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的普适性
马上就要到过新年了,同学们放假了不妨去博物馆参观,前段时间打卡河南湖北及湖南等地博物馆,均看到了很多编钟,听了编钟的演奏,不禁感叹中国古人的对音乐的高涨热情和深刻理解。在参观时,忽然有个小朋友的疑问:为何很多编钟上有这种柱状的凸起?作用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美观作用吗?如下图编钟,凸起大大小小不一,这样设计的逻辑是什么?
二、大胆猜想
物理学家费曼说在求证前要有大胆的猜想,这样就能不断丰富你猜想与现实的联系:
我们不妨先做如下合理猜想:既然为编钟,编钟的作用为演奏美妙的音乐?那么这些柱状凸起是不是和音乐品质有关呢?音乐在物理本质上是声波,声波有频率和振幅,那这些凸起是会影响频率还是振幅呢?还是都有影响呢?
三、小心求证
带着这些疑问,达芬奇查找了相关书籍和文献,发现很多学者已经对中国古编钟的乐钟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达芬奇在查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网上流传甚广的误导众多同学的错误解释,在这里首先先辟下谣,网上有部分人说凸起的作用是减少回声,这是不对的,减少回声作用的不是柱状凸起,而是其他设计。下面章节达芬奇将会进行详细解释。
1. 柱状凸起介绍
编钟这种疙疙瘩瘩的柱状凸起,像树枝一样,古人命名为“枚”,现多称“钟枚”或“钟乳”,中国出土的商代早期文物钟中是没有这种乳头状凸起的,但表面开始有菱形状条纹,学者预测其逐渐发展为“钟枚”,公元前12世纪,发现有两个钟枚的钟,直至西周时期,逐渐定型为我们现在博物馆常见的编钟。从由无枚到有枚,由单枚到多枚;同时钟的形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圆口状,逐渐发展为椭圆形,底面由平面发展为弧口面,由一体单音发展至双音,直至西周时期定型,后期基本与此一致,这同时也随着中国古人对编钟乐理的理解逐渐深入,加工工艺的日渐成熟,
2. 作用研究
通过上述钟枚和编钟的演变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保持定型,我们或许可大致推断其对编钟应该是有某种重要作用。那么网上有部分人说钟枚的作用是减少回声是不是正确的呢?貌似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却是不正确的。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得的严燕来和孔令达等老师对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严老师首先定制了一只带有长长钟枚的铜质编钟,并加装测试仪器,对其敲击声音进行采集,通过傅里叶变换(FFT),显示出其频谱特性;接着逐步削减钟枚长度,每次再进行FFT变换比测,逐渐发现了钟枚的影响规律,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钟枚长度的不断削减,其声频特性线变化非常明显,声音的基频基本无变化,声音的倍频和高频部分强度逐渐增大,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基频音,即在人声觉上表现为杂音增多,声音不够纯正,这也是乐音区别于噪声的主要原因。从测试结果上可看到,钟枚起到了滤波的作用,滤去高频,使声音主要集中在基频低频区,从而保持声音的纯正。在曾侯乙编钟上,也可以看到越大的钟,其钟枚越长,因为越大的钟,更集中于低频,需要更长的钟枚来抵消掉高频杂波。此外,钟枚因其排列的对称性,还可起到纠正钟体冶铸不均匀的作用,使节线位置更为规范,声音更纯正。
从曾侯乙编钟的造型上也能证明上述结果:悬挂在曾侯乙典雅钟架的3层编钟中最下一层的厚重大甬钟具有低频基音,它们的钟枚粗大,在宽厚的基座上高高突起,从而滤去了高频以及中频,使编钟发出浑厚的低音;而中层甬钟的钟体减小,基频上升至中音段,钟枚的尺寸也减小,有的取典型的突起状,有的仅呈一低矮的圆隆起,它们滤去的仅仅是高频而保留了中音和中上偏高音,使编钟发出纯美的中音;而最上一层钮钟尺寸很小,基频很高,不再有钟枚,呈四壁光钟状,它们为整套编钟提供了优美的高音频率!
