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之HBase 集成

HBase 集成

HBase 与 Hive 的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Base与Hive集成使用

环境准备
因为我们后续可能会在操作Hive的同时对HBase也会产生影响,所以Hive需要持有操作HBase的Jar,那么接下来拷贝Hive所依赖的Jar包(或者使用软连接的形式)。记得还有把zookeeper的jar包考入到hive的lib目录下。

#环境变量/etc/profile
$ export HBASE_HOME=/opt/module/hbase-1.3.1

$ export HIVE_HOME=/opt/module/apache-hive-1.2.2-bin

#Shell执行
$ ln -s $HBASE_HOME/lib/hbase-common-1.3.1.jar $HIVE_HOME/lib/hbase-common-1.3.1.jar
$ ln -s $HBASE_HOME/lib/hbase-server-1.3.1.jar $HIVE_HOME/lib/hbase-server-1.3.1.jar
$ ln -s $HBASE_HOME/lib/hbase-client-1.3.1.jar $HIVE_HOME/lib/hbase-client-1.3.1.jar
$ ln -s $HBASE_HOME/lib/hbase-protocol-1.3.1.jar $HIVE_HOME/lib/hbase-protocol-1.3.1.jar
$ ln -s $HBASE_HOME/lib/hbase-it-1.3.1.jar $HIVE_HOME/lib/hbase-it-1.3.1.jar
$ ln -s $HBASE_HOME/lib/htrace-core-3.1.0-incubating.jar $HIVE_HOME/lib/htrace-core-3.1.0-incubating.jar
$ ln -s $HBASE_HOME/lib/hbase-hadoop2-compat-1.3.1.jar $HIVE_HOME/lib/hbase-hadoop2-compat-1.3.1.jar
$ ln -s $HBASE_HOME/lib/hbase-hadoop-compat-1.3.1.jar $HIVE_HOME/lib/hbase-hadoop-compat-1.3.1.jar

同时在hive-site.xml中修改zookeeper的属性,如下:

<property>
<name>hive.zookeeper.quorum</name>
<value>bigdata11,bigdata12,bigdata13</value>
<description>The list of ZooKeeper servers to talk to. This is only needed for read/write locks.</description>
</property>
<property>
<name>hive.zookeeper.client.port</name>
<value>2181</value>
<description>The port of ZooKeeper servers to talk to. This is only needed for read/write locks.</description>
</property>

案例一

目标:建立Hive表,关联HBase表,插入数据到Hive表的同时能够影响HBase表。
分步实现:

在Hive中创建表同时关联HBase
CREATE TABLE hive_hbase_emp_table123(
empno int,
ename string,
job string,
mgr int,
hiredate string,
sal double,
comm double,
deptno int)
STORED BY ‘org.apache.hadoop.hive.hbase.HBaseStorageHandler’
WITH SERDEPROPERTIES (“hbase.columns.mapping” = “:key,info:ename,info:job,info:mgr,info:hiredate,info:sal,info:comm,info:deptno”)
TBLPROPERTIES (“hbase.table.name” = “hbase_emp_table123”);

尖叫提示:完成之后,可以分别进入Hive和HBase查看,都生成了对应的表
运行出错:需要更换hive的lib目录下的hive-hbase-handler-1.2.1.jar

在Hive中创建临时中间表,用于load文件中的数据
尖叫提示:不能将数据直接load进Hive所关联HBase的那张表中

CREATE TABLE hive_hbase_emp(
empno int,
ename string,
job string,
mgr int,
hiredate string,
sal double,
comm double,
deptno int)
row format delimited fields terminated by ‘\t’;

向Hive中间表中load数据
hive> load data local inpath ‘/opt/module/datas/emp.txt’ into table emp;

通过insert命令将中间表中的数据导入到Hive关联HBase的那张表中
hive> insert into table hive_hbase_emp_table1 select * from hive_hbase_emp;

查看Hive以及关联的HBase表中是否已经成功的同步插入了数据

Hive:
hive> select * from hive_hbase_emp_table;

HBase:
hbase> scan 'hbase_emp_table’

案例二

目标:在HBase中已经存储了某一张表hbase_emp_table,然后在Hive中创建一个外部表来关联HBase中的hbase_emp_table这张表,使之可以借助Hive来分析HBase这张表中的数据。
注:该案例2紧跟案例1的脚步,所以完成此案例前,请先完成案例1。

