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优化经验——第一讲

    今天突然想起自己在运营的PtoP影院中的mysql优化经历,就大致总结了一下,正巧在网上看到类似的文章,深有体会,在这里发一下给大家共享,也给自己做一个总结,这次作为MySQL优化的第一讲,以后会陆续往下写,大家有问题也可以互相沟通

================================开始==================================
随着同时在线访问量继续增大,对于1G内存的服务器明显感觉到吃力严重时甚至每天都会死机 或者时不时的服务器卡一下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半个多月MySQL使用是很具伸缩性的算法,因此你通常能用很少的内存运行或给MySQL更多的被存以得到更好的性能。


一般的情况下安装好mysql后,my-medium.cnf这个配制文件就能满足我们的大多需要;一般我们会把配置文件拷贝到/etc/my.cnf 只需要修改这个配置文件就可以了,使用mysqladmin variables extended-status –u root –p 可以看到目前的参数,有3个配置参数是最重要的,即key_buffer_size,query_cache_size,table_cache。

key_buffer_size只对MyISAM表起作用,key_buffer_size指定索引缓冲区的大小,它决定索引处理的速度,尤其是索引读的速度。一般我们设为16M,实际上稍微大一点的站点 这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 / 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至少是1:100,1:1000更好(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key_read%’获得)。 或者如果你装了phpmyadmin 可以通过服务器运行状态看到,笔者推荐用phpmyadmin管理mysql,以下的状态值都是本人通过phpmyadmin获得的实例分析:

这个服务器已经运行了20天

key_buffer_size – 128M
key_read_requests – 650759289
key_reads - 79112

比例接近1:8000 健康状况非常好

另外一个估计key_buffer_size的办法 把你网站数据库的每个表的索引所占空间大小加起来看看以此服务器为例:比较大的几个表索引加起来大概125M 这个数字会随着表变大而变大。

从4.0.1开始,MySQL提供了查询缓冲机制。使用查询缓冲,MySQL将SELECT语句和查询结果存放在缓冲区中,今后对于同样的SELECT语句(区分大小写),将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结果。根据MySQL用户手册,使用查询缓冲最多可以达到238%的效率。

通过调节以下几个参数可以知道query_cache_size设置得是否合理

Qcache inserts
Qcache hits
Qcache lowmem prunes
Qcache free blocks
Qcache total blocks

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经常出现缓冲不够的情况,同时Qcache_hit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非常频繁,此时需要增加缓冲大小Qcache_hits的值不大,则表明你的查询重复率很低,这种情况下使用查询缓冲反而会影响效率,那么可以考虑不用查询缓冲。此外,在SELECT语句中加入SQL_NO_CACHE可以明确表示不使用查询缓冲。

Qcache_free_blocks,如果该值非常大,则表明缓冲区中碎片很多query_cache_type指定是否使用查询缓冲

我设置:

query_cache_size = 32M
query_cache_type= 1

得到如下状态值:

Qcache queries in cache 12737 表明目前缓存的条数
Qcache inserts 20649006
Qcache hits 79060095  看来重复查询率还挺高的
Qcache lowmem prunes 617913 有这么多次出现缓存过低的情况
Qcache not cached 189896   
Qcache free memory 18573912  目前剩余缓存空间
Qcache free blocks 5328 这个数字似乎有点大 碎片不少
Qcache total blocks 30953

如果内存允许32M应该要往上加点

table_cache指定表高速缓存的大小。每当MySQL访问一个表时,如果在表缓冲区中还有空间,该表就被打开并放入其中,这样可以更快地访问表内容。通过检查峰值时间的状态值Open_tables和Opened_tables,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如果你发现open_tables等于table_cache,并且opened_tables在不断增长,那么你就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了(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Open%tables’获得)。注意,不能盲目地把table_cache设置成很大的值。如果设置得太高,可能会造成文件描述符不足,从而造成性能不稳定或者连接失败。

对于有1G内存的机器,推荐值是128-256。

笔者设置table_cache = 256

得到以下状态:

Open tables 256
Opened tables 9046

虽然open_tables已经等于table_cache,但是相对于服务器运行时间来说,已经运行了20天,opened_tables的值也非常低。因此,增加table_cache的值应该用处不大。如果运行了6个小时就出现上述值 那就要考虑增大table_cache。

