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知识点 包含集合类 多线程p229

文章目录


1 方法的参数传递

实例: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hello";
        Integer num = 100;
        int[] array = {1,2,3,4};
        MyData myData = new MyData();
        change(str, num, array, myData);
        System.out.println(str);
        System.out.println(num);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
        System.out.println(myData.a);
    }

    public static void change(String str2, Integer num2, int[] array2, MyData myData2) {
        str2 += " world";
        num2 = 200;
        array2[0] = 9;
        myData2.a = 20;
    }
}
class MyData {
    int a = 10;
}

运行结果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析:

  1. 形参是基本数据类型,则传递一个值的拷贝。本例未涉及
  2. 型参是引用数据类型:
    传递地址值
    String类、包装类等对象具有不可变性,一变化就会产生新的对象。
    例如str存放的是指向常量池中hello字符串的地址0x1234
    此时形参str2中存放的也是0x1234(传递了地址值)
    在执行str2 += " world";时,新建了一个hello world字符串,并修改str2的值,使之存放了这个新生成的字符串的地址0x1235
    但是原来的hello字符串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变化,str依然指向0x1234

2 抽象类和接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口和抽象类都不能被实例化。

每个程序员都必须搞懂的抽象类和接口的含义以及区别

4 集合类相关

Java集合源码分析详解系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Map不属于Collection!

4.1 ArrayList

参考:
先看这个:Java集合源码分析(一)ArrayList

走进源码——ArrayList阅读笔记

size是数组中数据的实际个数。

手写简易ArrayList

public class MyArrayList {
    // 整个集合中最关键的部分,用来保存数据
    private Object[] elementData;

    // 数组已经存放的元素的个数
    private int size;

    // 构造方法
    public MyArrayList() {
        elementData = new Object[10];
    }

    public void add(Object obj) {
        // 要注意扩容的问题
        if (size >= elementData.length) {
            Object[] temp = new Object[(int) (elementData.length * 1.5)];
            // 不能丢掉原先的数据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0, temp, 0, size);
            elementData = temp;
        }
        // 先把元素添加进去再给size增值
        elementData[size++] = obj;
    }
}

4.2 LinkedList

参考: Java集合源码分析(二)Linkedlist

基于双向链表。双向链表是包含两个指针的,pre指向前一个节点,next指向后一个节点,但是第一个节点head的pre指向null,最后一个节点的tail指向null。
非线程安全的(异步)。
能够当作队列来使用,LinkedList是双端队列的一种实现,所以,基于双端队列的操作在LinkedList中全部有效。

手写简易ArrayList

class MyLinkedList {
    private Node first;  // 链表的头结点
    private Node last;   //链表的尾节点
    private int size;    // 链表已经存放的元素的个数

    public void add(Object obj) {
        Node node = new Node();
        if (first == null) {  // 节点为空的情况
            node.prev = null;
            node.next = null;
            node.obj = obj;
            first = node;
            last = node;
        } else {  // 节点不为空的情况
            node.obj = obj;
            node.prev = last;
            last.next = node;
            node.next =null;
            last = node;
        }
    }
    // 内部类
    class Node {
        Object obj;// 核心变量,保存当前节点的数据
        Node prev;
        Node next;

        // 构造方法
        public Node(Object obj, Node prev, Node next) {
            this.obj = obj;
            this.prev = prev;
            this.next = next;
        }
        public Node() {
        }
    }
}

4.3 HashSet

可以添加一个null。不允许重复。
底层结构维护了一个HashMap对象,也就是和HashMap的底层一样,基于哈希表。

添加元素obj的去重原理

  1. 一个数组加链表存放数据(类似散列表中的拉链法)。
  2. 首先获取obj的哈希值,之后通过运算获取一个整数索引,代表数组下标。
    如果该索引处没有元素,则直接添加。
    如果有其他元素,则需要进行equals判断。不相等则以链表的形式追加到已有元素的后面;相等则直接覆盖,返回false。

4.4 TreeSet

不可以添加null。不允许重复。
底层结构维护了一个TreeMap对象,而TreeMap底层是红黑树结构。
可以实现两种排序

  1. 自然排序:必须让添加元素的类型实现Comparable接口,实现里面的compareTo方法。
  2. 指定Comparator的定制排序:创建TreeSet对象时传入一个Comparator接口的对象,实现里面的compare方法。
    去重原理:通过比较方法的返回值是否为0.

