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募格学术,参考资料:澎湃新闻、红星新闻、中国衡阳新闻网
你见过比较奇葩的高校规定都有哪些?
近日,河南某学院发布的一则规定让大家吵翻了天,其最新版的《河南XX学院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内饮酒吸烟的规定》中,明确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任何场所吸烟、饮酒(包括含酒精饮料)。违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以上(含警告处分) 直至留校察看处分。
更夸张的是,小募查询发现,颁布“禁酒令”的高校还真不少。
还有高校表示,一经发现,学校将把学生酒醉后的照片以邮政特快的方式发给学生家长,并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协助教育.....
高校发布文件规定
禁止饮酒吸烟
据悉,《河南XX学院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内饮酒吸烟的规定》提出,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任何场所吸烟、饮酒(包括含酒精饮料)和发生酒后失态不雅行为,任何人不得吸烟和动员组织饮酒。学生节假日离校返家期间,学校提倡健康生活、健康交往,自觉远离烟草,聚会时不饮酒、少饮酒。
河南XX学院规定,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为违反《河南XX学院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内饮酒吸烟的规定》:(一) 在校内发现饮酒和吸烟行为的;(二) 宿舍内发现有酒瓶、香烟、烟头、烟盒的;(三) 饮酒吸烟行为发生时未被发现,但经查证属实的。
对违反《河南XX学院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内饮酒吸烟的规定》的学生,学院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学生写出书面检查保证,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以上(含警告处分) 直至留校察看处分。处分期内取消各级各类评先评优、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参评资格。对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 、共青团干部和学生干部,给予纪律处分后,按照党章、团章和学生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河南XX学院规定,在宿舍区、教学区、公共场合等人员密集场所内发生吸烟行为、动议和组织饮酒、不听劝阻、屡教不改的学生加重一级处理,批评教育的同时给予相应处分。
学生因违反《河南XX学院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内饮酒吸烟的规定》造成不良后果和安全事故的,由其个人承担全部法律责任、赔偿损失并支付所有相关费用。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经司法部门裁决后,学校根据《河南XX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修订) 》 (河X院 (2023) 187 号) 给予其相应处分和处理。
据了解,河南XX学院在2019年就已经出台了关于禁止学生在校期间饮酒吸烟的相关规定。今年7月,湖北长江大学也重新发布了《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饮酒的暂行规定》,禁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饮酒(学生在家庭范围内的饮酒不包含在内),禁止任何形式的酗酒,禁止在各种聚会和活动中饮酒,禁止教师同在校学生饮酒。
不止一所高校发布禁令
有的处罚还是寄照片给家长...
查询发现,近年来,全国多地高校陆续出台禁止学生饮酒的相关规定,有的还曾引发舆论关注。
● 2022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发布规定,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倡导健康生活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为目标,学校决定继续开展学生禁烟禁酒专项行动。对于不遵纪守规、违反禁烟禁酒规定的学生要给予处分。
● 2018年3月云南艺术学院曾出台“禁酒令”,不允许学生饮酒,一经发现,学校将把学生酒醉后的照片以邮政特快的方式发给学生家长,并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协助教育。
● 2018年12月,西安翻译学院发布新规定,禁止学生在校期间喝酒,校内校外都不行,平时还会有相关人员在校门口检查学生是否喝酒,此事一度也引发热议。
类似的“奇葩”规定还有什么?
在校园内进行一刀切的禁酒令,固然是“因校而异”的做法,每个学校都可以拿出自己的理据。但大多数人还是觉得
“喝不喝酒是个人自由……毕竟都是成年人了”。
其实很多高校都曾颁布过类似规定学生私生活的禁令,有的甚至还写到了学生手册里。
有同学在2020年研究生手册上发现这样一条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生未婚性行为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一名同学表示:“研究生第一次年级大会上,辅导员义正辞严警告全体研究生(未婚)不允许在求学期间发生性关系,一旦被发现有外出开房的情况,辅导员会立刻叫家长来解决问题。”
后来引起舆论关注后,学校在手册里删除了该规定。
小募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也发现,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学生手册上都有这条规定,也有一些学校在近几年陆续删除了该规定。
复旦大学2005年的学生手册上,也曾规定过未婚性行为一事
在相关问题的回答中,舆论态度几乎成一片倒的趋势。“规定荒唐” “搞笑” “学校有什么权利” “无语”。这类词占据了回答的大多数。
随便一截都是持反对态度
原因无外乎,种种数据表明,研究生们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相对是偏高的,甚至大多数人都有过婚前性行为经历。
同样反观禁酒令,中国并无法定饮酒年龄的明确规定,又因为高校本身是开放的,校外买酒或聚餐饮酒都很方便,学生作为成年人有购酒饮酒权利,抱着“校内不能喝,咱去校外喝个够”心思的人肯定存在。
大学生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禁止其在任何场合喝酒显然侵犯了他们的正当权益。喝酒与闹事并无必然关系,过于简单粗暴的管理并不妥当。
而这,也是让大学生群嘲类似规定的根本原因。
严防死守大可不必
必要引导不可或缺
当然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这种一刀切的强硬规定背后,或许也有理由。
拿禁止研究生婚前性行为来说,与日渐开放的性观念不成正比的,是大多数人匮乏的性知识。
有数据表明,即使是大学生,也只有52%的同学在学校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28.2%的同学表示自己从没有参加过,剩下足足19.94%的同学认为自己根本不清楚。
甚至,因为读研期间意外怀孕,而影响学业、家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同理,因为不懂节制,酒后闹事甚至酿成悲剧也并不鲜见。前些年就发生过在校学生因饮酒过量而猝死、或是醉酒后不幸坠楼等事件。醉酒乃至酗酒者的行为会影响其他师生的合法权益。社会上的“酒桌文化”也难免影响校园。一些高校也曾发生导师带领学生聚餐时强行劝酒灌酒的社会化行为。这些做法显然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由此看,学校为了避免出现问题,而发布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治根的好办法。
其实对于高校的这些规定,有不少人直呼形式主义大于实际,甚至有点奇葩。
比如,婚前性行为、饮酒、吸烟学校要怎么查?通过正常手段能查到吗?
在面对学生们日益开放的观念的大环境下,这种严防死守的政策显然有点落伍。
与其这样禁止,更适合的做法,或许是高校开相关课程,科学引导大家学习相关知识。
出台规定容易,大张旗鼓整治一段时间也容易,可若是过后就偃旗息鼓,一切反而失去了意义。
过量饮酒的种种危害完全可以多组织相关讲座普及教育。禁令也可以细化,“导师灌学生酒”的事情理应严禁,“饮酒”和“酗酒”要区分对待,学生会开会聚餐模仿“小官场酒桌文化”更应明确约束。
比起禁止学生,高等学校校园内的食堂、餐馆、饮食摊点,才应当严格管理。
总的来说,校内一刀切绝非一劳永逸之事。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应当多听听学生的声音。
您还可以在以下平台找到我们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