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是博主阅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时,对部分内容做的摘录,仅供日后回顾所用,也希望能从中积累一些语言素材。
----------------------------------------------------------------------------
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慧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可问题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时,我们连这种“需要”都没有意识到。
阅读、思考、写作和生活本身应是浑然一体的,见解并非存在于僵固的教条里,而是鲜活地生长在流动的生命中。
——时间之尺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的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怀旧,珍视亲情和友情,有感恩之心,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无法忘怀负面经历,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及时行乐,活在当下,幸福感比较高,但易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
第四种是“宿命视角论”,认为一切是命中注定,只甘愿顺从。
第五种是“未来视角”,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使时间的使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有所成就。但因为一直担心未来,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因为各有优缺点,最好混合折中: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并且采用前三种视角时要“随需而变”比如:工作中,以未来视角为主,因为多数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未来视角使工作有条不紊。下班回家后,以享乐主义视角为主,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以积极过去视角为主才更有意义。
同样研究时间视角的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Lindevall)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即可以“从当下审视过去”,也可以“从当下构想未来”,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第一,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为“收益期”;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如: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远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联系;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漫无目的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隐私。
少做半衰期短的事件,因为长半衰期的事件收益值可以累加,比如记单词。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玩具店里的小黄鸭,这只会念儿歌、讲故事的鸭子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解读:
1、在孩子眼里,他关心的是“小黄鸭说了什么”,于是他听到的是儿歌、故事。即孩子关心的是最直接的信息。
2、在家长眼中,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什么”,首先他们会把它定位为一个玩具(而不是一只鸭子),然后他们可能会对这只鸭子的娱乐性、教育性、安全性、性价比等作出评判。也就是说家长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
3、在玩具工程师眼中,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怎么做出来的”,他们会思考和设计小黄鸭有哪些功能模块,会想它的电路结构以及声光效果。也就是说,工程师关心的是结构和实现。
所以说,大多数学习者可能经常扮演的仅仅是一个“孩子”的角色,他们只关心这本书、这篇文章说了什么,传递了哪些显而易见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会从“家长”的角度去审视构成这些内容的材料,对它们进行本质和属性上的概况,评价他们的价值和意义。而只有非常少的人才会去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来分析,将其拆开来看个究竟。因此,简单地说,解码不外乎下面三层:
1、它说了什么?给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伟大的艺术作品,常常有很深厚的内涵和很精巧细微的技法,不论你在哪个或深或浅的层次上解读它,它都能呈现出美妙的意味,但如果你不做一番细心的努力和挖掘,就只能尝到最表层的那一小部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