如果你不需要记录2进制log 就把这个功能关掉,注意关掉以后就不能恢复出问题前的数据了,需要您手动备份,二进制日志包含所有更新数据的语句,其目的是在恢复数据库时用它来把数据尽可能恢复到最后的状态。另外,如果做同步复制( Replication )的话,也需要使用二进制日志传送修改情况。

log_bin指定日志文件,如果不提供文件名,MySQL将自己产生缺省文件名。MySQL会在文件名后面自动添加数字引,每次启动服务时,都会重新生成一个新的二进制文件。此外,使用log-bin-index可以指定索引文件;使用binlog-do-db可以指定记录的数据库;使用binlog-ignore-db可以指定不记录的数据库。注意的是:binlog-do-db和binlog-ignore-db一次只指定一个数据库,指定多个数据库需要多个语句。而且,MySQL会将所有的数据库名称改成小写,在指定数据库时必须全部使用小写名字,否则不会起作用。

关掉这个功能只需要在他前面加上#号

#log-bin

开启慢查询日志( slow query log ) 慢查询日志对于跟踪有问题的查询非常有用。它记录所有查过long_query_time的查询,如果需要,还可以记录不使用索引的记录。下面是一个慢查询日志的例子:

开启慢查询日志,需要设置参数log_slow_queries、long_query_times、log-queries-not-using-indexes。

log_slow_queries指定日志文件,如果不提供文件名,MySQL将自己产生缺省文件名。long_query_times指定慢查询的阈值,缺省是10秒。log-queries-not-using-indexes是4.1.0以后引入的参数,它指示记录不使用索引的查询。笔者设置long_query_time=10

笔者设置:

sort_buffer_size = 1M
max_connections=120
wait_timeout =120
back_log=100
read_buffer_size = 1M
thread_cache=32
interactive_timeout=120
thread_concurrency = 4

参数说明:

back_log

要求MySQL能有的连接数量。当主要MySQL线程在一个很短时间内得到非常多的连接请求,这就起作用,然后主线程花些时间(尽管很短)检查连接并且启动一个新线程。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回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只有如果期望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你需要增加它,换句话说,这值对到来的TCP/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你的操作系统在这个队列大小上有它自己的限制。 Unix listen(2)系统调用的手册页应该有更多的细节。检查你的OS文档找出这个变量的最大值。试图设定back_log高于你的操作系统的限制将是无效的。

max_connections

并发连接数目最大,120 超过这个值就会自动恢复,出了问题能自动解决

thread_cache

没找到具体说明,不过设置为32后 20天才创建了400多个线程 而以前一天就创建了上千个线程 所以还是有用的

thread_concurrency

#设置为你的cpu数目x2,例如,只有一个cpu,那么thread_concurrency=2
#有2个cpu,那么thread_concurrency=4
skip-innodb
#去掉innodb支持

补充

优化table_cachetable_cache指定表高速缓存的大小。每当MySQL访问一个表时,如果在表缓冲区中还有空间,该表就被打开并放入其中,这样可以更快地访问表内容。通过检查峰值时间的状态值Open_tables和Opened_tables,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如果你发现open_tables等于table_cache,并且opened_tables在不断增长,那么你就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了(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Open%tables’获得)。注意,不能盲目地把table_cache设置成很大的值。如果设置得太高,可能会造成文件描述符不足,从而造成性能不稳定或者连接失败。对于有1G内存的机器,推荐值是128-256。

案例1:该案例来自一个不是特别繁忙的服务器table_cache – 512open_tables – 103opened_tables – 1273uptime – 4021421 (measured in seconds)该案例中table_cache似乎设置得太高了。在峰值时间,打开表的数目比table_cache要少得多。

