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原创作者:田勇军(yongjun.tian@gmail.com)

存储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是研究存储技术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存储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是企业系统存储应用与存储工程师最关心的IT技术之一。存储技术既要满足用户对容量的巨大需求,还要提供足够的IO带宽,结合存储本身特点与应用程序特点,分析影响存储性能各种因素,合理设计存储方案,使用存储最佳参数,将存储性能发挥最大化。

本论文主要针对存储进行了大量的性能测试,总结出了影响存储性能的内外因素,测试工具与性能指标,提出了各种应用程序的存储性能优化方法等。

对影响存储性能的因素分析,总结出了13个内部因素,其中包括:1.不同应用程序的IO对存储性能的影响;2.不同RAID类型对存储的影响;3.数据块(Block Size)大小对存储性能的影响;4.条带(Stripe)大小及段(Segment)的大小对存储性能的影响;5.逻辑卷(Lun)的划分对存储的影响;6.缓冲区(Cache)的分配对存储的影响;7.缓冲区内数据块(Block Size)大小对存储的影响;8.读策略对存储性能的影响;9.写策略的不同对存储性能的影响;10.读写比例不同对存储性能的影响;11.随机、顺序的读与写比例不同对存储性能的影响;12.存储系统提供的带宽,IOPScache的大小对存储性能的影响;13.磁盘的类型、转速,厂家,数量的不同对存储性能的影响。同时也总结出了13个影响存储性能的外部因素,其中包括:1.应用程序存储物理架构存储性能的影响;2.操作系统版本对存储性能的影响;3. 文件系统类型的不同对存储性能的影响;4.操作系统内核的不同对存储性能的影响;5.HBA卡的驱动与控制器的FirmWare版本对存储性能的影响;6.存储硬件的性能优化参数设置对存储性能的影响;7.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对存储性能的影响;8. NICHBA 型号与配置存储性能的影响;9.存储访问设置对存储性能的影响;10. LUN的分布对存储性能的影响;11.访问路径与方式对存储性能的影响;12.多路径负载均衡对存储性能的影响; 13.路径控制与流量控制对存储性能的影响;

本论文也提出了对ORACLE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Exchange邮箱服务器、VOD视频点播系统在使用存储时性能优化的相关建议,对实际企业IT应用系统起到很大的帮助与借鉴作用,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节省成本,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利用率。

关键词存储性能;数据块;逻辑卷;缓冲区;条带;段;读写策略

[@more@]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存储从主机内置(直联技术)发展到集中式的SAN (Storage Area Network) 网络存储模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增长。 数据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2003年创造出了超过3安百特的数据。去年产生的数据超过161安百特。并且我们的数据产量将在未来四年内增加六倍。这些数据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YouTube每天宿主1亿视频流。用户每天通过Internet共享超过10亿首歌曲。伦敦的200个交通监视摄像头每天向其数据控制中心发送64万亿比特。 例如雪佛龙每天汇集约2TB的数据。雪上加霜的是,诸如SOXHIPAA和数据保护法(DPA)等新执行法规强制IT组织延长数据存储期,否则将施以严厉处罚。数据增长带来了诸多挑战,而数据存储仅为其中之一。

网络环境下每18 个月产生的数据量等于有史以来数据量之和,信息资源的爆炸性增长,对存储系统在存储容量、数据可用性以及I/O 性能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存储产品不再是附属于服务器的辅助设备,而成为互联网中最主要的花费所在。信息技术正从以计算设备为核心的计算时代进入到以存储设备为核心的存储时代,网络化存储将成为未来存储市场的热点。这种观点得到业界日益广泛认同。甚至有人说:网络存储已成为继计算机浪潮和互联网浪潮之后的第三次浪潮。

在当今网络时代,存储技术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导致这一革命性变化的需求首先表现在存储容量的急剧膨胀。在数字化和网络互联时代、在多用户并行环境中,大规模应用系统的广泛部署对网络存储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提出了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高性能、可用性。