分步实现:
(1) 在Hive中创建外部表

CREATE EXTERNAL TABLE relevance_hbase_emp1(
empno int,
ename string,
job string,
mgr int,
hiredate string,
sal double,
comm double,
deptno int)
STORED BY
‘org.apache.hadoop.hive.hbase.HBaseStorageHandler’
WITH SERDEPROPERTIES (“hbase.columns.mapping” =
“:key,info:ename,info:job,info:mgr,info:hiredate,info:sal,info:comm,info:deptno”)
TBLPROPERTIES (“hbase.table.name” = “hbase_emp_table123”);

(2) 关联后就可以使用Hive函数进行一些分析操作了
hive (default)> select * from relevance_hbase_emp;


Sqoop集成:MySQL TO HBase

Sqoop supports additional import targets beyond HDFS and Hive. Sqoop can also import records into a table in HBase.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如何使用Sqoop在Hadoop集群和关系型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导入导出工作,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利用Sqoop在HBase和RDBMS中进行数据的转储。
相关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案例

目标:将RDBMS中的数据抽取到HBase中
分步实现:

(1) 配置sqoop-env.sh,添加如下内容:
export HBASE_HOME=/opt/module/hbase-1.3.1

(2) 在Mysql中新建一个数据库db_library,一张表book
CREATE DATABASE db_library;
CREATE TABLE db_library.book(
id int(4) PRIMARY KEY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55) NOT NULL,
price VARCHAR(255) NOT NULL);

(3) 向表中插入一些数据
INSERT INTO db_library.book (name, price) VALUES(‘Lie Sporting’, ‘30’);
INSERT INTO db_library.book (name, price) VALUES(‘Pride & Prejudice’, ‘70’);
INSERT INTO db_library.book (name, price) VALUES(‘Fall of Giants’, ‘50’);

(4) 执行Sqoop导入数据的操作
手动创建HBase表
hbase> create ‘hbase_book’,'info’

(5) 在HBase中scan这张表得到如下内容
hbase> scan 'hbase_book’

思考:尝试使用复合键作为导入数据时的rowkey。
$ bin/sqoop import
–connect jdbc:mysql://bigdata111:3306/db_library
–username root
–password 000000
–table book
–columns “id,name,price”
–column-family “info”
–hbase-create-table
–hbase-row-key “id”
–hbase-table “hbase_book”
–num-mappers 1
–split-by id

尖叫提示:sqoop1.4.6只支持HBase1.0.1之前的版本的自动创建HBase表的功能

Phoenix集成

1. Phoenix介绍
可以把Phoenix理解为Hbase的查询引擎,phoenix,由saleforce.com开源的一个项目,后又捐给了Apache。它相当于一个Java中间件,帮助开发者,像使用jdbc访问关系型数据库一样,访问NoSql数据库HBase。

phoenix,操作的表及数据,存储在hbase上。phoenix只是需要和Hbase进行表关联起来。然后再用工具进行一些读或写操作。

其实,可以把Phoenix只看成一种代替HBase的语法的一个工具。虽然可以用java可以用jdbc来连接phoenix,然后操作HBase,但是在生产环境中,不可以用在OLTP中。在线事务处理的环境中,需要低延迟,而Phoenix在查询HBase时,虽然做了一些优化,但延迟还是不小。所以依然是用在OLAT中,再将结果返回存储下来。

2.phoenix安装包解压缩更换目录
tar -zxvf apache-phoenix-4.14.1-HBase-1.2-bin.tar.gz -C /opt/module
mv apache-phoenix-4.14.1-HBase-1.2-bin phoenix-4.14.1

环境变量vi /etc/profile

#在最后两行加上如下phoenix配置
export PHOENIX_HOME=/opt/module/phoenix-4.14.1
export PATH=$PATH:$PHOENIX_HOME/bin


#使环境变量配置生效
source /etc/profile

将主节点的phoenix包传到从节点
$ scp -r phoenix-4.14.1 root@bigdata13:/opt/module
$ scp -r phoenix-4.14.1 root@bigdata12:/opt/module

