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1.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的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NNSS,1964-1996),又称子午仪系统(TRANSIT)。由6颗工作卫星构成的子午仪系统于1964年1月建成,子午仪系统的导航卫星连续发射无线电信号,传递三种导航信息,即卫星星历、偶数分钟的时间信号以及供多普勒频移测量用的399.968MHz和149.988MHz的载波频率。
在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启发下,前苏联海军于1965年建立了一个称为CICADA的卫星导航系统,它与子午仪系统相似,也是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的星座由12颗卫星构成,高度为1000km,卫星运行周期为105min,分别发送150MHz和400MHz的导航信号。
2.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1)GPS
24颗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夹角为55°,相邻轨道面的升交点经度相差为60°,每个轨道面上有4~6颗卫星,卫星之间的间距不是均匀分布的。卫星到地球运行一周大约耗时约11小时58分钟左右。
(2)GLONASS
在GPS的影响下,前苏联独立研制了类似的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自1982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GLONASS卫星,经过13年的不断努力,至1995年12月俄罗斯发射了一箭三星后,完成了24颗工作卫星+1颗备用卫星的布局,卫星分布在3个轨道面上,轨道倾角64.8°,长半轴25510km,卫星运行周期11h15min44s,总体布局与GPS星座相当。
(3)GALILEO
2005年12月28日,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的首颗实验卫星“GIOVE-A”顺利进入太空,这是欧洲为打破美国在卫星导航系统上的垄断局面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入了正式的轨道验证阶段。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计划由30颗卫星组成,其中包括27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它们运行在3个中等高度地球轨道(MEO)上,每个轨道均匀分布10颗卫星,其中一颗为当前轨道的备用卫星。伽利略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免费和收费两种服务,虽然服务信息仍然以位置、速度和时间的形式提供,但服务种类却比只具有PPS和SPS两种服务的GPS系统丰富得多,伽利略卫星单独提供的服务包括:
(a)开放服务(OpenService,OS)
(b)商业服务(CommercialService,CS)
(c)生命安全服务(SafetyofLife,SoL)
(d)公共特许服务(PublicRegulatedService,PRS)
(5)搜索救援服务(SearchandRescueService,SAR)
(4)BD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计划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简称静地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其中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高度为36000km,在赤道上空分布于58.75ºE,80ºE,110.5ºE,140ºE和160ºE;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由27颗中地球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27颗中轨卫星分布在倾角为55º的3个轨道平面上,轨道高度为21500km。
(5)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a)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可独立工作)
◆中国的北斗一代区域性主动定位系统(BeidouI)。
◆印度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IRNSS)。
(b)差分增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