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师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均已逝世。他们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跨越,付出了毕生心血,铸就了深海利剑,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
核潜艇研制的艰难起步
1958年,我国启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工程,当时面临着“三无”的困境——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科研人员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从报纸上翻拍的模糊照片和一件核潜艇玩具模型。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四位总师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四位总师的卓越贡献
• 赵仁恺:作为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负责人,赵仁恺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工作,仅用一个月就形成了核动力的主参数和设计方案。他的工作为核潜艇的动力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 彭士禄:彭士禄力排众议,支持建立陆上模式堆,这一决策避免了直接装艇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陆上模式堆的成功启堆试验,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
• 黄纬禄:黄纬禄担任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提出“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经费。
• 黄旭华: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提出直接研制水滴型核潜艇的方案,这一方案最终得到决策层支持。他还亲自参与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潜的先例。
核潜艇精神的传承
四位总师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总结提炼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第一代核潜艇人,也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不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逝世与缅怀
赵仁恺院士于2010年去世,享年87岁;黄纬禄院士于2011年逝世,享年95岁;彭士禄院士于2021年逝世,享年96岁。2025年2月6日,黄旭华院士因病逝世,享年99岁。四位总师的相继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悲痛,但他们留下的核潜艇事业仍在蓬勃发展,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师的离去,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巨大损失,但他们用一生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与奉献,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