拷贝hbase-site.xml(注)三台都要
cp hbase-site.xml /opt/module/phoenix-4.14.1/bin/

将如下两个jar包,目录在/opt/module/phoenix-4.14.1下,拷贝到hbase的lib目录,目录在/opt/module/hbase-1.3.1/lib/
(注)三台都要

phoenix-4.14.1-HBase-1.3-server.jar
phoenix-core-4.14.1-HBase-1.3.jar

启动Phoenix
配置好之后重启下hbase。
sqlline.py bigdata11:218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基本命令
#展示表
> !table
#创建表
> create table test(id integer not null primary key,name varchar);
> create table "plus"(
id integer not null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
#删除表
drop table test;
#插入数据
> upsert into test values(1,'plus');
> upsert into users(name) values('toms');
#查询数据
phoenix > select * from test;
hbase > scan 'test'
#退出phoenix
> !q
#删除数据
delete from "Andy" where id=4;
#sum函数的使用
select sum(id) from "Andy";
#增加一列
alter table "Andy" add address varchar;
#删除一列
alter table "Andy" drop column address;

其他语法详见:
http://phoenix.apache.org/language/index.html

表映射

#hbase中创建表
create 'teacher1','info','contact'
#插入数据
put 'teacher1','1001','info:name','Jack'
put 'teacher1','1001','info:age','28'
put 'teacher1','1001','info:gender','male'
put 'teacher1','1001','contact:address','shanghai'
put 'teacher1','1001','contact:phone','13458646987'

put 'teacher1','1002','info:name','Jim'
put 'teacher1','1002','info:age','30'
put 'teacher1','1002','info:gender','male'
put 'teacher1','1002','contact:address','tianjian'
put 'teacher1','1002','contact:phone','13512436987'
#在Phoenix创建映射表
create view "teacher12"(
"ROW1" varchar primary key,
"contact"."address" varchar,
"contact"."phone" varchar,
"info"."age"  varchar,
"info"."gender" varchar,
"info"."name" varchar
);
#在Phoenix查找数据
select * from "teacher";

节点的管理

服役(commissioning)

当启动regionserver时,regionserver会向HMaster注册并开始接收本地数据,开始的时候,新加入的节点不会有任何数据,平衡器开启的情况下,将会有新的region移动到开启的RegionServer上。如果启动和停止进程是使用ssh和HBase脚本,那么会将新添加的节点的主机名加入到conf/regionservers文件中。
(1)$ ./bin/hbase-daemon.sh start regionserver

(2)hbase(main):001:0>balance_switch true

退役(decommissioning)

顾名思义,就是从当前HBase集群中删除某个RegionServer,这个过程分为如下几个过程:

1) 停止负载平衡器
hbase> balance_switch false

2) 在退役节点上停止RegionServer
[root@bigdata11 hbase-1.3.1] hbase-daemon.sh stop regionserver

3) RegionServer一旦停止,会关闭维护的所有region
4) Zookeeper上的该RegionServer节点消失
5) Master节点检测到该RegionServer下线,开启平衡器
hbase> balance_switch true

6) 下线的RegionServer的region服务得到重新分配
这种方法很大的一个缺点是该节点上的Region会离线很长时间。因为假如该RegionServer上有大量Region的话,因为Region的关闭是顺序执行的,第一个关闭的Region得等到和最后一个Region关闭并Assigned后一起上线。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每个Region Assigned需要4s,也就是说光Assigned就至少需要2个小时。该关闭方法比较传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且会造成部分region短暂的不可用。
另一种方案:

1) 新方法
自0.90.2之后,HBase添加了一个新的方法,即“graceful_stop”,只需要在HBase Master节点执行

$ bin/graceful_stop.sh <RegionServer-hostname>

该命令会自动关闭Load Balancer,然后Assigned Region,之后会将该节点关闭。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查看remove的过程,已经assigned了多少个Region,还剩多少个Region,每个Region 的Assigned耗时

2)开启负载平衡器

hbase> balance_switch true

HBase的优化

高可用

在HBase中Hmaster负责监控RegionServer的生命周期,均衡RegionServer的负载,如果Hmaster挂掉了,那么整个HBase集群将陷入不健康的状态,并且此时的工作状态并不会维持太久。所以HBase支持对Hmaster的高可用配置。

1) 关闭HBase集群(如果没有开启则跳过此步)
$ bin/stop-hbase.sh

2) 在conf目录下创建backup-masters文件
$ touch conf/backup-masters

3) 在backup-masters文件中配置高可用HMaster节点
$ echo bigdata112 > conf/backup-masters

4) 将整个conf目录scp到其他节点
$ scp -r conf/ bigdata112:/opt/module/hbase-1.3.1
$ scp -r conf/ bigdata113:/opt/module/hbase-1.3.1