1.2存储技术分析与发展趋势

存储技术分析是以存储为中心,研究目前存储的主流技术架构,存储主流技术,影响存储性能的各种内外因素分析和研究,深入研究存储有关的方方面面,理论结合实际,通过专业测试工具进行详细的测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理论依据。结合典型应用产品的性能测试和典型业务系统的存储优化研究,对企业和存储研究工作者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根据我对存储的研究分析,存储将会向更方便,更灵活,更智能,更简化的,更方便管理和维护的方向房展。虚拟化的存储技术也将越来越广泛,虚拟化的磁带库技术也将使用越来越多,集中化存储,集中化管理。

1.3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存储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存储体系架构、存储通讯协议、影响存储性能的因素、存储的性能指标,存储性能的测试工具、典型存储产品、典型应用程序架构与存储优化、典型存储产品性能测试、存储虚拟化技术、虚拟磁带库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影响存储性能的内因

介绍了对存储性能影响的各种内因,如不同应用程序的IO请求、不同的RAID类型、不同的IO数据库大小、不同的条带大小,不同的段大小、逻辑卷的不同划分、缓冲区的不同分配、缓冲区数据库大小的不同、读策略的不同、写策略的不同、读写比例的不同、随机和顺序的比例不同、磁盘阵列柜本身的性能、磁盘本身的性能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将会导致磁盘性能的不同。结合实际,根据应用程序的特点,考虑各种因素采用合适的优化方法才会发挥好存储最佳的性能。

影响存储的外因

介绍了对存储性能影响的各种外因,如应用程序的物理架构优化;操作系统层面的优化;如文件系统,操作系统内核、HBA卡驱动程序、存储控制器Firmware版本;存储硬件性能优化、如服务器硬件配置与设置、网卡、HBA卡型号与配置;存储访问设置优化、LUN的分布、访问路径与方式、多路径负载均衡、路径控制等。结合实际,根据应用程序的特点,考虑各种因素采用合适的优化方法才会发挥好存储最佳的性能。

典型应用程序的存储优化

介绍了ORACLE数据库,SQLSERVER数据库,Exchange邮箱服务器、视频点播系统的特点与存储方面相关的优化建议。在这里要指出,本论文重点只是存储性能方面的优化,对于一个系统的性能来说,需要考虑的地方除了存储方面,还有操作系统、内存、系统本身的参数配置优化、应用程序不同版本之间的优化、网络的优化、进程间通行的优化、与其他各部件或程序通信的优化等

1.4文章的组织结构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组织结构,并对存储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的基本工作过程进行了描述。

2 存储模型与存储体系架构。主要介绍了目前主流存储系统架构方式,对DASNASSAN基本架构进行了描述。

3 IP存储区域网络与光纤存储区域网络。主要对目前热门的存储技术ISCSI SAN架构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介绍目前成熟的FC SAN与发展迅速,日异月新的IP SAN技术分析研究。

4章影响存储性能的因素分析。本论文研究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影响存储性能的内部因素,对存储本身的参数设置,使用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也研究了影响存储性能的外部因素,对使用存储的应用程序、操作系统、文件系统、物理连接设备、逻辑连接设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5章存储性能指标及测试工具。主要对目前存储性能好坏判断标准进行描述。以及业界内存储性能的测试工具进行描述。

6章典型存储产品性能优化与测试。结合理论,对业界几种典型存储进行测试也分析。

7章典型应用程序架构与存储优化分析。本论文核心内容之一,结合理论,对企业典型应用程序的架构及使用存储的优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企业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和存储选型很有借鉴意义。

8章总结及将来研究工作展望第十四章总结及将来研究工作展望。对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主要介绍论文的创新点,分析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1.5本章小结

这一章主要介绍存储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相关研究和现状。同时,还介绍了这篇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存储模型与存储体系架构