但是同学们又不禁反问,为何钟枚可以过滤高频声呢?通过对编钟的激光全息振型分析发现,频率越高的泛音,振动单元越小,一旦钟枚位于这些振动小单元上,就成为它们的负载,使高频模态难于起振或对高频振动起到加速衰减的作用,从而起到过滤低频的作用。
3. 编钟无回声的秘密
既然钟枚的作用不是为了减少回声,那么减少回声的设计考虑在哪呢? 对于这点中国古人早已有认识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文中就写过:“古乐钟皆扁如盒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这段话即一语中的地说出了编钟无回声的秘密,其主要影响点即在编钟的形状上。中国的编钟形状为类椭圆状,形为两片瓦片相合,故为合瓦状钟,沈括指出圆形钟余音长演奏快旋律乐曲时各音互相干扰而不能成乐,而扁形编钟音短,则可成乐;这种椭圆合瓦状,才是减少回声的重要原因。
为了验证上述说法,北大的王大钧教授开展了试验研究,王教授分别选取了4根同样的钢管,但对其中3根进行压扁,即分析同等周长下,圆形及不同曲度的椭圆管的声学特性,试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试验发现当椭圆管长轴与短轴比α越长,阻尼系数越大,当α=0.75时,其阻尼系数是圆管的三倍多,圆管的声音消逝时间是扁管的3倍多,当α=0.61时,其阻尼系数是圆管的约7倍。在我们听觉上表现为:圆形钟敲击后会产生我们所听到的反复的嗡嗡嗡回音,而编钟却能够做到快速消逝;这也和理论分析符合,对于椭圆形钟,当钟体作声振动时,中间部分曲率小,其刚性小,振动幅度就会增大,因而空气的阻尼大,振动衰减自然比同周长的圆钟更快,同时编钟两侧的交接处刚性大,起振需要能量大,故振动稍有衰减,即低于其所需的振动能量,振动亦将快速终止。上述试验和理论分析充分说明了编钟无回声的秘密
4、结语
编钟是中国古人对音乐探索的集大成体现,我们很难想象古人在没有现代科学、数学及物理等知识基础上,能够做到如此精妙探索,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是,也或许正是由于其过于精巧,从设计图稿绘制、模具的制作、铜液的熔炼与浇铸,到后期的打磨和调音,每一步都要求极高,还需要掌握复杂的调音技艺,以确保编钟的音质和音色,在汉朝以后,这种编钟制造及编曲工艺逐渐失传(下图为康熙年间打造的铜镀金双龙纽云龙纹编钟)。
不过幸运的是,随着当代考古的不断发现,以及经过现代科学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人们对编钟的认识也重新上升了新的高度,相信对编钟的不断研究,美妙乐声会让这流失千年的乐器重新焕发生机。
最后让我们再聆听下来自千年前编钟的美妙乐声吧。下述链接分享自B站博主的分享,大家可以鉴赏聆听。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演奏风一样的勇士 国乐风MV首曝_哔哩哔哩_bilibili
五、引用
[1]严燕来,孔令达,柴康敏,等.中华古编钟的乐钟性质研究[J].大学物理, 2004(2):6.DOI:10.3969/j.issn.1000-0712.2004.02.018.
[2]陈通,郑大瑞.椭圆截锥的弯曲振动和编钟[J].声学学报, 1983(03):3-8.DOI:CNKI:SUN:XIBA.0.1983-03-000.
[3]王大钧.古代文物的力学性质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3(1):5.DOI:CNKI:SUN:WWBF.0.1993-01-005.
[4]戴念祖.文物中的物理[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
[5] 孙召华.清宫编钟制作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0(4):20.DOI:CNKI:SUN:GGBW.0.202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