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传》

border="0" width="330" height="86" src="//music.163.com/outchain/player?type=3&id=908144156&auto=0&height=66">

【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要基于一套系统的方法。】
         创新发明是一件既烧钱又烧脑的工作。在爱迪生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也没有风险投资,所以搞发明通常是上层社会有钱的知识分子干的事。爱迪生在 1847 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家里的生活条件很不好,他自己甚至连小学教育都没完成就中途退学了。所以,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发明家,爱迪生既没有启动资金,也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可以说爱迪生在搞发明初期可用的外部资源几乎为零。
         但就是在 “一没钱,二没人” 的情况下,爱迪生竟然成功逆袭,一生获得了超过 1000 项发明专利,范围覆盖了电学、声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诸多领域。而像贝尔这样科班出身的佼佼者,一生也仅获得了 19 项专利,还都和电话技术相关。
         本书的作者是原苏联的拉皮罗夫 · 斯科勃洛。他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而是一位技术科学博士,同时是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的工作成员之一。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在爱迪生发明创造的细节描述上非常详细,也让我们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到爱迪生是如何运用创新方法,一步步从一个卖报童变成 “发明大王” 的。

你将听到:

  1. 爱迪生是如何发掘 “靠谱” 的创新方向的?
  2. 爱迪生在创新发明中采用了哪些技巧
  3. 爱迪生是如何将自己的发明成功商业化的?
  4. 爱迪生如何将自己和公司打造成一个众人皆知的创新品牌?
  5. 爱迪生设计了哪些流程,让企业保持了上百年的持久创新力
书籍信息:

这里写图片描述
书名:《爱迪生传》
作者:[苏联] 拉皮罗夫 · 斯科勃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译者:南致善,张德浦
出版年:2013-8
页数:222
定价:36.00
装帧:平装
丛书: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ISBN:9787100095938

关于作者

         拉皮罗夫 · 斯科勃洛(1889-1947)是原苏联著名的电气技师。他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1913 年毕业于华沙工业大学。曾经担任过一系列重要职务,包括通讯科技研究所所长、大学教研室主任、《真理报》和《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技术部编辑, 同时他也是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的工作成员之一。

关于本书

         《爱迪生传》介绍了爱迪生跌宕起伏的一生,详细记录了爱迪生是如何从一名卖报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的。本书因为详实的考证和轻松的笔法而广为流传,是后人研究爱迪生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核心内容

         爱迪生之所以能够在没有钱和资源的背景下成功逆袭,是因为他重新定义了 “发明创新” 的目的,让 “搞发明” 从上层社会的自娱自乐,变成了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手段。爱迪生认为,“满足需求”是衡量发明价值的唯一标准,再精巧的发明,用户用不到,或者用不起,那都是不成功的。正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爱迪生在选择创新方向、制定创新计划以及具体发明的过程中,都将 “满足需求” 作为制定各种策略的出发点。
这里写图片描述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如何选择研究方向
         在选择创新的方向上,爱迪生的认为,这个方向上要既有需求也有技术。
1. 存在需求
         是指任何研究都必须是需求驱动的,不能拍脑门儿。举例来说,爱迪生花了很长时间发明了一个电子表决器。这个机器支持通过两个按钮来采集用户的投票,并在仪表盘上显示出结果。当爱迪生意气风发地向国会推销自己的产品时,国会主席只说了一句话,这是他见过最没用的发明。后来爱迪生才知道,缓慢地表决也是一种政治手段,可以利用拖延来通过不受欢迎的法案。所以提高表决效率的产品自然不受欢迎。这也让爱迪生意识到,发明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技术瓶颈,而是要证明这项发明是有必要的。
2. 存在技术
         意味着研发方向不要领先市场太多,最好是核心技术都已成型,但市场又尚未被发掘。拿电灯的发明为例,第一盏白炽灯是盖布尔在 1846 年制作的,但那时真空技术很差,实验时灯丝总是被迅速烧毁。而经过 30 年的发展,真空管技术有了极大的提升,爱迪生这才在 1879 年将白炽灯的研究纳入计划,并在当年完成了商用白炽灯的设计。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靠谱的技术,定的研究方向才能更靠谱。