2.1存储模型

存储模型主要包括三层,由上到下依次为:Application(应用) File/Record(文件/记录) Block()。如下图所示。应用程序是操作系统之上的所有应用程序,如数据库应用程序,流媒体应用程序,邮件系统应用程序,共享文件应用程序等。文件或记录层包括数据库或者是文件系统,如ORACLE数据库,DB2SQLServer等,文件系统如Fat,Fat32,NTFS,Ext3,Vfs等。块层是访问存储最小单位,是存储控制器直接读写磁盘的单元。

2-1 共享存储模型

根据不同的存储系统,访问的数据流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

2-2存储访问技术

2.2存储体系架构DASNASSAN的比较

2-3 存储体系架构DASNASSAN的架构比较

DAS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NAS即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SAN通过光纤通道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全球磁盘存储系统发展趋势如下:

2-1各存储体系架构发展趋势

2.2.1 DAS:直接附加存储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DAS的适用环境为:

1)服务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通过SANNAS在它们之间进行互连非常困难时(商店或银行的分支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存储系统必须被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如Microsoft Cluster Server或某些数据库使用的原始分区)上时;

3)包括许多数据库应用和应用服务器在内的应用,它们需要直接连接到存储器上,群集应用和一些邮件服务也包括在内。

当服务器在地理上比较分散,很难通过远程连接进行互连时,直接连接存储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利用直接连接存储的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企业决定继续保留已有的传输速率并不很高的网络系统。

2.2.2 NAS:网络附加存储

NASSAN的出现响应了三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网络正成为主要的信息处理模式;需要存储的数据大量增加;数据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产其重要性在增加。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即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例如以太网),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NAS是部件级的存储方法,它的重点在于帮助工作组和部门级机构解决迅速增加存储容量的需求。需要共享大型CAD文档的工程小组就是典型的例子。

NAS产品包括存储器件(例如硬盘驱动器阵列、CDDVD驱动器、磁带驱动器或可移动的存储介质)和集成在一起的简易服务器,可用于实现涉及文件存取及管理的所有功能。简易服务器经优化设计,可以完成一系列简化的功能,例如文档存储及服务、电子邮件、互联网缓存等等。集成在NAS设备中的简易服务器可以将有关存储的功能与应用服务器执行的其他功能分隔开。

这种方法从两方面改善了数据的可用性。第一,即使相应的应用服务器不再工作了,仍然可以读出数据。第二,简易服务器本身不会崩溃,因为它避免了引起服务器崩溃的首要原因,即应用软件引起的问题。

NAS产品具有几个引人注意的优点。首先,NAS产品是真正即插即用的产品。NAS设备一般支持多计算机平台,用户通过网络支持协议可进入相同的文档,因而NAS设备无需改造即可用于混合Unix/Windows NT局域网内。其次,NAS设备的物理位置同样是灵活的。它们可放置在工作组内,靠近数据中心的应用服务器,或者也可放在其他地点,通过物理链路与网络连接起来。无需应用服务器的干预,NAS设备允许用户在网络上存取数据,这样既可减小CPU的开销,也能显著改善网络的性能。

NAS没有解决与文件服务器相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备份过程中的带宽消耗。与将备份数据流从LAN中转移出去的存储区域网(SAN)不同,NAS仍使用网络进行备份和恢复。NAS 的一个缺点是它将存储事务由并行SCSI连接转移到了网络上。这就是说LAN除了必须处理正常的最终用户传输流外,还必须处理包括备份操作的存储磁盘请求。

2.2.3 SAN:存储区域网络

SAN(存储区域网络)通过光纤通道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在该网络中提供了多主机连接,但并非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

SAN则专注于企业级存储的特有问题。当前企业存储方案所遇到问题的两个根源是:数据与应用系统紧密结合所产生的结构性限制,以及目前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标准的限制。大多数分析都认为SAN是未来企业级的存储方案,这是因为SAN便于集成,能改善数据可用性及网络性能,而且还可以减轻管理作业。