4.5 HashMap

允许null作为键值。
capacity是HashMap的桶的个数。
load factor是HashTable在增长(内部数据结构重构)之前,允许有多满。
底层结构是哈希表:jdk7是数组+链表,jdk8是数组+链表+红黑树。接下来的思路都属于jdk8
HashMap种维护了一个Node类型的数组table,当创建HashMap对象时,只是将loadFactor初始化为0.75,table保持为null。

第一次添加时,将初始table容量设为16,临界值`threshold`为12。
每次添加调用putVal方法:
	1. 先获取key的二次哈希值并进行求与运算,得到了table的存放位置。
	2. 判断该位置上是否有元素,如果没有则直接存放。如果有则继续判断:
	2.1 如果和当前元素相等则直接覆盖
	2.2 不相等则继续判断是链表结构还是树状结构,按照对应结构的判断方式来判断先等。
	3. 将size++,如果超过threshold则需要resize()进行2倍扩容,并且打乱原来的顺序重新排列。
	4. 当一个桶中节点数>=8 && 桶的总数>=64时,会将链表转为红黑树。

5 Java多线程

参考:Java 视频教程全集(376P) | 80 小时从入门到精通

线程是进程的内部的部分。进程看作一个容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存是逻辑内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LS是thread local storage,存放线程的独有数据。

5.1 同步和互斥

相交进程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同步和互斥。
同步: 散布在不同进程之间的若干程序片断,它们的运行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某种先后次序来运行,这种先后次序依赖于要完成的特定的任务。
互斥: 散布在不同进程之间的若干程序片断,当某个进程运行其中一个程序片段时,其它进程就不能运行它们之中的任一程序片段,只能等到该进程运行完这个程序片段后才可以运行。

同步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互斥,而互斥是一种特殊的同步。

5.2 线程状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新建(New)
    创建后尚未启动。
    Thread t = new Thread();

  2. 可运行(Runnable)
    可能正在运行,也可能正在等待 CPU 时间片。
    包含了操作系统线程状态中的 Running 和 Ready
    就绪状态:调用start()方法就进入就绪状态,但不是立即执行。
    运行状态:由CPU调度进入运行态。

  3. 阻塞(Blocked)
    当调用sleep() wait() 或者同步锁定时。线程进入阻塞状态。阻塞事件结束后,重新进入就绪状态。

  4. 死亡(Terminated)
    可以是线程结束任务之后自己结束,或者产生了异常而结束。

进入就绪态的四种方式
  1. start方法
  2. 解除阻塞
  3. yield方法(注意sleep是进入了阻塞状态)
  4. jvm调度
进入阻塞态的四种方式
  1. sleep方法(注意yield是进入了就绪状态)
  2. wait
  3. join:在线程中调用另一个线程的 join() 方法,会将当前线程挂起,而不是忙等待,直到目标线程结束。让目标线程来“插自己的队”。
  4. 一些操作。例如IO read write

5.3 Runnable和Thread

实现接口 VS 继承 Thread
实现接口会更好一些,因为:

  • Java 不支持多重继承,因此继承了 Thread 类就无法继承其它类,但是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 类可能只要求可执行就行,继承整个 Thread 类开销过大。

5.4 synchronized

并发:同一个对象多个线程 同时操作
当一个线程获得对象的排他锁,独占资源,其他线程必须等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ynchronized方法(同步方法)
synchronized块(同步块)
synchronized (obj){}
  • obj称为同步监视器。
  • obj可以是任何对象,但是推荐使用共享资源作为同步监视器。
  • 同步方法中无需指定同步监视器,因为同步方法的同步监视器是this即该对象本身,或者Class对象。

使用synchronized不当容易引起死锁。

5.5 wait() notify()

