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中的数据响应式:
我们修改代码(例如修改data中的属性值),不需要我们刷新,页面就重新渲染 ——— 这就是数据响应式。
程序猿只需要把属性添加到data中,然后在模板里用插值{{}}语句或者v-bind指令等方法就可以实现该功能,但Vue是怎么实现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Vue实现该功能其实是巧妙的运用了两层的数据代理外加数据劫持。至于数据代理和数据劫持就需要大家先了解一下了,这里不多讲。
1、第一层数据代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export default {
name: "ProxyStudy",
data() {
return {
name: 'xxc',
age: 18
}
},
created() {
console.log(this)
}
}
我们简单的在data中定义了name以及age属性,那么,我们定义的属性具体是放在vue的哪里呢?
于是我们打印一下vue实例看看里面是不是存放了我们写的data:
如我们所料,在vue的实例(姑且叫做vm)中确实新增了age与name属性,但是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在vm中还存在着一个属性叫做_data,展开以后里面也有age与name属性。
那这些age和name哪个才是我们自己写入的呢?
答案:都不是!
Vue做的第一层数据代理,就是vm上的属性age和name代理_data中的age和name。
在这一层数据代理的getter和setter中,vue并没有做数据劫持,只是单纯的数据代理。
2、第二层数据代理
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自己写入的data到底存入到哪去了呢?
我们辛辛苦苦写的data,vue肯定不会直接扔了,而是做了一次简单加工,也就是第二层数据代理。示例:
let data = {
name: 'xxc',
age: 18
};
//创建一个监视的实例对象,用于监视data中的属性变化
const obs = new Observer(data);
//准备一个vue实例对象
let vm = {};
vm._data = data = obs;
这里的Observer是vue团队写的为了监视数据变化的方法。在这个方法里面,做了一次数据代理,也就是vue中的第二层数据代理,
用obs实例对象代理我们写入的data,并将值赋给_data和我们自己写入的data。
也就是说,我们写入的data其实是在这里进行的调用。所以我们在控制台中可以看到这个现象: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里的data也并非我们写入的data,是经过加工了的。
而vue在这一层数据代理的setter中加入了数据劫持,所以最终实现了数据响应式,可能要看懂vue写的Observer源码会比较难,这里我简单的写一下里面的核心内容大家就明白了:
function Observer(obj) {
//汇总对象中的所有属性形成一个数组
const keys = Object.keys(obj);
//遍历
keys.forEach((k) => {
//此处this指向obs
Object.defineProperty(this, k, {
get() {
return obj[k]
},
set(val) {
//此处做数据劫持,重新渲染模板
console.log(`${k}被修改了,解析模板,生成虚拟Dom,进行比较,并按需重新渲染模板`);
obj[k] = val
}
})
})
}
现在有必要梳理一遍vue实现数据响应式的过程(以修改name属性为例):
- 程序猿修改name的值。
- name触发setter,修改了_data中的name。
- _data中的name触发setter,修改我们最初写入的name,并在此时数据劫持。
- 数据劫持中监测到name被修改,重新解析模板,生成虚拟Dom,于是虚拟Dom与真实Dom进行比较(Diffing算法)。
- 如果产生差异,则重新渲染模板,数据更新!
备注:vm(我们)直接操作(读/写)的是vm新增的name属性,不是_data中的name,也不是我们最开始写的data中的name。
总结:vue实现数据响应式,其实是运用了两次数据代理,一次数据劫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