SAN解决方案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SAN提供了一种与现有LAN连接的简易方法,并且通过同一物理通道支持广泛使用的SCSIIP协议。SAN不受现今主流的、基于SCSI存储结构的布局限制。特别重要的是,随着存储容量的爆炸性增长,SAN允许企业独立地增加它们的存储容量。

SAN的结构允许任何服务器连接到任何存储阵列,这样不管数据置放在那里,服务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数据。因为采用了光纤接口,SAN还具有更高的带宽。

因为SAN解决方案是从基本功能剥离出存储功能,所以运行备份操作就无需考虑它们对网络总体性能的影响。SAN方案也使得管理及集中控制实现简化,特别是对于全部存储设备都集群在一起的时候。最后一点,光纤接口提供了10公里的连接长度,这使得实现物理上分离的、不在机房的存储变得非常容易。

SAN主要用于存储量大的工作环境,如ISP、银行等,但现在由于需求量不大、成本高、标准尚未确定等问题影响了SAN的市场,不过,随着这些用户业务量的增大,SAN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SAN目前已发展到光纤SANIP SAN

2.2.3.1 光纤存储区域网络拓扑图

光纤存储区域网络由服务器、光纤交换机、存储阵列、HBA卡、光纤线等组成。

2-4 光纤存储区域网络

2.2.3.2 IP存储区域网络拓扑图

IP存储区域网络由服务器、千兆以太网交换机、IP SAN、网卡或ISCSI HBA卡,千兆网线(超5类或6类网线)等组成。

2-5 IP存储区域网络

2.3本章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存储技术已经得到了业界和各个应用领域专业人士的重视。数据量的迅速增长为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如何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实现不同数据的集中管理,如何实现网络上的数据集中访问,如何实现不同主机类型的数据访问和保护等等。所有这些都呼唤着新的网络存储技术及其产品的出现。

SANNAS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不仅仅拓展了网络发展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网络技术与新兴的存储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IT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章 IP存储区域网络与光纤存储区域网络

3.1 iSCSI存储技术

什么是iSCSIiSCSIiSCSI = 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是由IEETF开发的网络存储标准,目的是为了用IP协议将存储设备连接在一起。通过在IP网上传送SCSI命令和数据,ISCSI推动了数据在网际之间的传递,同时也促进了数据的远距离管理。由于其出色的数据传输能力,ISCSI协议被认为是促进存储区域网(SAN)市场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IP网络的广泛应用, ISCSI能够在LANWAN甚至internet上进行数据传送,使得数据的存储不再受地域的现在。

ISCSI技术的核心是在TCP/IP网络上传输SCSI协议,是指用TCP/IP报文、和ISCSI报文封装SCSI报文,使得SCSI命令和数据可以在普通以太网络上进行传输,如下图:

3-1 ISCSI技术

iSCSI 协议定义了在 TCP/IP 网络发送、接收 block(数据块)级的存储数据的规则和方 法。发送端将SCSI命令和数据封装到 TCP/IP 包中再通过网络转发,接收端收到 TCP/IP 之后,将其还原为SCSI命令和数据并执行,完成之后将返回的SCSI命令和数据再封装到 TCP/IP 包中再传送回发送端。而整个过程在用户看来,使用远端的存储设备就象访问本地的 SCSI设备一样简单。