调用 wait() 使得线程等待某个条件满足,线程在等待时会被挂起,当其他线程的运行使得这个条件满足时,其它线程会调用 notify() 或者 notifyAll() 来唤醒挂起的线程。

  • 它们都属于 Object 的一部分,而不属于 Thread。
  • 只能用在同步方法或者同步控制块中使用,否则会在运行时抛出 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 使用 wait() 挂起期间,线程会释放锁(sleep()不会释放锁)。这是因为如果没有释放锁,那么其它线程就无法进入对象的同步方法或者同步控制块中,那么就无法执行 notify() 或者 notifyAll() 来唤醒挂起的线程,造成死锁。
生产者消费者示例(管程法,借助缓冲区)
class TestConsumerProduct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nContainer synContainer = new SynContainer();
        new Productor(synContainer).start();
        new Consumer(synContainer).start();
    }
}
// 生产者
class Productor extends Thread {
    SynContainer container;

    public Productor(SynContainer synContainer) {
        this.container = synContainer;
    }

    public void run() {
        // 假设生产10个
        for (int i = 0; i < 10; i++) {
            System.out.println("produce No." + i + "production");
            container.push(new Production(i));
        }
    }
}
// 消费者
class Consumer extends Thread {
    SynContainer container;

    public Consumer(SynContainer synContainer) {
        this.container = synContainer;
    }

    public void run() {
        // 假设消费20个
        for (int i = 0; i < 20; i++) {
            // 注意此时程序不能自己停止。因为生产者生产完10个以后已经停止了,消费者还在阻塞等待
            System.out.println("consume No." + container.pop().id + "production");
        }
    }
}
// 缓冲区
class SynContainer extends Thread {
    // 只能存放5个产品
    Production[] productions = new Production[5];
    int count = 0;  // 指向最后一个产品的下一个位置

    // 存 操作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push(Production p) {
        if (count == productions.length) {
            try {
                this.wait();// 线程阻塞,消费者通知则解除阻塞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roductions[count] = p;
        count++;
        this.notifyAll();
    }

    // 取 操作
    public synchronized Production pop() {
        if (count == 0) {
            try {
                this.wait();// 线程阻塞,生产者通知则解除阻塞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count--;
        this.notifyAll();
        return productions[count];
    }
}
// 产品
class Production {
    int id;

    public Production(int id) {
        this.id = id;
    }
}

5.6 volatile

1分钟读懂java中的volatile关键字
volatile 修饰的变量就是通知系统这个变量不稳定,随时会被其他线程所修改。
使用volatile修饰的变量会强制将修改的值立即写入主存,主存中值的更新会使缓存(每个线程的工作空间)中的值失效(非volatile变量不具备这样的特性,非volatile变量的值会被缓存,线程A更新了这个值,线程B读取这个变量的值时可能读到的并不是是线程A更新后的值)。
volatile会禁止指令重排
volatile具有可见性、有序性,不具备原子性。

5.7 单例模式

双重检验锁(DCL double checked locking)

class Singleton {
    // 懒汉式,此时的 volatile是为了禁止指令重拍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

    publ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5.8 可重入锁

当线程请求一个由其它线程持有的对象锁时,该线程会阻塞,而当线程请求由自己持有的对象锁时,如果该锁是重入锁,请求就会成功,否则阻塞。

synchronized就是一种可重用锁。

测试是不是可重入锁:

class TestReentrantLock {
    public void test() {
        // 第一次获取锁
        synchronized (this) {
            System.out.println("第一次取得了锁!");
            synchronized (this) {
                System.out.println("第二次取得锁,这是ReentrantLock!");
            }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TestReentrantLock().test();
    }
}

可重入锁的实现原理
每一个锁关联一个线程持有者和计数器,当计数器为 0 时表示该锁没有被任何线程持有,那么任何线程都可能获得该锁而调用相应的方法;当某一线程请求成功后,JVM会记下锁的持有线程,并且将计数器置为 1;此时其它线程请求该锁,则必须等待;而该持有锁的线程如果再次请求这个锁,就可以再次拿到这个锁,同时计数器会递增;当线程退出同步代码块时,计数器会递减,如果计数器为 0,则释放该锁。

