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已死,软件永生

搞软件开发这么多年,我发现软件发展有个有趣的现象:

传统的软件巨头们不断地给自己的拳头产品累加功能,越来越复杂臃肿,使用起来越来越难,找到功能入口都很费劲;而互联网新贵们则卷起袖子,把功能不断地拆解,网络化。

比如著名的微软Offce套件(Word、Excel、PPT、Project、Visio等),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功能多到可怕,普通人日常用到的功能可能连5%都不到。

Office太强大,也太复杂了。业内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值得把Office重做一遍,核心表达的是Office的每一个模块都足以诞生一到多个新的独角兽公司:包括被Salesforce并购的Slack,Zoom,估值突破100亿美元的笔记应用Notion,此外还包括Coda、Airtable、Typora等应用。

拆分后的软件精准地解决某一个领域的问题,无需安装、在线协作非常方便。而且得益于轻量和便捷,这些新贵们规模化的速度也很惊人。

然而,中国的软件行业一直在持续着一个循环的怪圈:

无论是一个ERP,一个OA,还是现在SaaS时代的一个云办公,视频会议,最初时往往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但走着走着就变得臃肿,毫无吸引力。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做着做着,大家就产生了全能幻觉,什么都想要,又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大而全”一方面被摒弃,被认为是落后的,一方面却又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目标。

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呢?近些年,所谓的细分领域,就是对臃肿的软件形态的一次拆解。

2017年1月上线的小程序,把用户最常用的功能“拆”出来,放到最便捷的地方,不用安装,扫一扫,搜一搜即可使用,用完即走,非常方便。2018年3月,九大手机厂商共同发布的“快应用”也是如此,不用安装,即点即用,并且和搜索等场景关联。

那会不会进一步拆分,把功能拆成更小的粒度呢?

比如公司一个招聘系统,有这样的功能:上传简历、筛选简历、评价简历、修改简历状态、安排面试等等,那这些功能可不可以拆分出来,形成API让别的系统调用呢?

我刚开始觉得这么做意义不大,后来看了钉钉平台的一个功能:酷应用,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发现这种细粒度的拆分是非常有价值的。

简单来说,酷应用可以把这些细粒度的功能组合起来,集成到钉钉的聊天窗口中,这么说有点抽象,大家看个视频就能体会到它的威力:

点击视频,横屏播放更精彩

可以看出,HR和多个面试官围绕着群聊中的一个“卡片”,根本不用离开这个聊天窗口,不用再切换到招聘系统,就实现了简历的筛选、面试安排、结果评价、数据统计,整个体验非常顺畅!

很明显,这个小小的“卡片”就像Eclipse的插件,调用了现有招聘系统的接口,和聊天窗口做了深度的集成,让多人在其中协同,实现了这样惊艳的效果。

应用的功能拆分以后,才实现了基于“招聘”场景的协同,这是沉浸式体验。

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功能可以拆分、组合,更具价值的是多个系统API在酷应用中的融合。

再举个例子,一群人要出差,需要订机票、订酒店、订车,这涉及到多个系统,可以用一个类似的“小卡片”在聊天群中完成差旅行程预定。

更有趣的是,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行程分享到群中的同行人:

01d05175f6e55ef2ade7196d56c462dc.png

同行人一键即可预定同样的行程:

2b69ba6e06561b5caea41161d2af31e1.png

在聊天群中既能继续聊天,还能看到行程实时的状态:

0682fe7293403f93b517a5a4567cf267.png

看看,聊天窗口中竟然具备这么强大能力,把各个系统最常用的功能汇集到一起。在出差这个场景下,不需要在订票、酒店、打车等各个应用之间反复切换了,非常省事。

实际上,对于这个出差的场景来说,仅仅用到了订机票、订酒店、订车这三个核心功能,传统App中那成百上千的其他功能根本用不着, 那就可以只把这个三个核心的、高频的功能拆解出来,编排成一个酷应用,和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融合,用起来就非常爽了。

你在聊天窗口呆着,应用自然会找到你,数据自然会找到你。

这就是传统的、大而复杂的应用功能拆解后,然后基于场景进行融合的价值所在。

ee3cb3f5f608ede3b02688cf75422bfd.png

当然,为了实现这个酷应用,钉钉必须得把自己的核心场景开放给生态伙伴的开发者,让大家可以根据需求对应用拆解、编排,创建“小卡片”,融合到钉钉中。

软件最早都是独立的应用,功能越来越复杂,后来不断拆分,Web化,小程序化,无需安装、打开即用,越来越轻、越来越小。

我个人认为,未来软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可能是:面向工作场景,不断深度集成。独立的应用慢慢消失,变成细粒度API让别人使用。

软件会在不同的场景下以更加轻量级的、类似酷应用的方式出现,随处可用。

这个意义上来说,“软件”正在走向消亡。它被拆散、分解,它存在的意义被凝聚到更细颗粒度的功能上。但只要这些功能仍被需要,“软件”所承载的需求就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融如了各个场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钉钉率先打开自己的场景,让碎片化了之后的“软件”组件有了场景化的用武之地,这有点像Eclipse,自己“躺平”了,成为了真正的底座,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向生态伙伴开放,让生态伙伴在这个舞台上根据需求进行应用的拆解、编排,最后融合到钉钉中,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在我看来,钉钉过去七年非常大的贡献就是打造了IM这个高频的场景,而酷应用这种方式,所代表的是为中国软件业趟出了一条新路:用高频的互联网产品带动低频的软件产品,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有了这个小玩意,软件会在不同的场景下以更加轻量级的、类似酷应用的方式出现,随处可用。

从这个意义上,软件虽然已死,但是软件永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