5) 重新启动HBase后打开页面测试查看
0.98版本之后:http://bigdata111:16010

Hadoop的通用性优化

1) NameNode元数据备份使用SSD
2) 定时备份NameNode上的元数据

每小时或者每天备份,如果数据极其重要,可以5~10分钟备份一次。备份可以通过定时任务复制元数据目录即可。

3) 为NameNode指定多个元数据目录
使用dfs.name.dir或者dfs.namenode.name.dir指定。这样可以提供元数据的冗余和健壮性,以免发生故障。

4) NameNode的dir自恢复
设置dfs.namenode.name.dir.restore为true,允许尝试恢复之前失败的dfs.namenode.name.dir目录,在创建checkpoint时做此尝试,如果设置了多个磁盘,建议允许。

5) HDFS保证RPC调用会有较多的线程数
hdfs-site.xml

属性:dfs.namenode.handler.count
解释:该属性是NameNode服务默认线程数,的默认值是10,根据机器的可用内存可以调整为50~100

属性:dfs.datanode.handler.count
解释:该属性默认值为10,是DataNode的处理线程数,如果HDFS客户端程序读写请求比较多,可以调高到15~20,设置的值越大,内存消耗越多,不要调整的过高,一般业务中,5~10即可。

6) HDFS副本数的调整
hdfs-site.xml

属性:dfs.replication
解释:如果数据量巨大,且不是非常之重要,可以调整为2~3,如果数据非常之重要,可以调整为3~5。

7) HDFS文件块大小的调整
hdfs-site.xml

属性:dfs.blocksize
解释:块大小定义,该属性应该根据存储的大量的单个文件大小来设置,如果大量的单个文件都小于100M,建议设置成64M块大小,对于大于100M或者达到GB的这种情况,建议设置成256M,一般设置范围波动在64M~256M之间。

8) MapReduce Job任务服务线程数调整
mapred-site.xml

属性:mapreduce.jobtracker.handler.count
解释:该属性是Job任务线程数,默认值是10,根据机器的可用内存可以调整为50~100

9) Http服务器工作线程数
mapred-site.xml

属性:mapreduce.tasktracker.http.threads
解释:定义HTTP服务器工作线程数,默认值为40,对于大集群可以调整到80~100

10) 文件排序合并优化
mapred-site.xml

属性:mapreduce.task.io.sort.factor
解释:文件排序时同时合并的数据流的数量,这也定义了同时打开文件的个数,默认值为10,如果调高该参数,可以明显减少磁盘IO,即减少文件读取的次数。

11) 设置任务并发
mapred-site.xml

属性:mapreduce.map.speculative
解释:该属性可以设置任务是否可以并发执行,如果任务多而小,该属性设置为true可以明显加快任务执行效率,但是对于延迟非常高的任务,建议改为false,这就类似于迅雷下载。

12) MR输出数据的压缩
mapred-site.xml

属性:mapreduce.map.output.compress、mapreduce.output.fileoutputformat.compress
解释:对于大集群而言,建议设置Map-Reduce的输出为压缩的数据,而对于小集群,则不需要。

13) 优化Mapper和Reducer的个数
mapred-site.xml

属性:
mapreduce.tasktracker.map.tasks.maximum
mapreduce.tasktracker.reduce.tasks.maximum
解释:以上两个属性分别为一个单独的Job任务可以同时运行的Map和Reduce的数量。
设置上面两个参数时,需要考虑CPU核数、磁盘和内存容量。假设一个8核的CPU,业务内容非常消耗CPU,
那么可以设置map数量为4,如果该业务不是特别消耗CPU类型的,那么可以设置map数量为40,
reduce数量为20。这些参数的值修改完成之后,一定要观察是否有较长等待的任务,如果有的话,
可以减少数量以加快任务执行,如果设置一个很大的值,会引起大量的上下文切换,
以及内存与磁盘之间的数据交换,这里没有标准的配置数值,需要根据业务和硬件配置以及经验来做出选择。
在同一时刻,不要同时运行太多的MapReduce,这样会消耗过多的内存,
任务会执行的非常缓慢,我们需要根据CPU核数,内存容量设置一个MR任务并发的最大值,
使固定数据量的任务完全加载到内存中,避免频繁的内存和磁盘数据交换,从而降低磁盘IO,提高性能。

