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产业之我见

 下面是 转自: 张黑◎斗室厥词的一篇文章。

1、生存
对于大多数GIS企业来说,来自政府部门的订单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发展信息产业,为了推动国家管理信息化进程,国家在全国范围诸多行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信息产业建设工程,涉及到3S技术的有金土工程、金水工程、金农工程、金盾工程等等

GIS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生存,最基本的就是要把握上层关系资源。所以政府资源成了GIS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渠道。有人认为未来的GIS产业必将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形成一定的稳定格局。但我却不这么认为。现在的GIS项目实施手段多样化,而评价项目成功与否却没有一定之规。很多人想从中牟利,所以但凡有一个中型项目实施需求,便有可能诞生一家企业,如数字政通就是通过云南某项目起家,而建设数字也是上海项目获利后收购建设电子改组而成的。

另一方面,现代人的创业情结远远大于合作精神,“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是很多人的事业心态。企业也无法给员工未来作出任何承诺和保障。在自身压力和外界因素的驱使下,企业就形成一种“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局面,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获得属于自己的优势资源的时候,往往就选择了自立门户。

所以我认为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混乱的格局不会改变。因为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拼命的争夺现有的市场资源,他们又都有着维系自己企业生存的关系和渠道,所以GIS行业内的企业往往是处于一种做不大也死不了的状态中。

因为项目实施的技术壁垒很薄弱,所以行业内有明智的企业选择了做开发平台,超图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可以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通过做平台提升自身层次,培育自己的开发商。而在平台技术的竞争中,对手仅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已。

2、资本

在多年对企业经营模式实践和研究中,我将企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经营模式,这一阶段企业的核心任务是研发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个阶段是品牌经营模式,当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应该从品牌塑造的角度制订经营战略,达到以无形胜有形的目的;第三个阶段,企业可以抽身事外,以资本运做的方式进行企业集团化运营。如联想,初期做联想汉卡,中期做品牌建设,形成“lenovo”的品牌凝聚力,现在是香港控股在宏观操控真个“联想局”。

资本运做是企业运做的最高形态,而运做资本则是要贯穿于企业发展始终的,从最初的筹资创业,中期的融资发展,到最终资本运做。一个企业离开资本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生存。对于运做资本,GIS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a) 将资本运做当作企业的第一目标,削尖了脑袋寻找投资人,却有不知道获得投资后该做什么。随着中国GDP不断快速增长,中国吸引了诸多海内外投资人的目光,GIS作为朝阳产业更是如此。但很多企业往往都只看到利益,却没看到责任,盲目的去寻找投资。例如当年的建设电子,在融来3000万后,却不知道该如何投入生产,花700多万买了一层办公楼后,剩余资本因为无所作为又被投资人收回。

b) 另一部分寻找投资的目标却十分明显,利用高技术做掩护中饱私囊。很多国有企业都存在着类似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本来是某某大学或研究所投资的企业,结果却在经营过程中逐渐私有化。对于投资机构的钱也一样对待,当年在行业内叱咤风云的武汉适普,在接纳了来自IDG和SoftBank等多家机构的投资后,现在反而成了一个空着的躯壳。

现在很多期盼着上市的企业,大多都心存一个不良的动机,为了圈钱而上市,而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煤航做为GIS行业唯一一家上市企业因为连续三年的亏损,终于在2005年下半年被摘牌处理,股民的钱究竟何去何从,只有当事人知道。眼见灵图又获得3000万美元的投资,希望投资者这回不会打了水漂,希望灵图能利用这些资本成就一番事业。

c) 与以上两者截然相反的是一部分企业对资本的强烈抵触。这类企业一般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而对自身控制之外的市场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进。比如吉威数源的董事长张扬就自豪的宣称企业一没有高校背景、二没有政府后台、三没有外来资金。一方面的确反映了企业的实力和自信。但与之相对应的,没有高校背景,就了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研发成本;没有政府后台,就意味着运营风险的增加;没有外来资本,企业会在重大事件面前捉襟见肘,在突发事件面前无能为力,大大阻碍了企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发展思路的单薄。未来的GIS市场竞争肯定愈发激烈,再强的企业也不可能独力抵抗来自市场和对手的重重压力,“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企业必须要学会整合各类资源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GIS产业才能够发展壮大。

3、技术

技术是GIS行业发展的源泉,又是制约其发展的羁绊。行业内大多企业之所以略有所成,就是因为其在发展初期掌握了一套比别人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吉奥的GeoStar、吉威数源的GeoScan,超图之所以发迹也是基于宋官福从国外带回来的一整套技术。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依靠单一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发家于国内GIS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很多,但单一的技术模式又会让企业安于现状,裹足不前。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GIS技术还只能在政府的保护伞下存活,无法直面市场自然阳光的原因之一。

在GIS发展的这几年中,中国的GIS技术以一种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方式存在,这种存在是建立在客户对新兴技术无法提出合理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国内的许多GIS项目在运做的时候,往往由于行业隔阂,开发方对项目本身认识不足,可是客户也没有丝毫想法,双方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直到项目做完了,也不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项目从招投标到最后验收都是走走形式。最终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单位领导做了形象工程,好一个双赢局面。正因为如此,国家年年会在相关建设方面投入巨资,却年年都在做重复的事情。