二、如何制定研究计划
         一旦研究方向选定了,就应该考虑怎么走了,这个走的路线就是 “研究计划”。爱迪生在制定研究计划的时候,始终把“商业化” 作为最终目标。具体来讲,他会先围绕需求,画出理想的商业版图,也就是一件创新产品能被生产、被使用所需要的所有配套产业链。然后把所有相关的材料都收集起来,看看人们在相关产业中到底都做了哪些工作。接着像拼积木一样,把目前已经存在的技术、产品放入商业版图中,看看哪些环节已经成熟,哪些环节还需要优化,哪些环节目前还是空白。一旦把这些分析清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针对可优化的环节或者空白环节进行研究,直到把版图填满。
         以电灯的发明为例。当时有很多人都在做灯泡的改良,只有爱迪生同步制定了电网、电表、发电机等配套设备的研发计划,并提前做了专利的布局。所以当研究计划完成时,电灯的商业化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看准方向后要立刻行动
         当爱迪生对创新方向做出判断后,他会立刻行动。举例来说,从意识到美国本土的苯酚会涨价,到完成技术选取、细节优化、组建苯酚合成工厂,爱迪生一共只花了 18 天。他也因此率先获得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大量订单。可见,看到机会不等于能抓住机会,立刻行动才能够让自己抢得先机。

四、做实验要肯花 “笨” 功夫
         爱迪生始终用 “笨” 方法做实验,说白了就是把能够拿到的材料、能用得上的技术统统拿来,“一个一个地试”,直到成功为止。因为爱迪生认为任何细节在不实验的情况下,都不能省略掉。对于创新这种面对未知的工作,笨方法有时恰恰是最有效的。

五、好的发明更要配合好的营销推广策略
         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就亲自设计了营销策略。通过门罗公园的电灯展示,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 “创新” 的代名词,极大的提升了在公众心中的知名度。
         虽然爱迪生在选择创新方向时是基于真实需求的,但如果市场已经被占领,有需求也没用。爱迪生能够成为实用电灯的发明人,他所采用的市场策略也是功不可没的。那时爱迪生刚刚完成了灯泡的改良,每个灯泡需要卖 2.5 美元以上才能赚钱。但当时美国普通家庭一年也就几十美元的收入,根本用不起。爱迪生果断将灯泡定价为 40 美分,并且签订了一份 17 年的销售合同。后来爱迪生的灯泡由于高性价比而成为卖的最好的灯泡,而制造一个灯泡的成本在第四年就降到了 22 美分,爱迪生因此大赚了一笔。可见,通过低价打开市场是为了让研究成果更好地被市场接受,为接下来的继续研究赢得时间。如果等技术成熟再去做市场推广,机会很可能就错过了。

六、企业创新的流程与制度
         爱迪生的公司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的创新力,是因为爱迪生为企业设计了一套创新流程和制度

  1. 将基于灵感的创新变为基于流程的创新
             爱迪生认为基于灵感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一个企业想要保持创新力必须要依靠规范的流程。爱迪生将企业的创新流程总结为三步:首先是广泛的市场调研,确保要做的产品能够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第二步是对相关技术和同类产品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不足;最后就是针对不足设计优化方案,推出自己的创新产品。企业只需要按照流程一步步进行,就可以发现靠谱的创新点,并最终设计出有市场、且功能完善的创新产品。

  2. 将市场与研发分离,建立工业创新实验室
             爱迪生将市场部门与研发部门分离,建立工业创新实验室。正是由于爱迪生的这项机构改革,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创新,让创新发明不再是学术圈的自娱自乐,而是要真正转化为能够解决问题的商业产品。

  3. 设计了基于市场反馈的迭代开发机制
             爱迪生要求公司的研发部门基于用户反馈的意见来不断完善产品。 在那个年代,搞发明的几乎都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做出的产品往往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想法。但爱迪生则认为产品应该体现用户的意愿,也就是说:企业创新部门应该是为用户工作的。

本书金句

  1. 靠谱的技术是创新的 “东风”,懂得“借东风” 才能让创新事半功倍。

  2. 爱迪生能够成功,除了他使用的创新方法,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思考了创新的目的,那就是 “满足用户的需求”。

  3. 满足需求是衡量发明价值的唯一标准,再精巧的发明,用户用不到,或者用不起,那都是不成功的。

  4. 爱迪生非常强调营销的重要性。他认为,发明最终应该是给老百姓用的,而百姓最关心的不是你的技术或者发明有多炫酷,而是到底这个东西能不能提升我的生活质量?所以,好的发明不仅要配合营销,更要在营销策略的设计上下足功夫。

  5. 通过低价打开市场是为了让研究成果更好地被市场接受,为接下来的继续研究赢得时间。如果等技术成熟再去做市场推广,机会很可能就错过了。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在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电流与电压波形特征。首先介绍了DFIG的基本原理,即定子直接接入电网,转子通过双向变流器连接电网的特点。接着阐述了Simulink模型的具体搭建步骤,包括风力机模型、动系统模型、DFIG本体模型和变流器模型的建立。文中强调了变流器控制算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风速变化时,通过实时调整转子侧的电压和电流,确保电流和电压波形的良好特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如转子电流环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性能、直流母线电压脉动等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细节。最终,通过对故障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DFIG工作原理、掌握Simulink建模技能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FIG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为优化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附有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便于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了实用的调试技巧,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种瓜大爷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