大概估算公式:
map = 2 + ⅔cpu_core
reduce = 2 + ⅓cpu_core


Linux优化

1) 开启文件系统的预读缓存可以提高读取速度
$ sudo blockdev --setra 32768 /dev/sda
尖叫提示
:ra是readahead的缩写

2) 关闭进程睡眠池
即不允许后台进程进入睡眠状态,如果进程空闲,则直接kill掉释放资源
$ sudo sysctl -w vm.swappiness=0

3) 调整ulimit上限,默认值为比较小的数字
$ ulimit -n 查看允许最大进程数
$ ulimit -u 查看允许打开最大文件数

优化修改:

$ sudo vi /etc/security/limits.conf 修改打开文件数限制
末尾添加:
*                soft    nofile          1024000
*                hard    nofile          1024000
Hive             -       nofile          1024000
hive             -       nproc           1024000 

$ sudo vi /etc/security/limits.d/20-nproc.conf 修改用户打开进程数限制
修改为:
#*          soft    nproc     4096
#root       soft    nproc     unlimited
*          soft    nproc     40960
root       soft    nproc     unlimited

4) 开启集群的时间同步NTP
集群中某台机器同步网络时间服务器的时间,集群中其他机器则同步这台机器的时间。

5) 更新系统补丁
更新补丁前,请先测试新版本补丁对集群节点的兼容性。


Zookeeper优化

优化Zookeeper会话超时时间
hbase-site.xml

参数:zookeeper.session.timeout
解释:In hbase-site.xml, set zookeeper.session.timeout to 30 seconds or less to bound failure detection (20-30 seconds is a good start).该值会直接关系到master发现服务器宕机的最大周期,默认值为30秒(不同的HBase版本,该默认值不一样),如果该值过小,会在HBase在写入大量数据发生而GC时,导致RegionServer短暂的不可用,从而没有向ZK发送心跳包,最终导致认为从节点shutdown。一般20台左右的集群需要配置5台zookeeper。

HBase优化

预分区

每一个region维护着startRow与endRowKey,如果加入的数据符合某个region维护的rowKey范围,则该数据交给这个region维护。那么依照这个原则,我们可以将数据索要投放的分区提前大致的规划好,以提高HBase性能。

1) 手动设定预分区
hbase> create ‘staff’,‘info’,‘partition1’,SPLITS => [‘1000’,‘2000’,‘3000’,‘4000’]

2) 生成16进制序列预分区
create ‘staff2’,‘info’,‘partition2’,{NUMREGIONS => 15, SPLITALGO => ‘HexStringSplit’}

3) 按照文件中设置的规则预分区
创建splits.txt文件内容如下:

aaaa
bbbb
cccc
dddd

然后执行:
create ‘staff3’,‘partition3’,SPLITS_FILE => '/opt/module/hbase-1.3.1/splits.txt’

4) 使用JavaAPI创建预分区

//自定义算法,产生一系列Hash散列值存储在二维数组中
byte[][] splitKeys = 某个散列值函数
//创建HBaseAdmin实例
HBaseAdmin hAdmin = new HBaseAdmin(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创建HTableDescriptor实例
HTableDescriptor tableDesc = new HTableDescriptor(tableName);
//通过HTableDescriptor实例和散列值二维数组创建带有预分区的HBase表
hAdmin.createTable(tableDesc, splitKeys);

RowKey设计

一条数据的唯一标识就是rowkey,那么这条数据存储于哪个分区,取决于rowkey处于哪个一个预分区的区间内,设计rowkey的主要目的 ,就是让数据均匀的分布于所有的region中,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数据倾斜。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rowkey常用的设计方案。

1) 生成随机数、hash、散列值
比如:
原本rowKey为1001的,SHA1后变成:dd01903921ea24941c26a48f2cec24e0bb0e8cc7
原本rowKey为3001的,SHA1后变成:49042c54de64a1e9bf0b33e00245660ef92dc7bd
原本rowKey为5001的,SHA1后变成:7b61dec07e02c188790670af43e717f0f46e8913
在做此操作之前,一般我们会选择从数据集中抽取样本,来决定什么样的rowKey来Hash后作为每个分区的临界值。