早在 2001 年上半年,IBM 就推出了IP Storage 200i,是市场上公认的第一款基于iSCSI 协议的产品,这款产品的出现,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却无法承担光纤通道 SAN 环境高成本的中小型用户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00110月,Cisco也推出了SN5420存储路由器,基于IP标准和SAN标准,可以提供与现有LANWAN、光纤和SAN设备之间的互操作,率先建立了IP网络与SAN之间的桥梁。现在,有更多的厂商参与到iSCSI产品的开发中,如Intel已经推出了存储网卡 IP Storage iSCSI PRO/1000T,将协议转化也就是封装、还原 TCP/IP 包的步骤转移到网卡上来执行,大大降低了服务器处理器的占用率。同时,还有芯片、板卡制造商加入到iSCSI产品的开发中,如AdaptecQlogic 等等。

iSCSI可以实现在IP网络上运行SCSI协议,使其能够在诸如高速千兆以太网上进行路由选择。用户可使用标准的千兆级以太网传输协议,通过Cat5线缆和任意的交换机产品,将服务器与磁盘阵列连接在一起,并且能够提供接近FC SAN性能

iSCSISCSI、以太网和TCP/IP等技术于一身,支持iSCSI技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能够直接连接到现有的IP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具有低廉、开放、大容量、传输速度高、安全等诸多优点,最适合需要在网络上存储和传输大量数据的应用环境,比如广电视频制作和媒资系统,视频监控系统,IPTV系统,数据备份系统,以及许多的对IOPS带宽性能要求不是还很高的数据库存储系统、大容量文件存储系统。

随着网络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存储设备和技术正趋于融合。总有一天,现在的光纤和SCSI磁盘阵列、NAS文件服务器、磁带库等设备都可以运行在一个统一标准的架构中。IP存储(Storage over IP简称为SoIP――IP网络中传输块级数据――使得服务器可以通过IP网络连接SCSI设备,并且像使用本地的设备一样,无需关心设备的地址或位置。而网络连接则是以IP和以太网为骨干,这令人联想起今天耳熟能详的存储域网(SAN)结构。只是以廉价而成熟的IP和以太网技术,替代了光纤通道技术。

由于既有的成熟性和开放性,IP存储技术,使企业在制定和实现安全数据存储的策略和方案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例如远程的数据备份、数据镜像和服务器集群等领域,IP存储的介入都可以大大丰富其内容。同时,IP存储也消除了企业IT部门在设计传统SAN方案时,必须面对的产品兼容性和连接性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基于IP存储技术的新型“SAN”,兼具了传统SAN的高性能和传统NAS的数据共享优势,为新的数据应用方式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结构平台。

在过去的一年中,存储和网络厂商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IP存储技术的两个方向上――存储隧道(Storage tunneling)和本地IP存储(Native IP-based storage)下面是这两个方面的一些粗略概况。

3.2存储隧道技术

顾名思义,这种技术是将IP协议作为连接异地两个光纤SAN的隧道,用以解决两个SAN环境的互联问题。光纤通道协议帧被包裹在IP数据包中传输。数据包被传输到远端SAN后,由专用设备解包,还原成光纤通道协议帧。

由于这种技术提供的是两个SAN之间点到点的连接通信,从功能上讲,这是一种类似于光纤的专用连接技术。因此,这种技术也被称为黑光纤连接(Dark fiber optic links)。由于其专用性,使得这种技术实现起来成本较高,缺乏通用性,而且较大的延迟也对性能造成一定影响。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现有的城域网和广域网。这一优势,正好为炒作的沸沸扬扬,但至今无法充分利用的宽带资源,提供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虽然IP网络技术非常普及,其管理和控制机制也相对完善,但是,利用IP网络传输的存储隧道技术,却无法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嵌入IP数据包中的光纤通道协议帧。IP网络智能管理工具不能识别这些数据,这使得一些很好的管理控制机制无法应用于这种技术,如目录服务、流量监控、QoS等。因此,企业IT部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几乎不可能对包含存储隧道的网络环境,进行单一界面的统一集中化管理。

目前的存储隧道产品还有待完善,与光纤通道SAN相比,只能提供很小的数据传输带宽。例如,一个在光纤SAN上,用两到三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传输过程,在两个光纤SAN之间以OC-3标准传输大约需要14个小时。这是目前存储隧道产品比较典型的传输速度。当然,这样的性能表现,不会限制到该技术在一些非同步功能中的应用。如远程的数据备份,就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数据传输带宽。