5.9 悲观锁 乐观锁

  • 悲观锁:每次获取数据的时候,都会担心数据被修改,所以每次获取数据的时候都会进行加锁。synchronized是独占锁即悲观锁,会导致其他所有需要锁的线程挂起,等待持有锁的线程释放锁。
  • 乐观锁:每次获取数据时,并不会加锁。只在更新数据的时候判断该数据是不是被其他人修改过。如果被其他线程修改则不进行数据的更新。由于不及所,所以其他线程也可以进行读写操作。这种乐观的并发策略的许多实现都不需要将线程阻塞,因此这种同步操作称为非阻塞同步。一般使用version方式和CAS方式。
乐观锁的实现 CAS比较并交换
  • 有三个值:当前的内存值V,原来的值A,将要更新的值B
  • 首先线程从内存V中读取值A,当且仅当预期值A和内存值V相同时,将内存值V修改为B,否则返回V。这是一种乐观锁的思路,它相信在它修改V之前,没有其他线程会去修改V值;而Synchronized是一种悲观锁,它认为在它修改V之前,一定会有其它线程去修改V,悲观锁效率很低。
  • CAS是一组原子操作,不会被外界打断,属于硬件级别的操作。
使用场景
  • 乐观锁的使用场景:适合大量读取。如果大量写入的话,冲突的可能性大。为了数据一致,需要不断查询新的数据,占用了吞吐量。
  • 悲观锁的使用场景:写入频繁。如果读取频繁会造成浪费。

6 ISO/OSI参考模型

  1. 物理层:传输单位是比特,任务是透明的传输数据。
  2. 数据链路层:传输单位是帧,任务是将网络层传下来的IP数据报封装成帧。功能概括为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注意没有拥塞控制)。
  3. 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关心的是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功能概括为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
  4. 运输层:传输单位是TCP报文段或者用户数据报(UDP)。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
  5.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负责管理主机间的会话进程,包括建立、管理以及终止会话。
  6. 表示层: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数据的表示方式。
  7. 应用层:用户和网络的界面,最为复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统称为通信子网,它是为了联网而加上去的通信设备。
运输层承上启下。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统称为资源子网,相当于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的处理。

7 三范式

  1. 第一范式:属性值不可再分。例如电话应该被分为手机和座机。
  2. 第二范式:每个非主属性 应该完全依赖于R的每一个候选关键属性,而不是部份依赖。例如选课成绩表(学号,课程号,成绩,姓名)中,关键字为组合关键字(学号,课程号),但是姓名仅仅依赖于学号,所以冗余,需要拆解。
  3. 第三范式:非主属性传递依赖于R的每一个候选关键属性。例如选课成绩表(学号,课程号,成绩,姓名)中,此时假设姓名不会重复。该表有两个候选码:(学号,课程号)和(姓名,课程号)。存在依赖:学号->姓名,(学号,课程号)->成绩,(姓名,课程号)->成绩,唯一的非主属性成绩不存在部份依赖,也不存在传递依赖,所以属于第三范式。

8 系统变慢的可能原因

  1. 数据库原因
    数据库的表设计复杂,需要的关联查询较多。随着数据量的增大这个问题越来越凸显。
    数据库有的表被死锁。
    索引不够全,可能有很多查询的条件为不存在索引的属性。
  2. 服务器
    配置低。
    受到攻击,比如DDos
  3. 其他
    许多资源没有及时的释放,重启服务器。没有及时关闭已打开并提交过的记录集对象和连接对象
    垃圾文件太多。

9 内连接和外连接

  • 内链接也被称为自然连接,两个表中只有符合条件的行才能放入结果集。
  • 左外连接是在自然连接的基础上,再检查左表的值是不是都出现在结果集之中了,如果没有,则将未出现的该行放入结果集,再将对应右表对应的部分设置为null。