2) 字符串反转
20170524000001转成10000042507102
20170524000002转成20000042507102

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散列逐步put进来的数据。

3) 字符串拼接
20170524000001_a12e
20170524000001_93i7

内存优化

HBase操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内存开销,毕竟Table是可以缓存在内存中的,一般会分配整个可用内存的70%给HBase的Java堆。但是不建议分配非常大的堆内存,因为GC过程持续太久会导致RegionServer处于长期不可用状态,一般16~48G内存就可以了,如果因为框架占用内存过高导致系统内存不足,框架一样会被系统服务拖死。

基础优化

1) 允许在HDFS的文件中追加内容
不是不允许追加内容么?没错,请看背景故事:

http://blog.cloudera.com/blog/2009/07/file-appends-in-hdfs/
hdfs-site.xml、hbase-site.xml

属性:dfs.support.append
解释:开启HDFS追加同步,可以优秀的配合HBase的数据同步和持久化。默认值为true。

2) 优化DataNode允许的最大文件打开数
hdfs-site.xml

属性:dfs.datanode.max.transfer.threads
解释:HBase一般都会同一时间操作大量的文件,根据集群的数量和规模以及数据动作,设置为4096或者更高。默认值:4096

3) 优化延迟高的数据操作的等待时间
hdfs-site.xml

属性:dfs.image.transfer.timeout
解释:如果对于某一次数据操作来讲,延迟非常高,socket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建议把该值设置为更大的值(默认60000毫秒),以确保socket不会被timeout掉。

4) 优化数据的写入效率
mapred-site.xml

属性:
mapreduce.map.output.compress
mapreduce.map.output.compress.codec
解释:开启这两个数据可以大大提高文件的写入效率,减少写入时间。第一个属性值修改为true,第二个属性值修改为:org.apache.hadoop.io.compress.GzipCodec或者其他压缩方式。

5) 优化DataNode存储

属性:dfs.datanode.failed.volumes.tolerated
解释: 默认为0,意思是当DataNode中有一个磁盘出现故障,则会认为该DataNode shutdown了。如果修改为1,则一个磁盘出现故障时,数据会被复制到其他正常的DataNode上,当前的DataNode继续工作。

6) 设置RPC监听数量
hbase-site.xml

属性:hbase.regionserver.handler.count
解释:默认值为30,用于指定RPC监听的数量,可以根据客户端的请求数进行调整,读写请求较多时,增加此值。

7) 优化HStore文件大小
hbase-site.xml

属性:hbase.hregion.max.filesize
解释:默认值10737418240(10GB),如果需要运行HBase的MR任务,可以减小此值,因为一个region对应一个map任务,如果单个region过大,会导致map任务执行时间过长。该值的意思就是,如果HFile的大小达到这个数值,则这个region会被切分为两个Hfile。

8) 优化hbase客户端缓存
hbase-site.xml

属性:hbase.client.write.buffer
解释:用于指定HBase客户端缓存,增大该值可以减少RPC调用次数,但是会消耗更多内存,反之则反之。一般我们需要设定一定的缓存大小,以达到减少RPC次数的目的。

9) 指定scan.next扫描HBase所获取的行数
hbase-site.xml

属性:hbase.client.scanner.caching
解释:用于指定scan.next方法获取的默认行数,值越大,消耗内存越大。

10) flush、compact、split机制

当MemStore达到阈值,将Memstore中的数据Flush进Storefile;compact机制则是把flush出来的小文件合并成大的Storefile文件。split则是当Region达到阈值,会把过大的Region一分为二。
涉及属性:
即:128M就是Memstore的默认阈值
hbase.hregion.memstore.flush.size:134217728
即:这个参数的作用是当单个HRegion内所有的Memstore大小总和超过指定值时,flush该HRegion的所有memstore。RegionServer的flush是通过将请求添加一个队列,模拟生产消费模型来异步处理的。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当队列来不及消费,产生大量积压请求时,可能会导致内存陡增,最坏的情况是触发OOM。
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upperLimit:0.4
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lowerLimit:0.38

即:当MemStore使用内存总量达到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upperLimit指定值时,将会有多个MemStores flush到文件中,MemStore flush 顺序是按照大小降序执行的,直到刷新到MemStore使用内存略小于lowerLimit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