正是上一轮国土资源信息化的的建设成就了国土资源领域的老大哥MAPGIS,而在新一轮建设中很多以往实施过的项目又被推倒重来了。城市方面,“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已经是第三代了吧。这种重复性的建设在浪费国家资源的同时,使GIS产业无法在技术上获得真正的发展。很多企业虽然获得很多政府的奖励,但仔细推敲起来,都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MAPGIS体系之所以被国土行业推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闭门造车”的学院派研究风格,他们过分的强调于技术而忽略了客户需求。这种现象在行业内普遍存在,很多企业投身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中,自认为技术可以引导一切,其实不然。超图董事长钟耳顺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并不是发表一两篇文章,包括SCI收录的文章,或者是申请一个专利就算是完成了创新。如果发表的文章根本没有人看,专利没有人买,没有产生任何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不能叫做创新。”所以企业以技术为核心向以市场为核心的转型是势在必行的。

GIS多年来所积累的技术其实少的可怜,只是因为市场过于狭窄才没有引来IT大鳄的虎视眈眈,但凡有大公司看中这块馅饼,行业内的企业恐怕连招架之功都没有。比如google公司用来跑马圈地的google earth,有哪家GIS企业能与之抗衡呢?

企业想向市场化转型就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对消费群体透彻的研究,不能只是一味的跟风。看着GeoScan赚钱,南方、威远图马上模仿,看着Go2map被Sohu收购,MapBar、MapABC立即追随。对于新的市场需求却麻木不仁、不闻不问。我手头就有一份搁置了很久的计划书,有着很大的市场前景,但我们行业内的同人却不屑一顾,看看标题就不愿意再做深入了解,这种眼光怎么能成就大事呀。

4、人才

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人才,在任何一个企业,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都来源于人才,但在GIS行业中,企业和人才的冲突让很多公司陷入了困境。

a) 员工待遇。前一阶段一名中地数码(MAPGIS)员工在与企业发生纠纷后,声声血、字字泪的暴露了该公司的一些黑幕,其中除了包括国有资产流失外,更主要的是员工与公司权益冲突。在此爆料猛文发表后,中地多年塑造的一点品牌形象荡然无存,而竞争对手也在背地里窃喜,有的企业甚至在公司内部群发该文章,作为日后攻击对手的佐证。其实中地所暴露出来的的问题,几乎存在于各个行业、每个公司,有些做的稍微好些,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GIS行业内很多企业,不论是行业老大ESRI、还是国产GIS领导者自居的超图;不论是形象已毁的中地、或者在员工待遇上口碑不错的吉威数源,在对待员工的政策上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不计报酬的加班加点、按照最低标准给员工上报社保福利、在奖金上做小动作,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其实大家看看国内的就业现状就不难发现,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让打工者在寻找谋生之所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主动权,只能完全听命于企业。看过很多员工自揭企业内幕的文章,连海尔、华为等国内知名的大企业都是如此,何况夹缝中的GIS产业呢?

b) 人才难觅。尽管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但实际上在GIS行业,真正的人才却属于稀缺资源,对员工的态度其实也表明一点,企业对自己的员工更多的是不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GIS本身属于一个多学科交叉学科,所构成这种交集的学科越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高。如今国内已经有百十家高校开设了GIS相关专业,但人才的培养却不尽如人意。教学水平及GIS人才参差不齐;缺乏实践及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定位是GIS人才教育的弊病。

另外,为了适应市场需求GIS专业课程设置也是名目繁多。GIS本科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四类:地理类、测绘与遥感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和GIS专业类。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本就复杂的课程只是基础知识,除此之外, GIS项目遍及国土、水利、城市、国防、电力、通讯……,而从业人员也需要对这些行业有足够的了解,这又为人才的寻觅增加了难度。

c) 归宿难求。在GIS企业中发展前景最难以预料的就是程序员,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年轻的时候或者风光无限,但年龄增长对其能力发挥有直接的影响,其有效年龄最晚是35岁,这个年纪之后,人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都逐渐不能适应这个职业。另以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所拥有的技能越专一,其适应空间也就越狭小。对于GIS程序员来说更是这样,通用领域的程序员,可以频繁的在不同应用领域寻找发展机会,而GIS领域的程序员,甚至在离开一家公司后,便很难找到更为合适的出路,因为其知识结构和技术路线都深深打上了上一个公司的烙印,很难适应新的技术环境。

微软、google的程序员在公司工作4、5年后便可以拥有公司的股票,这样他的未来便有了保障,所以这些公司能屡屡被评为“最佳雇主”。但国内IT企业远远做不到这点,更别提GIS企业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不断发展,扩充新的岗位来使程序员从职能和素质上进行提升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但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是有限的,企业的未来是无法预期的,这些员工未来归宿如何,谁也不知道。

5、其他

因为行业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也是危机重重。很多GIS企业是集权化的管理方式,事无巨细由老总一人把控。这是GIS企业发展经历决定的。

国内的GIS企业多由创业者自行组织创办,由于一定技术优势使企业发展一帆风顺,很少经历挫折和失败。领导人在这种环境中往往会形成一种盲目自信的心态,认为自己是万能的。喜欢形式化的工作作风,不愿意听取反面意见,乃至举手投足,都模仿“老人家”的姿态。长此以往,公司内部管理必将出现“忠臣良将”背国他投,而小人得志的局面。

企业的一帆风顺,来自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来自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来自于市场建设的不完善。很多GIS企业就象一个个被溺爱坏了的孩子,生活在整个社会为自己营造出来的舒适环境中,一旦有一天国家不再扶植,企业无法从原有的环境中获利而需要自谋出路时,它必将无所适从。

所以,企业越早的遭遇挫折,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就如同高尔基在《海燕》中所写的那样“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在更多的暴风雨中,我们的企业才能成长壮大,而一叶障目的生活在自己的单一优势下,最终只能换来更大的失败。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