案例2:该案例来自一台开发服务器。table_cache – 64open_tables – 64opened-tables – 431uptime – 1662790 (measured in seconds)虽然open_tables已经等于table_cache,但是相对于服务器运行时间来说,opened_tables的值也非常低。因此,增加table_cache的值应该用处不大。案例3:该案例来自一个upderperforming的服务器table_cache – 64open_tables – 64opened_tables – 22423uptime – 19538该案例中table_cache设置得太低了。虽然运行时间不到6小时,open_tables达到了最大值,opened_tables的值也非常高。这样就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优化key_buffer_sizekey_buffer_size指定索引缓冲区的大小,它决定索引处理的速度,尤其是索引读的速度。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 / 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至少是1:100,1:1000更好(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key_read%’获得)。key_buffer_size只对MyISAM表起作用。即使你不使用MyISAM表,但是内部的临时磁盘表是MyISAM表,也要使用该值。可以使用检查状态值created_tmp_disk_tables得知详情。对于1G内存的机器,如果不使用MyISAM表,推荐值是16M(8-64M)。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11631/viewspace-584863/,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111631/viewspace-584863/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C语言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它具有高效、灵活、可移植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数据库、编译器等领域的开发。C语言的基本语法包括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如if语句、循环语句等)、函数、指针等。在编写C程序时,需要注意变量的声明和定义、指针的使用、内存的分配与释放等问题。C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包括: 1. 数组:一种存储同类型数据的结构,可以进行索引访问和修改。 2. 链表:一种存储不同类型数据的结构,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3. 栈: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压入(push)和弹出(pop)操作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取出。 4. 队列: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入队(enqueue)和出队(dequeue)操作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取出。 5. 树:一种存储具有父子关系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中序遍历、前序遍历和后序遍历等方式进行数据的访问和修改。 6. 图:一种存储具有节点和边关系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广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方式进行数据的访问和修改。 这些数据结构在C语言中都有相应的实现方式,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景。C语言中的各种数据结构都有其优缺点,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数据结构的优缺点: 数组: 优点:访问和修改元素的速度非常快,适用于需要频繁读取和修改数据的场合。 缺点: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不适合存储大小不固定的动态数据,另外数组在内存中是连续分配的,当数组较大时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化。 链表: 优点:可以方便地插入和删除元素,适用于需要频繁插入和删除数据的场合。 缺点:访问和修改元素的速度相对较慢,因为需要遍历链表找到指定的节点。 栈: 优点:后进先出(LIFO)的特性使得栈在处理递归和括号匹配等问题时非常方便。 缺点:栈的空间有限,当数据量较大时可能会导致栈溢出。 队列: 优点:先进先出(FIFO)的特性使得
C语言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它具有高效、灵活、可移植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数据库、编译器等领域的开发。C语言的基本语法包括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如if语句、循环语句等)、函数、指针等。下面详细介绍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 1. 变量和数据类型 在C语言中,变量用于存储数据,数据类型用于定义变量的类型和范围。C语言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包括基本数据类型(如int、float、char等)和复合数据类型(如结构体、联合等)。 2. 运算符 C语言中常用的运算符包括算术运算符(如+、、、/等)、关系运算符(如==、!=、、=、<、<=等)、逻辑运算符(如&&、||、!等)。此外,还有位运算符(如&、|、^等)和指针运算符(如、等)。 3. 控制结构 C语言中常用的控制结构包括if语句、循环语句(如for、while等)和switch语句。通过这些控制结构,可以实现程序的分支、循环和多路选择等功能。 4. 函数 函数是C语言中用于封装代码的单元,可以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模块化。C语言中定义函数使用关键字“void”或返回值类型(如int、float等),并通过“{”和“}”括起来的代码块来实现函数的功能。 5. 指针 指针是C语言中用于存储变量地址的变量。通过指针,可以实现对内存的间接访问和修改。C语言中定义指针使用星号()符号,指向数组、字符串和结构体等数据结构时,还需要注意数组名和字符串常量的特殊性质。 6. 数组和字符串 数组是C语言中用于存储同类型数据的结构,可以通过索引访问和修改数组中的元素。字符串是C语言中用于存储文本数据的特殊类型,通常以字符串常量的形式出现,用双引号("...")括起来,末尾自动添加'\0'字符。 7. 结构体和联合 结构体和联合是C语言中用于存储不同类型数据的复合数据类型。结构体由多个成员组成,每个成员可以是不同的数据类型;联合由多个变量组成,它们共用同一块内存空间。通过结构体和联合,可以实现数据的封装和抽象。 8. 文件操作 C语言中通过文件操作函数(如fopen、fclose、fread、fwrite等)实现对文件的读写操作。文件操作函数通常返回文件指针,用于表示打开的文件。通过文件指针,可以进行文件的定位、读写等操作。 总之,C语言是一种功能强大、灵活高效的编程语言,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数据结构,可以为编程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