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和老外“贴面”要发出“啵啵”声


我先生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很多澳大利亚人。慢慢的,我也和他们熟识起来,他们的风趣幽默、热情开朗,深深地吸引了我。渐渐的,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是先生的工作伙伴,而是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不过,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有一点我是从最初不习惯、到后来适应了、继而才越来越自然的,那就是“贴面礼”。
想起和澳大利亚朋友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在2002年。一天晚上,我按先生说的地址赶到一家饭店门口,他和两位女士及一位老人已经在等我了。因为之前先生已经向我提过他(她)们多次,所以见到他(她)们我一点儿也不觉陌生。而当我走过去时,其中的一位女士已经张开了双臂。我是学英语专业的,对西方国家的礼仪也略懂一二,知道这是一些国家的习惯,于是没觉得有什么奇怪,自然也伸开臂膀,和她拥抱上了。没想到的是,当我刚和她抱上,她的脸颊就向我的脸贴了过来,这倒是让我有一点儿“措手不及”,但是“暗自镇定”,和她的脸颊轻轻相碰了一下。接下来,另一位女士也是如此一番。到那位老人了,我以为男士不会如此吧,已经准备伸出手和他握手,可没想到的是他也是伸出脸颊和我相“贴”了。后来,和他(她)们分手的时候,又是如此一一“贴”过。
其实学英语的我知道,这是西方一些国家的“贴面礼”,最初好像是从法国兴起的。但是,咱们中国毕竟讲究“感情内敛”,尤其男女之间更是“授受不亲”,于是,乍一下让我接触到如此亲密的问候方式,还是很不适应。但是问先生,他已经很习以为常了。
后来,和澳大利亚朋友们接触越来越多,我对这“贴面礼”也就越来越自然了。即使与男士见面,也已经能很自然的伸出脸颊去与对方相“贴”。不过,我没搞清楚过到底该贴哪面脸颊,每次和朋友们见面,好像全凭那一刹那间的“默契”,有时我的头略为左倾,被“贴”的就是右脸颊,而有时,拥抱的那一瞬间,我的头正好到了对方左侧,那被“贴”的就是左脸颊。我暗中观察他们自己人之间行礼时,好像也没有规律。我还亲眼见过一对澳大利亚人见面时,两人没“默契”好贴脸的方向,两人的头都向同一方向偏,还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弄的场面很是尴尬却又有趣。不过有时,他们会两面脸颊都贴一遍,这可能是更为亲密的朋友之间。另外,我和先生的“贴面礼”其实还并不“地道”,我看他们自己人行礼时,除了要贴面颊,还噘起嘴,嘴里还同时发出亲嘴的“波波”声,有时嘴唇已经碰上对方的脸。这一点我和先生是再也做不到的,他们好像也能理解,所以和我们贴面时,从来不会发出亲嘴声。还有据先生告诉我,“贴面礼”只是在男士和女士之间、女士和女士之间,而男士和男士之间是不这样的,只握手。
现在,虽然对“贴面礼”我已经能“应付自如”,但是还是有一点我每次都要注意。那是有一次和一位比较高大的澳大利亚女士见面时,因为她的身材,我虽然已经很努力的仰着脖子了,但是我的下巴还是只够得到她的前肩,于是打完招呼后,我尴尬的发现,我的口红竟然在她白色衣服的肩侧留下一道浅浅的印迹。我始终没鼓起勇气告诉她这点,只是心里深深的感到歉意。后来,再和朋友们“贴面”时,我除了尽量仰起头(澳洲人大多身材高大),还轻轻地抿起嘴,免得再发生这样的错误。
除了用“贴面”作为问候的方式,在和澳大利亚朋友们接触之中,我还学到了澳式英语的回应感谢的方式。原来,在澳大利亚,回答“Thankyou”的方法,不是我们熟知的“You’rewelcome”之类,而是用“Noworries”来回答。另外,澳洲作为一个文明礼仪素质已经高度发展的社会,他们对这方面的注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刚和澳大利亚的朋友们接触时,先生就经常提醒我,“Thankyou”和“Sorry”这两句话要时时不离口。人家给你让路了,要说“Thankyou”;人家在餐桌上帮你递过来食物,要说“Thankyou”;人家送你礼物,要当面打开,还要让感激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反之,如果稍微妨碍到别人,就一定要道歉。最典型的是,自己咳嗽一声或者打了个喷嚏,哪怕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也要说声“Sorry”。
[@more@]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74376/viewspace-1007058/,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74376/viewspace-1007058/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