总之,存储隧道技术,借用了一些IP网络的成熟性优势,但是并没有摆脱复杂而昂贵的光纤通道产品。

3-2 存储隧道技术

3.3本地IP存储技术

这一技术是将现有的存储协议,例如SCSI和光纤通道,直接集成在IP协议中,以使存储和网络可以无缝的融合。当然,这并不是指,可以在企业IT系统中,把存储网络和传统的LAN,物理上合并成一个网络。而是指在传统的SAN结构中,以IP协议替代光纤通道协议,来构建结构上与LAN隔离,而技术上与LAN一致的新型SAN系统――IP SAN。这种IP-SAN中,用户不仅可以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有效的降低成本,而且,以往用户在IP-LAN上获得的维护经验、技巧都可以直接应用在IP-SAN上。俯拾皆是的IP网络工具,使IP-SAN的网络维护轻松而方便。同样,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也不会像光纤技术培训那样庞杂而冗长。

3-3 IP存储技术

设想一下,一个大型企业的IT部门引入了一项新技术,并以此构建了底层的大型存储系统。却不需要调整现有的网络和主机,不需要改变应用软件,不需要增加管理工具,甚至不需要过多的技术培训。现有的网络管理工具和人员,完全可以应付这一切。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系统升级方案!与存储隧道技术相比,本地IP存储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一体化的管理界面,使得IP-SAN可以和IP网络完全整合。其次,用户在这一技术中,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技术内容:IP协议和以太网。而且,各种IP通用设备,保证了用户可以具有非常广泛的选择空间。事实上,由于本地IP存储技术的设计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传统的SCSI存储设备和光纤存储设备,都可以在IP-SAN中利用起来。

本地IP存储技术,更进一步的模糊了本地存储和远程存储的界限。在IP-SAN中,只要主机和存储系统都能提供标准接口,任何位置的主机就都可以访问任何位置的数据,无论是在同一机房中,相隔几米,还是数公里外的异地。访问的方式可以是类似NAS结构中,通过NFSCIFS等共享协议访问,也可以是类似本地连接和传统SAN中,本地设备级访问。

随着带有IP标准接口的存储设备的出现,用户可以单纯使用本地IP存储技术,来扩展已有的存储网络,或构建新的存储网络。以千兆以太网甚至万兆以太网为骨干的网络连接,保证了本地IP存储网络,能够以令人满意的效率工作。

3-4 光纤存储区域网络

3.4光纤存储区域网络

FC(光纤信道)技术近几年在存储市场大行其道,与此同时iSCSI方案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FCiSCSI厂商都声称它们的技术代表着将来存储市场的发展方向――前者的优势在于快速、高效,后者则廉价、易于实现。

二者都成立有相关产业组织,前者为光纤产业协会(FCIA),典型代表有McDataQlogic。以EqualLogicNetwork Appliance为代表支持iSCSI方案的厂商则成立有存储网产业协会(SNIA)。业界一些知名厂商如BrocadeCiscoIBM甚至同时加入两家组织,并提供两类存储方案。

近年来流行的iSCSI产品方案是iSCSI SAN,主要应用于中小企业,组建低成本和易于使用的IP存储网。与此同时,FC SAN以其性能优势逐步蚕食市场份额。于是整个存储业界发出疑问:FCiSCSI谁主沉浮?

iSCSI SAN大型控制器看起来身型也不算太大,因此很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3.5选择哪一种技术

无论在哪个方面,用户总是要面对这样的问题。答案又总是,明确需求,从实际出发。简单的讲,存储隧道技术很好的利用了现有的IP网络,来连接距离较远的各个“SAN岛屿。例如,对存储服务供应商来说,如果想向已经建有光纤SAN的用户,提供数据看护服务,存储隧道技术就是非常好的选择。

