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面向终端的单主机互连

  • 实现了远程终端与计算机相连,解决了多个用户共享主机资源的问题。
  • 存在着主机负荷过重,可靠性低等问题

2)计算机-计算机通信

  • 标志性成果:分组交换技术;TCP/IP协议雏形
  • 逻辑上计算机网络采用两层结构,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资源子网负责数据存储和处理,通信子网负责数据传输。

3)面向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

  • 解决异构计算机的互连,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连。
  • 体系结构标准化: 制定网络体系结构:OSI-RM模型 形成TCP/IP系统结构 形成以太网、公用数据网等标准,如X.25标准等X系列

4)面向全球互连的计算机网络

1.2  Internet(因特网)的发展

第一阶段:因特网的起源:因特网起源于阿帕网ARPAnet,最初的“阿帕网”,由西海岸的4个节点构成。

第二阶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 NSFNET:1986 年,美国NSF 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网 NSFNET, 因特网逐步形成三级层次架构;WWW技术和浏览器出现。

第三阶段:从1993年开始,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 ISP 网络所代替。因特网逐渐演变成多级结构、覆盖全球的大规模网络

1.3 中国互联网现状

中国四大骨干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金桥网(CHINAGBN) 中国科技网(CSTNET)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2.1 计算机网络定义

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自治计算机,通过通信系统连接起来,在网络协议和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

(2)建立的目的是实现计算机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3)连网计算机必须遵循全网统一的网络协议

2.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行分类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个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2)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类

计算机网络组成、功能

3.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是网络的基本模块,为网络内的其他计算机提供共享资源;

数据通信系统是连接网络基本模块的桥梁,它提供各种连接技术和信息交换技术;

网络软件是网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网络协议的支持下,为网络用户提供服务。

 3.1.1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输出任务,并提供各种网络资源计算机系统根据在网络中的用途可分为服务器和工作站。

(1)服务器: 负责数据处理和网络控制,并构成网络的主要资源。  

(2)工作站: 又称“客户机”,是连接到服务器的计算机,相当于网络上的一个普通用户,它可以使用网络上的共享资源。

3.1.2 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网络适配器(网卡)、传输介质和网络互联设备等组成。    

 3.1.3 网络软件

网络软件是实现网络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软环境。包括:

网络协议和协议软件;

网络通信软件;

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管理及网络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常用术语

速率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Bit 表示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 速率的单位是 b/s,或kb/s, Mb/s, Gb/s 等

带宽与宽带

“带宽”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称为“线路的带宽”,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现在“带宽”是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的某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是“比特每秒”,或 b/s (bit/s)。  

宽带线路:可通过较高数据率的线路。

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是指对网络、设备、端口、虚电路或其他设施,单位时间内实际成功地传送数据的数量(以比特、字节、分组等测量)。

带宽一般指最大可能的传输速率。

倾向于用“吞吐量”一词来表示一个系统的测试性能。因为实现受各种低效率因素的影响,如,由一段带宽为10Mbps的链路连接的一对节点可能只达到2Mbps的吞吐量。

时延

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个端所需要的时间。它包括了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 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又称传输时延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处理时延: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信道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数据交换方式

交换:在多结点通信网络中,为有效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一般希望动态地设定通信双方间的线路。动态地接通或断开通信线路,或者动态地为数据包选择转发路径,称为“交换”。交换的过程其实就是动态分配线路资源的过程。

电路交换

  • 通话前先拨号建立连接。 可能只要经过一个交换机(如 A 到 B) 可能要经过多个交换机(如 C 到 D)
  • 通话过程中,通信双方一直占用所建立的连接。
  • 通话结束后,挂机释放连接。

分组交换

  • 23
    点赞
  • 2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4
    评论
**数字乡村解决方案摘要** **国家战略与乡村振兴** 中国正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加快数字中国的建设,整合数据资源,保障数据安全,并推动产业升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大方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资源数据,推动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它被视为促进乡村转型发展的新方向,是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关键要素与效益** 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要素包括数据资源整合、产业促进、农业发展规模化和标准化,以及改善乡村生活服务体系。预期效益包括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社会治理精准化,同时推动公共服务高效化。 **体系架构与数据融合** 数字乡村的体系架构包括乡村生态、基层治理、慧治、慧享、慧融、慧美、慧智和慧图等多个方面,实现城乡、政企、农户各级平台及服务的融合。数据融合是核心,整合乡村人口、产值、环境监测等多方面数据,为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多业务协同与智慧治理** 数字乡村通过多业务协同应用平台,实现乡村物联网的布局和触达,涵盖农业生产、农资厂商、消费者等环节。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质量溯源中的应用,确保了产品全过程可追溯。乡村智慧治理通过村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升治理效能,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服务”模式,提供便民服务和乡村经济发展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