10 聚集索引,非聚集索引,创建索引考虑的因素

10.1 聚集索引

数据行的物理顺序与列值(一般是主键的那一列)的逻辑顺序相同,一个表中只能拥有一个聚集索引。即:只要索引是相邻的,那么对应的数据一定也是相邻地存放在磁盘上的。

叶子节点存的是整行数据,直接通过这个聚集索引的键值找到某行

10.2 非聚集索引

数据行的物理顺序与索引的逻辑顺序不同的逻辑顺序不同,一个表中可以拥有多个非聚集索引。

叶子节点存的是字段的值,通过这个非聚集索引的键值找到对应的聚集索引字段的值,再通过聚集索引键值找到表的某行,类似oracle通过键值找到rowid,再通过rowid找到行。

10.3 创建索引考虑的因素

  1. 考虑在WHERE和ORDER BY命令上涉及的列建立索引
  2. 值分布很稀少的字段不适合建索引,例如“性别”这种只有两三个值的字段;
  3. 不要建立太多索引
  4. 频繁进行数据操作的表,不要建立太多的索引;
  5. 经常与其他表进行连接的表,在连接字段上应该建立索引

11 TCP连接管理

11.1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1. 客户机的TCP向服务器的TCP发送一个连接请求报文,不含应用层数据。SYN=1,seq=x。
  2. 服务器的TCP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发回确认,并为该连接设置TCP缓存和变量不含应用层数据。SYN=1,ACK=1,seq=y,ack=x+1。
  3. 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确认,同时为连接分配缓存和变量。SYN=0,ACK=1,seq=x+1,ack=y+1。可以携带数据。
  • 由于服务器的资源是在第二次握手时分配的,而客户端的资源是在第三次握手时分配,使得服务器容易受到SYN洪泛攻击
  • 为什么三次?
    防止已经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到达服务器。例如此时采取二次握手,客户端A向服务器B发送了第一次请求报文,但是在某个中间节点长时间滞留。A超时后重发第二次请求报文,B收到后发送给A确认,此时连接就建立了。等数据传输完之后,连接断开。此时失效的第一次请求报文到达B,B就会直接建立连接,浪费资源。

11.1 四次握手释放连接

  1. 客户机的TCP向服务器的TCP发送一个连接释放报文,并停止发送数据,主动关闭TCP连接。FIN=1,seq=u。(TCP是全双工的)
  2. 服务器的TCP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发回确认,此时TCP处于半关闭,如果服务器还需要发送数据,那么客户端还是得接收。ACK=1,seq=v,ack=u+1。
  3. 如果服务器没有可发送的数据了,就向客户端发出连接释放报文段。FIN=1。
  4. 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确认,且等待2MSL(最长报文段寿命)后,A才进入连接关闭状态。
  • 为什么四次,且等待2MSL?
  • 两个原因
  1. 保证A的最后确认报文段可以到达B,如果最后的确认报文段丢失了,那么B无法正常关闭连接,就要向A重发释放连接报文段。
  2. 防止出现已经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情形同“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一样。

12 数据库 分表

当一个表的数据不断增多时,切分是必然选择,因为数据量太大查询效果会很差,维护索引也会变得困难。将数据分散到集群中的不同节点上,从而缓存单个数据库的压力。

  • 垂直拆分:将有很多字段的表拆分为多个表,每个表的结构不一样且包含原表的部分字段。将访问频率搞得放到一个表中,低的放到另外一个表里去。
  • 水平拆分:把一个表的数据拆分到多个库的多个表里去,但是每个新表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每个新表的数据量加起来就是原表的数据量。

13 数据库优化

数据库性能优化(一)

13.1 创建并使用正确的索引

10.3 创建索引考虑的因素

  1. 考虑在WHERE和ORDER BY命令上涉及的列建立索引
  2. 值分布很稀少的字段不适合建索引,例如“性别”这种只有两三个值的字段;
  3. 不要建立太多索引
  4. 频繁进行数据操作的表,不要建立太多的索引;
  5. 经常与其他表进行连接的表,在连接字段上应该建立索引

13.2 只返回需要的字段

  1. 减少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开销
  2. 减少服务器处理数据开销
  3. 减少内存占用

13.3 减少交互次数

采用批处理,比如每一千条数据提交一次。


14 常见的三种缓存策略,缓存可能产生的错误

  1. FIFO First In First out 先进先出
  1. 新访问的数据插入FIFO队列尾部,数据在FIFO队列中顺序移动;
  2. 淘汰FIFO队列头部的数据;
  1. LRU Least recently used 最近最少使用