3-5 存储技术发展

一些用户期望自己的IT系统具有很高的集成度,这一点是存储隧道技术难以达到的,而本地IP存储技术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同时,这项技术也是实现从光纤SAN平滑升级到IP-SAN的最好选择。所以,越来越多的存储和网络厂商,开始对本地IP存储技术提供投入和支持。

3.6 ISCSI会否取代FC

一种观点认为,FC将逐渐为iSCSI所取代。支持者认为,虽然目前市场对4Gbps FC需求仍然强劲,但随着10G以太网技术进入存储网,这种状况持续不会超过两年时间。IDC认为,相形而言FC主要优势在性能方面,但若是规模配置,以太网技术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通常,iSCSI易于使用,实现架构依托以太网和IP技术,而且成本低廉。现行使用的大多数iSCSI存储网采用1Gbps以太连接(FC采用124Gbps模式),通过采用多路控制技术(如微软的Multipath I/O)可实现聚合带宽处理,支持多路以太线路连接和负载均衡功能。

FC技术相比,iSCSI的最大优势在成本。一个简单例子,一块新型FC主机总线适配器(用于处理T级数据)的价格超过了用于普通以太连接的Exchange服务器。FC在安全和容错方面比iSCSI技术要强;后者则继承了IP技术的互操作特性,不同厂商的FC适配器、交换机及存储设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互操作问题。

iSCSI主要应用于中小企业SAN,尤其是采用Windows系统的刀片式服务器环境,因为对性能要求不是很严,对成本控制要求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iSCSI逐步在向高端发展。例如,IBM目前在提供两类存储方案,该公司认为,低端技术一般会朝高端方案发展,而高端技术则不会针对低端应用。iSCSI朝大容量、高性能商业计算方向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3.7 FC能否维系统治地位

支持者认为,未来十年,FC技术将继续在高性能网络领域居于支配地位,主要是中等规模企业市场,大型企业网架构更是离不开FC支撑。据IDC的报告,目前有将近40%的存储服务器采用FC方案,到2007年将有超过70%的服务器使用FC技术。期间,iSCSI服务器应用增长在3%12%之间,到2008年有可能达到28%左右,但必须是出现成熟的太级(T)数据传输技术后。

FC技术的强项在性能、速率和效能方面。在高速和大容量应用方面,目前还没有与之匹敌的技术。FC采用相对轻量技术协议,服务器中使用命令少;而iSCSI相对要复杂得多(构建于TCP/IP之上,在不同堆栈中处理求和校验)。要满足企业网高速度、大容量存储需求并保证安全,以及因应大型数据库和音、视频流计算处理,FC技术是首选。

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衡量系统性能的最重要指标是I/O吞吐率,也就是说,系统能以多快速度从存储系统中读/写数据。目前一个情况是,厂商提供的方案不一定就能真正满足客户需求,尤其是数据中心应用。

去年4月,存储技术开发商Engenio宣布推出4GbpsFC存储系统。该厂商称系统与缓冲区间的I/O巅峰数据率达到了550000路每秒,与FC媒介间的I/O数据率则可持续达到790000路(目前最快速的iSCSI产品方案是EqualLogic推出的PS系列。据说达到了360000I/O每秒)。今年6月,IBM宣布在其TotalStorage DS4800磁盘系统中采用该项技术。之后不久QlogicBrocade也宣布推出兼容交换机和主机总线适配器产品,使端到端4Gbps解决方案成为可能。CiscoMcDataStorageTekNCR及其它一些存储厂商估计也会步其后尘。支持者认为,未来两年将出现8Gbps FC技术,这类高性能FC产品方案将与现行1G2G FC基础架构保持后向兼容性。

3.8可选宽带技术InfiniBand

另一项可选宽带连接技术是InfiniBand,在一些高性能计算领域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8816728/viewspace-1043721/,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8816728/viewspace-1043721/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