听到“啵”的一声,不禁退缩。他们不由自主地抬起头,继续看向上升中的玻璃杯。
玻璃杯恰好有足够的速度撞上屋顶,粉身碎骨。

……而这些碎片失去冲力,落回到桌面上。

教训:如果乐观主义者说杯子是半满的,而悲观主义者说杯子是半空的,物理学家就赶紧闪人吧。
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
- 原文来源:what-if.xkcd.com
- 原文标题:【What if】半杯水
- 原文地址:http://what-if.xkcd.co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