核心思想“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

  1. 新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
  2. 每当缓存命中(即缓存数据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链表头部;
  3. 当链表满的时候,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1. LFU Least frequently used 最近使用次数最少

核心思想“如果数据过去被访问多次,那么将来被访问的频率也更高”。

  1. 新加入数据插入到队列尾部(因为引用计数为1);
  2. 队列中的数据被访问后,引用计数增加,队列重新排序;
  3. 当需要淘汰数据时,将已经排序的列表最后的数据块删除。

可能的错误:
缓存与数据库双存储双写导致的数据一致性。

Cache Aside Pattern:
最经典的缓存+数据库读写的模式,就是 Cache Aside Pattern。

  • 读的时候,先读缓存,缓存没有的话,就读数据库,然后取出数据后放入缓存,同时返回响应。
  • 更新的时候,先更新数据库,然后再删除缓存。

15 如何设计一个高并发系统?

参考:如何设计一个高并发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1 系统拆分

将一个系统拆分为多个子系统,之后每个系统连接一个数据库。
之所以拆分系统,是为了降低耦合性,将具有不同功能的服务分别部署到不同的服务器上。

15.2 缓存

大多数的高并发场景都是读多写少,在数据库和缓存里都写一份,高并发读的时候去读取缓存。

15.3 消息队列MQ

应对高并发写的情况,大量的写请求灌入 MQ ,后边系统消费后慢慢写。
存放消息的容器,需要使用消息的时候就取出消息,是分布式系统中的重要的组件。通过异步处理提高下性能,降低耦合性。

15.4 分库分表

可能到了最后数据库层面还是免不了抗高并发的要求,那么就将一个数据库拆分为多个库,多个库来扛更高的并发;然后将一个表拆分为多个表,每个表的数据量保持少一点,提高 sql 跑的性能。

15.5 读写分离

主从架构,主库写入,从库读取,搞一个读写分离。读流量太多的时候,还可以加更多的从库。

15.6 ElasticSearch


16 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URL

参考: 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URL,按下回车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16.1 域名到IP的转换

  1. 首先查找浏览器的缓存
  2. 查找系统的缓存,host文件
  3. 如果还没有找到,那么使用域名解析协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DNS服务器会进行递归查询或者迭代查询来查找IP。

16.2 利用IP地址建立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TCP链接

三次握手。见第11节

16.3 浏览器通过HTTP协议发送请求

浏览器向主机发起一个HTTP-GET方法报文请求。请求中包含访问的URL,KeepAlive,长连接,还有User-Agent等。

16.4 某些服务器会做永久重定向响应

对于大型网站存在多个主机站点,为了了负载均衡或者导入流量,提高SEO排名,往往不会直接返回请求页面,而是重定向。返回的状态码就不是200OK,而是301,302以3开头的重定向码,浏览器在获取了重定向响应后,在响应报文中Location项找到重定向地址,浏览器重新第一步域名解析或者建立TCP链接,再访问即可。

16.5 浏览器跟踪重定向地址

当浏览器知道了重定向后最终的访问地址之后,重新发送一个http请求,发送内容同上。

16.6 服务器处理请求

服务器接收到获取请求,然后处理并返回一个响应。返回状态码200 OK,表示服务器可以响应请求。

16.7 释放TCP链接

四次握手。见第11节

16.8 浏览器显示页面

尚没有完整接受完全部文件内容时便开始渲染。但有一些图片、js文件等的url,还可能需要利用这些url重新发送请求,走一个完整的流程。

16 部分设计模式

16.1 观察者模式

【设计模式】最常用的设计模式之一的观察者模式

定义对象之间的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使得每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则所有依赖于该对象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且自动更新。

  • Subject:被观察的角色。将所有的观察者的引用保存到一个集合之中。
  • Observer:抽象的“观察者”,定义了一个更新接口,使用被观察者的状态改变时通知自己。
  • ConcreteObserver:具体的观察者。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