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Ubuntu分区的一些想法

对于Linux的分区,有很多种说法。最初级的当然是那种什么都不用考虑的,就一个/root和一个Swap分区,还有的就分得相当细了。比如有人提出一种最细化的分区:

/usr 文件系统中一般不改变的文件,如库,程序。

/var 文件系统包含会改变的文件。

/home 文件系统包含用户家目录,即系统上的所有实际数据。

/tmp 临时文件。

/usr/local 这是提供给一般用户的/usr目录,在这安装软件最适合。

/srv 一些服务起动以后,需要的数据放在这里。

/opt 一些大型程序,安装在这里,方便管理。

/ 根目录

不过考虑到一些实际情况,比如我的硬件条件有限,一共只有60G的单硬盘,而且毕竟是经验有限,使用的熟练程度还不需要这么细分,所以认同一种网上看到的更简单的分区方式,这种分区方式也是许多老外使用的分区方式:

只分为/root , /boot, /home, swap

根 据磁盘的特点,我们知道越是靠磁盘外部的柱面,旋转越 快,而且每次旋转时,磁头可以覆盖较多的区域,也就意味着靠外部的柱面可以得到较好的性能。所以在分区时,我们应该考虑将访问频率高的,对系统性能 影响相对较大的分区置于磁盘的靠外部分。最好的方案从外到内应该是:

/boot->swap->/home->/var->/tmp->/srv->/opt->/usr->/usr/local->/

这种方式应用到我的分区划分方案里就是/boot->swap->/home->/

网上关于分区的讨论很多,但是真正涉及每个分区所占有的比例的文章却十分少,这也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惑。在参看了许多文章之后得出一个结论
关于/boot分区,一般有两种讨论结果,很多RedHat的文章里都写分100M左右,而对于许多Ubuntu的文章里,很多人都说200-250比较适合。自己没有什么经验,那就且分他个128M的容量。

Swap 分区按照一般的说法是,要是memory容量的1~1。5倍,但是有人提出,那是针对当时硬件条件非常差时的方案,相对现在的大容量内存,比如我的就有 1G,这种方法似乎就没有那么科学了。有高手指出,在日常应用当中Swap使用往往连100M都不到,分2倍的Memory确实有点浪费,但看到有人说, 如果要做Server的话,可能要有大型软件频繁的读写内存,2倍还是需要的。思前顾后,还是想想1倍的Memory,就分1G的容量吧。

再看剩下的两个分区/home和/root,网上有人说可以把剩下的容量五五开,但也有人说六四开更合理一些,我认为这种东西难说,反正基本控制在4-6之间的比例,应该不会差很多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